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锐齿栎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锐齿栎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大小为,N:皮>枝>根>边材>心材,P:根>枝>皮>边材>心材,K:枝>皮>根>边材>心材,Ca:皮>枝>根>心材>边材,Mg:根>皮>枝>边材>心材。不同枝径和冠层枝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干皮及干木质部营养元素含量与盘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或正相关,随圆盘由基部到稍部高度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干营养元素含量为干皮>边材>心材,三者呈极显蓍的正相关或显著的正相关。随林木根径和根系在运动场支中的增加,极系营养元素含量均呈了低的趋势。69年生个体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1235.782和14.4977kg,其中N、P、K、Ca、Mg的积累量分别占营养元素积累量的20.2%、8.5%、20.4%、53.0%和2.9%;根、干、皮、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别占生物总量的17.05%、49.59%、9.18%、24.30%和0.86%,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总量的14.93%、22.65%、21.19%、36.97%、4.25%。  相似文献   
12.
南极乔治王岛的苔藓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魏江春博士在1983-1984年于南极乔治王岛所采的苔藓标本及中国南极委员会李振培先生于1985年从该岛所收集的标本中,鉴定了7种苔藓植物,它们分别隶属4科和6属.其中湿原藓属(Calliergon)和镰刀藓属(Drepanocladus)植物在潮湿生境生长,卵叶黑藓(Andreaea obovata)适于干旱石质生境。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和土生墙藓(Tortu-la ruralis)则可忍受非持久干旱的环境。这七个种中除了卵叶黑藓和黄色湿原藓外几乎均系世界广布种,它们可能为南极大陆漂移至目前位置前或由强风把孢子带至南极。  相似文献   
13.
14.
15.
植物激素与马铃薯块茎形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综述了近年来马铃薯块茎形成与植物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激素在块茎形成中的作用,提出块茎形成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报道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发现的2种中国新外来植物:多籽藜Chenopodium polyspermum L.和瑞典藜C.suecicum Murr。两种植物在林芝市区绿化带和空地生长旺盛,并正常结实,说明其在西藏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调查表明,两物种可能通过进口草坪种子夹杂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17.
入侵植物在新生境中成功定殖后, 通过利用当地传粉昆虫促进繁殖可以更好地保证种群的扩张, 但是入侵植物在当地传粉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仍不是很清楚。本文利用西藏近年发现的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 分析其访花昆虫所携带的植物花粉种类, 构建了植物花粉-传粉者网络, 探讨印加孔雀草快速入侵和扩张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印加孔雀草为泛化传粉系统, 共有13种昆虫访花, 其中12种携带有印加孔雀草花粉, 所有花粉中印加孔雀草花粉数量占比为89.89%。12种印加孔雀草传粉昆虫中, 4种泛化传粉昆虫(1种蜂、2种食蚜蝇和1种蝇)是其主要传粉昆虫。本研究揭示印加孔雀草在较短时间内已经成功利用多种当地泛化传粉昆虫为其授粉, 已顺利融入当地的传粉网络, 今后需要更加重视对印加孔雀草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2月29日,在拉萨河沿岸的达孜县唐嘎乡湿地(29°50′12.68″N,91°33′31.74″E,海拔3 760 m)发现11只体型中等(体长约22~25 cm)的灰色椋鸟。其头黑,头侧具有白色纵纹,喙黄色,尖端黑色,跗跖和趾为暗橘黄色,腹部比背部灰色略浅,臀部偏白(图1)。经鉴定,该鸟为雀形目(Passeriforms)椋鸟科(Sturnidae)  相似文献   
19.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有兰科植物35属67种,是西藏兰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2.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陆生、附生、腐生3种类型皆有,陆生兰最多,共21属4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00%和62.69%,附生兰有11属21种,腐生兰有4属4种;3.就6个海拔带分析,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数量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陆生兰从低到高分布于整个山体的各个海拔带,附生兰所有种均分布在中低海拔,4种腐生兰在该区内仅分布在2 800 ~3 730 m比较狭窄的区域内;4.兰科物种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属相当,以热带成分稍多,而就种的类型看,热带分布类型相对较少,温带分布类型占较大优势,共有43种,占总种数的64.18%,反映了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与温带相交错,并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其次,种的类型内东亚分布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4.78%,占温带分布的69.77%,其中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变型20种,占东亚分布的66.67%,反映了色季拉山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高山植物区系的特色.中国特有分布12种,也证实了该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特有现象发达的年轻性及其较强的衍化、特化性质.  相似文献   
20.
明确入侵物种气候生态位的时空动态格局, 不仅有助于理解入侵物种生态位的变化趋势, 还可以使物种分布模型更真实地预测物种的扩散动态。本文使用恶性入侵植物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在原产地及我国的分布点和环境因子数据, 结合生态位分析及物种分布模型, 分析了紫茎泽兰入侵至我国后其气候生态位的时空变化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变化及其限制因子。结果表明: (1)紫茎泽兰入侵至我国后其气候生态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虽略有扩张, 但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尤其是入侵的初始阶段(1980年之前)稳定性最高(NS = 0.995), 此后其气候生态位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具体表现为该植物在中国更倾向于分布在潮湿(高最暖季降水量)、寒冷(低最干季平均温)且平均日较差低的生境。(2)过去50年里紫茎泽兰的适宜分布范围显著增加(151.77%-271.14%), 且其适宜分布区的重心在2010年之前表现出向东北(贵州西南部、四川南部)扩散的趋势, 2010年以后表现出向西南(云南北部、贵州北部)扩散的趋势。在扩散过程中, 该物种的气候生态位稳定性也表现出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 紫茎泽兰的适宜分布范围将进一步增加(111.97%), 到2040年该物种基本可以扩散至其整个潜在适宜分布区, 仅在藏东南地区有小范围的适宜生境受扩散限制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