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目的】薇甘菊是世界最具危害性的入侵杂草之一,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的一种潜在的重要天敌昆虫。本研究旨在探讨薇甘菊被颈盲蝽取食后,叶片防御相关酶系活性、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阐明颈盲蝽取食对薇甘菊生理功能的影响,为利用颈盲蝽防控薇甘菊提供依据。【方法】从云南瑞丽野外采集薇甘菊的本地天敌昆虫颈盲蝽,测定了颈盲蝽取食前及取食12、24、48、96 h后,薇甘菊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以取食前的植株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颈盲蝽取食12 h时,薇甘菊叶片中的POD、CAT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之后POD、SOD活性上升,CAT活性降低,取食48 h时,POD和SOD活性达到最高值,CAT活性达到最低值;取食96 h时,POD与SOD活性降低,但仍高于对照,CAT活性与取食48 h时相近。颈盲蝽取食后,薇甘菊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上升,取食96 h达到最高值;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在96 h达到最低值,分别低于对照39.30%和69.94%。【结论】颈盲蝽取食严重破坏了薇甘菊叶片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其叶片萎蔫和坏疽。  相似文献   
62.
杨惠滨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16,36(20):6487-6495
森林年龄结构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胸径指标间接推测树木年龄是获得森林年龄结构的有效手段。基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156株成熟红松解析木数据,分析成熟红松个体胸径与年龄之间关系,探讨地形与竞争因子对红松胸径与年龄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所搜集的红松解析木数据,海拔、坡度、坡向、竞争因子等因素都对红松胸径与年龄关系产生影响,其中坡向与坡位对红松胸径-年龄关系影响最为明显,而竞争因子的影响较小并且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性。在南坡向-中坡位的红松个体,其胸径与年龄之间表现出了最佳的拟合效果。对地形与竞争因子的影响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3.
用扫描电镜对并殖吸虫进行观察研究的报道多见于成虫期。至目前为止,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殖吸虫卵的,国外有:Ishii,Y.et al.(1970)对克氏并殖(Paragongmus kellicotti)、墨西哥并殖(P.mexicanus)及秘鲁并殖吸虫(P.pruvianus)卵的观察;国内有何毅勋(1980)对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t);樊培芳(1985)对卫氏并殖(P.w)斯氏狸殖(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虫卵的比较观察。本文也对卫氏并殖吸虫(P.w)斯氏狸殖吸虫(P.s)以及异睾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heterorchis)的虫卵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已报道的各虫卵进行比较。这样,除能了解卵壳的表面结构外并将有助于并殖吸虫分类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64.
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包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殊的生物地貌景观, 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且末、阿拉尔、策勒、塔中4个典型区域的柽柳沙包为研究对象, 对柽柳沙包0-500 cm土壤垂直剖面进行采样, 测定土壤pH值、枯落物含量、电导率及HCO3 -、Cl -、SO4 2-、Ca 2+、Mg 2+、K +、Na +含量, 分析柽柳沙包中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从且末、阿拉尔、策勒到塔中, 土壤pH值总体呈升高趋势, 土壤电导率及Na +、Ca 2+、Mg 2+、SO4 2-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 K +、Cl -、HCO3 -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盐分在4个样区的垂直分布主要表现为: 且末和策勒样区柽柳沙包的土壤盐分呈表层聚集现象; 阿拉尔和塔中样区柽柳沙包的土壤盐分呈深层聚集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土壤pH值总体呈升高的趋势, 土壤枯落物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 土壤电导率在且末和策勒样区总体呈降低趋势, 阿拉尔样区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 而塔中样区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3)根据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且末样区土壤枯落物含量、SO4 2-、Na +、K +为影响土壤盐分含量的主要因子, 且土壤盐分以硫酸盐为主; 阿拉尔样区影响土壤盐分组成的主要因子为Cl -、Na +; 策勒样区为Cl -、K +、Na +; 塔中样区为Cl -、Na +、Ca 2+、SO4 2-, 且土壤盐分均以氯化物为主。综合分析表明, 不同区域柽柳沙包中土壤盐分存在空间变异性, 柽柳沙包土壤盐分的变化与干旱沙漠地区强烈的蒸发作用、地表风蚀强度、地下水埋深、土壤中枯落物及柽柳的生物积盐效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是影响不同区域土壤盐分分布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5.
民族植物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一定地区的人群与植物界(包括所有在经济上、文化上和其他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植物)之间的全面关系, 同时也研究社会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民族植物学在寻找新资源、探索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途径中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其中对民族植物学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民族植物学不为更多人所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容易导致对民族植物学产生误解的6个方面(包括“民族植物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利用植物的科学”、“民族植物学仅仅是文献考证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学无定量方法”等) 进行了初步分析, 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植物学, 参与到民族植物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66.
莲花山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 3~ 4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观察 ,分析了斑尾榛鸡(Bonasasewerzowi)的栖息地选择特征。结果表明 ,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一般在东北坡向 ,并具有高大乔木、下层植被盖度较高、灌丛较丰富的特点 ,这与食物丰富度较高及环境隐蔽性较强有关。栖息地质量对于配对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分析表明 ,栖息地内 0 5~ 2 5m植被水平遮挡度、柳树数量、箭竹数量是影响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建议在对斑尾榛鸡栖息地采取保护措施时 ,不仅要保护原生乔木 ,还要加强对灌丛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7.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900—3020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相似文献   
68.
弱光照和富营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通过比较在不同光照和营养(3光照×3营养)水平下栽培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的生长及生化指标,探讨了富营养水体中弱光和高营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对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受外源营养浓度的影响;而高营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受到弱光胁迫程度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在光照较强的45%日光下为抑制作用,光照最弱的2.5%日光下为促进作用,在光强居间的10%日光下没有明显作用.植物组织总氮、总磷、氨态氮及游离氨基酸氮含量随光照减弱而增加,而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减少;总磷、氨态氮、游离氨基酸氮及淀粉含量随营养增加而增加.因此弱光照和过高营养均对苦草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两者具有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弱光影响了高营养的抑制作用.在本研究中,高营养对苦草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尚不能导致铵中毒或储存碳缺乏;可能由于10%和2.5%日光下,弱光胁迫对苦草的代谢已产生很大抑制作用,限制了高营养对苦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9.
本文通过研究微型裸腹溞的生活史,探讨了当东湖养殖的鲢鳙密度进一步增大时,它们释放的化学信息素对微型裸腹溞的间接作用,同时也讨论了微型裸腹溞在高密度鱼类捕食下种群能够延续的可能机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无视力的生物能通过化学物质的交流来感知环境中的捕食压力,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鱼类化学信息素对微型裸腹溞的生活史并没有显著影响,意味着微型裸腹溞有可能通过与该鱼类的长期共存而适应了这类物质。但是我们的结果与前人的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明显提高的总的后代数、平均怀卵量和内禀增长力;另外短的世代时间、小的初次繁殖时的体长和年龄有可能也是微型裸腹溞在高密度鱼类捕食压力下占优势的良好证据。  相似文献   
70.
喜树毛状根的诱导及其喜树碱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陆杨  李礼  王敬  开国银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16-2422
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包括真叶、茎段、子叶及胚轴)、胚轴年龄和不同发根农杆菌菌株(包括A4、15834、R1601、C58C1)等因素对喜树毛状根诱导频率的影响,并用PCR对诱导出的毛状根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最佳外植体为胚轴,5~10 d是胚轴最佳诱导年龄段,最佳诱导菌株为15834.(2)PCR鉴定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的rolB基因已整合到喜树毛状根基因组中.(3)对不同菌株诱导的毛状根进行HPLC检测表明,C58C1菌株诱导的毛状根的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含量最高,分别为1.219 mg/g和0.305 mg/g.研究结果为喜树碱的药源开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控喜树碱的代谢合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