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为研究赤霉素(GA_3)浸种时长和施用浓度对重度干旱(PEG)和盐(NaCl)胁迫下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使用5个浓度(0、50、100、200和400 mg·L~(-1))的GA_3将种子浸泡5个时长(6、12、24、36和48 h)后置入渗透势为-0.6 MPa的PEG和-0.9 MPa的NaCl溶液中进行发芽试验,测定最终发芽率(TGP)、平均发芽时间(MGT)、根/芽抑制指数(R/SII)、芽长(SL)、根长(RL)、芽干重(SDW)和根干重(RDW)等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延长浸种时间和增加GA_3浓度,TGP和MGT在两种胁迫下分别呈现上升和缩短的趋势; NaCl胁迫下,400 mg·L~(-1)GA_3浸种超过36 h对SL起到显著抑制作用,而对RL的显著抑制则在200 mg·L~(-1)GA_3及以上浓度浸种36 h和400 mg·L~(-1)GA_3浸种24 h开始出现(P0.05); PEG胁迫下,对SL和RL的显著抑制均是在200 mg·L~(-1)GA_3及以上浓度浸种36 h开始出现(P0.05); NaCl胁迫下,对SDW和RDW的显著抑制均是在200mg·L~(-1)GA_3及以上浓度浸种36 h开始出现,而PEG胁迫下对SDW和RDW的显著抑制均是在200 mg·L~(-1)GA_3及以上浓度浸种48 h开始出现(P0.05); TGP、MGT、SL、RL、SDW和RDW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0.05)。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预测分析得出:施用103mg·L~(-1)GA_3浸种40 h和51 mg·L~(-1)GA_3浸种48 h分别是在NaCl和PEG胁迫下能够有助于黄芪萌发和苗期发育的最优化处理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72.
建立HPLC-UV-ELSD法同时测定黄芪中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的含量,并比较四种不同供试液中7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实验采用Agilent 5 TC-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0.3%甲酸水溶液-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漂移管温度70℃。在该色谱条件下,黄芪中7种成分能得到较好的分离,稳定性,重复性及精密度良好。本方法能简便、快捷、有效的测定黄芪药材中多种成分含量。大孔树脂制备供试品中黄芪皂苷和黄酮类成分更高,说明碱化处理对黄芪中的成分含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73.
<正>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由Thomas (1912)根据采集于甘肃省洮州(今临潭县)的鼩鼱标本首次进行描述,为中国特有种,无亚种分化。多年来,甘肃鼩鼱的分布记录仅在模式产地甘肃临潭;后有来自西藏东部的分布记录(Smith和解焱,2009),但没有提供详细的地点,而Burgin和He(2018)认为甘肃鼩鼱不大可能分布在西藏;最近报道云南省西北部有甘肃鼩鼱的分布(宋文宇等,2021)。  相似文献   
974.
黄枝油杉为中亚热带喀斯特地区珍贵树种,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野生种群幼苗数量少,严重限制了其自然更新。为探求该物种濒危的原因,同时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该文对黄枝油杉的种实性状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基质、贮藏温度和时间、不同地理种源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枝油杉球果平均结种率为7.45%±6.54%,种子有较长种翅[(2.27±0.32)cm],种子平均长度为(1.55±0.15)cm(不含种翅),平均宽度为(0.62±0.05)cm,平均厚度为(0.46±0.04)cm,平均千粒重为(214.81±14.76)g,风干种子平均含水量为15.28%±1.66%。(2)黄枝油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 ℃,在20 ℃和30 ℃下萌发率显著降低(P<0.05); 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周期性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持续光照和持续黑暗条件(P<0.05); 种子在土壤含水量为10%~30%条件下均能萌发,且能耐一定程度的干旱; 适宜萌发基质为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的泥炭土和珍珠岩; 种子不耐贮藏,采集后应及时播种; 3个不同地理种源中以桂林恭城县三江乡种群种子萌发率最高。黄枝油杉球果结种率较低,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且种子易失去活力,这可能与其濒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75.
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春季换羽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雾网捕捉2种山鹪莺,对捕捉到的成体进行体重及身体量度的测量;对飞羽及尾羽进行标记:初级飞羽以翅尖的第一枚羽毛标记为"P1",次级飞羽以翅中部最外一枚标记为"S1",向内依次递增标记;尾羽以中央两根最长尾羽为"T1",分别向两侧递增标记为"T2~T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不同月份山鹪莺的体重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对体重与月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尾羽的长度和宽度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体长)。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山鹪莺换羽期为3至5月,持续时间约为60 d;2)两种山鹪莺春季换羽仅更换尾羽,换羽模式均为离心型,即中央一对尾羽最先开始替换,然后向两侧由内到外逐次更替;3)两种山鹪莺的尾羽长度和宽度同步变化,但绝大部分山鹪莺非繁殖期尾羽长度与繁殖期尾羽长度之比大于非繁殖期尾羽宽度与繁殖期尾羽宽度之比,即繁殖期尾羽相对较宽;4)两种山鹪莺换羽期间体重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推测两种山鹪莺通过增加食物的摄入来抵抗换羽期和繁殖期重叠而导致的能量消耗,这可能与该地区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山鹪莺换羽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76.
在单链胰岛素体外折叠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了胰岛素的体外折叠过程. 在胰岛素的折叠过程中捕捉到6个主要的折叠中间体, 分别命名为P1A, P2B, P3A, P4B, P5B和P6B. 中间体的折叠实验证明6个中间体都能最终折叠成胰岛素. 在中间体的鉴定和分析以及推断的过渡态中间体形成和作用的基础上, 提出了胰岛素体外折叠的两步折叠途径. (ⅰ) 在折叠过程的早期, 完全还原的胰岛素, 即A链和B链各自形成中间体: 2个A链中间体(P1A和P3A), 4个B链中间体(P2B, P4B, P5B和P6B). (ⅱ) 在进一步的折叠过程中, 推断相继产生3个过渡态中间体: 首先, 中间体P3A通过分子内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形成过渡态中间体Ⅰ, 该中间体含有1个天然二硫键A6-A11和2个巯基分别位于A7和A20; 然后, 过渡态中间体Ⅰ的巯基和P4B或P6B上的巯基通过氧化反应(主要以折叠体系中的GSSG为氧化剂)分别形成含有2个天然二硫键的过渡态中间体Ⅱ和Ⅲ; 最后, 过渡态中间体Ⅱ和Ⅲ通过分子内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形成第3个天然二硫键, 完成胰岛素体外折叠.  相似文献   
977.
由于成像焦平面外杂光的干扰,宽场荧光显微镜所得的图像往往较模糊,使其不适合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核内的精细结构。该实验讨论了反卷积软件中对图像复原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几个重要参数的设置。经过合适的图像反卷积复原,由宽场荧光显微镜获取的玉米45S rRNA原位杂交信号图像得以清楚显示。对所得杂交图像的分析表明:玉米45S rDNA转录往往先发生在核仁外围,且随着核仁转录活性的提高逐渐向核仁内部扩散,并最终与5S rRNA一起,在核仁内部的空洞结构中形成成熟rRNA。研究结果显示,反卷积复原可有效提高宽场荧光显微镜所得二维图像的分辨率,从而使宽场荧光显微镜在植物细胞核内精细结构研究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8.
中国岩黄耆属(豆科)种皮纹饰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岩黄耆属(Hedysarum L.)18个种(含3个居群)的种皮纹饰。结果表明:岩黄耆属种皮纹饰性状在种的划分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依据种皮纹饰特性,大致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2大类型以及断棱状、嚼烂状、龟纹状、网纹状与细网状5个亚型。依据其划分的类型及亚型,种皮纹饰呈现出从断棱状、细网状到光滑状的演化趋势,从而阐明了种皮纹饰在岩黄耆属系统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9.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增多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是导致血管功能障碍、血管重构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但通过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机体可通过自身防御体系拮抗氧化应激,维持氧化-还原状态,如通过调控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调节ROS生成,改善血管功能障碍及血管重构。本文就UCP2在内皮损伤及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为深入探索这一潜在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靶点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红细胞指标和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B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4例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通过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三组:内膜正常组(0.8 mm≤IMT1.0 mm);内膜增厚组(1.0 mm≤IMT1.2 mm);斑块形成组(IMT≥1.2 mm)。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红细胞指标和血清HMGB2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通过分析IMT与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清HMGB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C(r=0.368)、HCT(r=0.409)、RDW(r=0.596)、HMGB2(r=0.291)与IMT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C、HCT、RDW、HMGB2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RBC、HCT、RDW、HMGB2水平与IMT密切相关,且RBC、HCT、RDW、HMGB2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硬化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