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将雷公根叶斑病菌SJTU59(Leptosphaerulina chartarum SJTU59)于玉米秸秆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中诱导培养,通过DNS(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首次发现其可以产生纤维素酶。该纤维素酶液最佳反应温度为50℃,最佳反应pH为4.8,对低温,酸碱及部分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50℃,pH 4.8条件下,其最大酶活力为6.383±0.196 U/ml。利用纤维素酶基因简并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了2个新的纤维素酶基因的保守区域,即glu-l1(1 512 bp)和glu-l2(429 bp)。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lu-l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GLU-L1与Thermoascus aurantiacus var.levisporus来源的β-1,4-葡聚糖酶(ABX79553)有62%的同源性,属于第3水解家族;glu-l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GLU-L2与Aspergillus fumigatus Af293来源的内切-β-1,3(4)-葡聚糖酶(XP_755769)有49%的同源性,属于第16水解家族。  相似文献   
212.
目的: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设计快速检测溶组织梭菌的方法,研究其反应特性,以期能应用于气性坏疽溶组织梭菌感染的临床现场检验.方法:通过基因比对与引物设计,设计针对溶组织梭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方法.然后检测该方法对溶组织梭菌及其他干扰菌的扩增情况,对其特异性进行评价.检测该方法对不同浓度溶组织梭菌的扩增情况,对其灵敏度进行评价.最后与全自动细菌培养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与常规检测方法的可比性.结果:本LAMP检测方法只针对溶组织梭菌有扩增,对其他15种菌不扩增,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对溶组织梭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 101CFU/ml,显示其灵敏度较高.与全自动细菌培养法相比,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很高的灵敏度(92.6%)、特异性(98.1%)及准确度(97.3%).结论:本试验设计出了针对溶组织梭菌的LAMP检测方法,该LAM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高的灵敏度,能够用于溶组织梭菌的临床现场检验.  相似文献   
213.
PGPR植物促生肥在大豆上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GPR植物促生肥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田间小区随机试验及大区简单对比处理、拌种及作种肥施用方式进行,生育期调查,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区对比试验,亩施100ml液体菌剂或1.0kg粉剂拌种,与常规施肥的对照相比,大豆早熟2~3d,根瘤数增加3.0~26.8个/株,百粒重增加0.2~0.8g,产量提高3.2%~12.7%.除1个试验点因低温干旱增产不明显外,其余试验点增产率都超过6%.其中,液体拌种平均增产9%,固体粉末作种肥平均增产9.3%,与小区试验结果基本相吻合.结论:PGPR植物促生肥在大豆上应用效果稳定,增产显著,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4.
目的:探讨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性的相关性,为及时防止脑梗死的发病及早期诊断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并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256例脑梗死患者和21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脑梗死组分为三组:单纯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血脂水平的分析比较。结果: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hs-CRP水平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三组不同的病例组中血脂(TC、TG、LDL-C、TC/HDL-C)水平和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HDL-C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HCY、hs-CRP水平增高及血脂异常均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性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预防及治疗脑梗死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5.
人的精神活动高级而又复杂,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目前研究认为多巴胺作为脑内重要神经递质,参与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和运动功能,尤其在睡眠的主动性神经调节过程,以及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神经环路中,多巴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多巴胺神经系统,睡眠,认知功能的概述,以及通过对多巴胺神经系统与睡眠-觉醒系统和认知功能的解剖学联系的简述,结合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受体及多巴胺转运体等不同角度分别阐述其对睡眠-觉醒和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以期揭开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生机制的一层面纱,以及对多巴胺药物对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治疗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16.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令人恐惧的并发症,高血糖被认为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不断地破坏视网膜的微血管系统最终导致视网膜的许多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微脉管系统中形成树枝状供应视网膜神经,这些内皮细胞的解剖和生理符合重要视觉保护的营养需求[1]。一方面,内皮组织务必确保氧的供应和代谢活跃的视网膜营养供应;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有助于血-视网膜屏障将循环产生的毒素分子,白细胞促炎性物质排出体外来保护视网膜,这种特性也可能会引起疾病,比如: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新生血管,炎性物质转移,因此,视网膜内皮细胞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血管炎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炎症或感染尤其是后葡萄膜炎。使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有必要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17.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MTS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3例MTSCC中,2例为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50、71、75岁(中位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3例均无肉眼血尿。肿瘤长径分别为2.0cm、3.5cm、6.0cm(中位3.5cm),肿瘤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肿瘤由温和一致的立方细胞紧密排列成狭长的小管结构及梭形细胞两种成分构成,例1、例3部分肿瘤细胞胞质透明,例1黏液性间质稀少;例2、例3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NSE等,Ki-67低于5%。FISH结果:3例均无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染色体异常:3、7、17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MTSCC为低级别肾细胞癌,形态学谱系广泛,免疫表型表达远曲小管上皮标记(AMCAR、CK7、CK19、EMA、NSE等),主要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鉴别,一般预后较好,术后仍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18.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4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定患者的抑郁情况,采用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1)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结果:PSD总发生率为49.5%,其中轻度抑郁为26.5%,中度抑郁为16.0%,重度抑郁为7.0%,影响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既往抑郁病史(P=0.000)、性别(P=0.046)、社会交往(P=0.000)、家庭关系(P=0.000)、照料人(P=0.000)、既往患病(P=0.000)、合并疾病种类(P=0.000)、卒中后病程(P=0.000)、日常生活能力(P=0.000)和神经功能缺损(P=0.000)。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9.
黑素皮质素受体1 (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基因是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 鸟类羽色的变异与MC1R基因的变异有密切关系。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存在羽色多态现象, 有棕色型、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的分化。为了探究MC1R基因与棕背伯劳色型分化的关系, 本研究对分布于广东省的3种色型共计11只棕背伯劳的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1) 11个实验个体的MC1R基因序列共有4种单倍型, 其中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共享单倍型H3。(2) 3种色型棕背伯劳MC1R基因编码区的第34-931位的899个碱基中共有47个碱基变异位点, 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共有18个变异位点, 这些变异位点与黑色表型无对应关系。(3)黑色型与黑色白边型个体基因型在第268-303位编码区出现了36个碱基的缺失, 对应着12个氨基酸的缺失, 该缺失与黑色表型相对应。因此推测棕背伯劳的黑化与MC1R基因碱基片段的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腔锥型感器(3种类型)和一种专一性的角锥型感器。对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分布进行描述,并结合感器的选择性染色(Ag+染色)、传粉小蜂行为及其榕/蜂互惠共生系统,对不同类型感器的功能和生态学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