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65篇
  5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建立了一类含分布时滞的革新传播模型dU(t)/dt=-(α+βA(t))U(t)-pU(t)+p,dA(t)/dt=∫+∞ 0 αE(τ)U(t-τ)dτ+βU(t)A(t)-(p+k)A(t)。研究了分布时滞对传播过程的影响,讨论了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及其局部与全局的渐近稳定性,当分布时滞的核函数取δe^-δτ时,证明了正平衡点是绝对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72.
前期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活性为指标的研究证明了,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pp38和pp24的同时表达可显著增强基因组中pp38基因与1.8kb mRNA转录子之间双向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本研究又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水平作为pp38基因上游双向启动转录活性的标志,更直观地证明了只有当同一细胞内同时表达pp38和pp24时,该启动子活性才有完整的启动活性.为了证明这两个蛋白能否相结合,分别以单独表达pp38或pp24的重组质粒pcDNA-pp38或pcDNA-pp24及能同时表达这两个基因的重组质粒pBud-pp38-pp24质粒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pp38特异的单克隆抗体H19对转染细胞的裂解标记物进行免疫沉淀实验.结果表明,H19可沉淀pp38,但pp24只是在pp38同时存在时才被H19沉淀,而在pcDNA-pp24单独转染的处理样品中不能显示pp24的条带.这证明了,pp24是通过与pp38的结合而被共沉淀下来的,显示pp24和pp38在天然状态下可以形成异二聚体或多聚体.上述两个独立的实验结果表明,pp38和pp24是以聚合体的形式结合于该双向启动子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73.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大面积分布的亚热带次生性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预测了该类型林林隙演替趋势。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表现出强烈的相互更替模式,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anensis)等常绿阔叶树种自我更替与相互更替两种模式共存;林隙现实树木更替过程不能维持群落现有组成;Markov转移矩阵分析表明未来林冠层组成中马尾松种群将失去优势地位,整个群落将由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74.
小球藻病毒PBCV-1特异性溶壁酶(Lysin)的溶壁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PBCV-1感染小球藻NC64A的细胞裂解液中提取了Lysin的粗制剂,酶活底物范围分析表明,几丁质酶、壳聚糖酶的β-1,3-葡萄糖苷酶是Lysin活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小球藻细胞壁的组成甩分相吻合。其中几丁酯酶和壳聚糖酶,特别是几丁酯酶在裂解小球藻细胞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Lysin粗制剂经FPLC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分别为52kD、56kD的两个几丁质酶(Chil和Chi2)和一个分子量为36kD的壳聚糖酶。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一种以多种复合材料为燃烧物,且温度可控的舰船火灾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方法设计独立的产烟箱与舱室模拟箱,将清醒的大鼠限制在舱室模拟箱体内指定区域的鼠笼内。实验过程中通过检测并控制试验箱内进烟量达到致伤因素稳定的目的。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不同烟雾吸入时间组,观察各组烟雾吸入48 h的生存率;第二部分是选取烟雾吸入30 min为致伤因素,对烟雾吸入后1,6,24 h的血气分析、肺损伤病理评分、肺泡灌洗液、外周血白细胞、主要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因子、肝肾功能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1)不同烟雾吸入时间组生存率结果为:84.21%(15 min组);25%(30 min组),0(50 min组);(2)烟雾吸入30 min后1 h碳氧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分压、乳酸值在烟雾吸入后1 h内显著升高(P0.05),此后可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烟雾吸入后1,6,24 h肺损伤评分(LIS)、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显著增高;BALF中白细胞总数于烟雾吸入后显著升高,其中肺泡巨噬细胞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多种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烟雾吸入1 h内即可出现多种信号因子的活化,WB及免疫荧光显示6 h活化最显著,24 h逐渐降低。烟雾吸入后的肝肾功能无特异性改变。结论建立了一种稳定可靠且高致死率的模拟舰船火灾烟雾吸入肺损伤模型,烟雾吸入急性期存在多条炎症通路的广泛激活,伴有典型的炎性细胞改变及肺部损伤特点,可为此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6.
根据2008年1月—2017年6月在大连海域收集的因搁浅、误捕及救助无效而死亡的斑海豹、江豚、小须鲸等海洋哺乳动物及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连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及主要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计算其营养级,进而构建大连海域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结果表明: 大连海域食物网的δ15N值范围为8.0‰~14.7‰,δ13C值范围为-21.1‰~-16.7‰.主要生物种类可划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顶级捕食者3个营养组群.δ15N值分析显示,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63~4.59,其中,小须鲸、江豚、斑海豹的营养级依次为3.16、4.11、4.25,棘皮动物为3.24~3.84,头足类为3.81~3.93,腹足类为3.65~4.13,双壳类为2.63~3.15,甲壳类为3.58~4.12,鱼类为3.20~4.59.营养结构特征显示,初级消费者主要为双壳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小须鲸、头足类、棘皮类、腹足类、甲壳类,顶级捕食者主要为江豚、斑海豹、鱼类.随着江豚体长的增加,δ15N值有增大趋势,说明随着江豚生长和摄食能力的增强,其摄食的食物趋向于更高营养层次的生物.研究建立了大连海域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可以为海洋哺乳动物和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群体编码机制.方法:本文利用多电极阵列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网络进行多位点刺激及同步记录,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分析网络中各点对刺激的响应规律,以及聚类算法分辨网络对不同位置刺激的响应.结果:各记录位点在刺激后100ms内的响应放电频率与距刺激点的空间距离线性无关、与记录/刺激位点的自发活动相关系数呈弱线性相关,与刺激前100ms内的自发放电频率呈线性关系.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刺激不同位点时自发放电频率与响应放电频率线性关系的斜率和截距不同.不同位点刺激时的自发-响应数据能够通过聚类进行区分,并且自发-响应放电频率的线性相关系数越大分类的正确率越高.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线性相关系数在APV阻断NMDA受体后减小,而在CNQX阻断AMPA受体后相关系数增大.结论: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中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响应放电频率与其自发放电频率线性相关,该群体响应特征可以用来实现对刺激位置的编码,并且NMDA受体的存在是维系该群体响应特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8.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滇重楼须根腐解产物对其根际土壤酚酸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为滇重楼连作障碍形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法,以未栽培过滇重楼的沙壤土为栽培基质,研究滇重楼须根腐解对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滇重楼根际土壤中主要含有香草酸(VA)、丹参素(DSU)、对香豆酸(PCA)和对羟基苯甲酸(PHA)四种酚酸物质,其中DSU含量最高,PCA含量最低,随着根际土壤中滇重楼须根施用量的增加,同一年生滇重楼幼苗的根际土壤中上述四种酚酸物质含量逐渐升高,且对不同滇重楼年生的影响不同,呈现随着种苗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根际土壤中四种酚酸物质分量增加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VA与PCA、DSU与PHA、VA与PCA以及PHA与VA和PCA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四种酚酸物质的积累相互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滇重楼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主要来源于残留须根的腐解,是人工栽培滇重楼连作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在采摘人工栽培滇重楼时应尽量避免大量须根被遗留在土壤中而影响下一茬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滇重楼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9.
80.
本文建立了单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并以此结合单对细胞融合技术对细胞融合过程中微管骨架组织形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在聚乙二醇(PEG)诱导条件下,一旦细胞开始粘连,细胞内微管骨架便开始解聚。在细胞融合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这种解聚的状态,直到融合完成,在后续的培养中微管骨架才重新出现。在微管骨架呈解聚状态时融合产物不能完成与另外的细胞融合。实验揭示了细胞的再融合能力可能受细胞本身微管骨架状态的影响。该结果为解释高等植物如何避免多精入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