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咽部菌群变化。方法 筛选入组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7例健康者咽拭子样本,提取咽部DNA,扩增16S rRNA基因,在Illumina平台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从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综合来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咽部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不大。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咽部菌群样本可被区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咽部菌群组成和含量发生显著改变,主要变化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显著降低。拟杆菌门中普雷沃杆菌属(Prevotella)相关的纲目科属水平都显著降低。放线菌门变化落实到属水平,放线菌属(Actinomyces)显著降低,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显著增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芽胞杆菌纲(Bacilli)所属的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关的纲目科属水平显著增加,而梭状芽胞杆菌纲(Clostridia)包含的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显著下降。此外,变形菌门中出现弧菌属(Vibrio)的增加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的降低等变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次研究样本)的咽部菌群出现紊乱,以普雷沃杆菌属、放线菌属、韦荣球菌属、消化球菌属和弯曲菌属等显著降低,丙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和弧菌属等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对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探讨优势菌群与肠道黏膜屏障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sIgA含量变化,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的变化。结果菌群失衡小鼠小肠段肠黏膜sIgA水平下降,重度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比较下降显著(P〈0.05),与轻度菌群失衡组相比下降明显。菌群失衡小鼠上皮细胞中的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增高,在杯状细胞胞浆内Mucin2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且重度菌群失衡组与轻度菌群失衡组小鼠比较,Mucin2、Mucin3和防御素增高明显。结论菌群失衡可导致肠黏膜sIgA分泌量随菌群失衡程度呈下降趋势,同时引起黏液层中黏液素和防御素分泌量增加。 相似文献
63.
乳杆菌代谢物对白色念珠菌影响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阴道微生态平衡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杀效果,并行组份分析,探索CV(candidal vaginitis,CV)的生态疗法.方法取CV患者阴道分泌物30例,分离培养,鉴定,保留白色念珠菌菌株.1.以提取液(以下简称提取液)Ⅰ和Ⅱ分别代替蒸馏水配制培养基SⅠ和SⅡ,将保留的白色念珠菌株传代5次后,配制菌液,接种于S、SⅠ和SⅡ中,培养后活菌计数.2.对提取液Ⅰ和Ⅱ倍比稀释,并代替蒸馏水配制多个培养基SⅠ和SⅡ,测定SⅠ和SⅡ中没有菌落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MIC).3.气相色谱测定提取液中挥发酸类成分并定量.4.选择提取液最低浓度加1的方法配制培养基,比较提取液和乙酸水溶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结果1.白色念珠菌生长24 h后计活菌数,将SⅠ与S,SⅡ与S中活菌数相比较,非参数配对T检验P<0.01.2.提取液Ⅰ最低有效浓度为1:4,提取液Ⅱ最低有效浓度为1:2.3.气相色谱测定提取液Ⅱ中挥发酸类主要成分为乙酸,浓度为0.235 9 S/100ml.4.提取液和乙酸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但提取液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乙酸.结论乳酸杆菌DM9811代谢物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制剂进行开发,用于治疗念珠菌阴道炎. 相似文献
64.
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宫颈癌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光镜、电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对Hela细胞凋亡的诱导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对Hela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可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处理后的Hela细胞,可见细胞变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固缩。流式细胞仪分析,1%、2%的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在48、72h可诱导Hela细胞凋亡;5%的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在24、48和72h均可诱导Hela细胞凋亡。(2)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阻滞宫颈癌Hela细胞于S期,不同浓度的乳酸杆菌发酵滤液作用24、48和72h均可使S期细胞比阴性对照组增多。结论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可诱导部分Hela细胞凋亡,其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通过S期阻滞实现。 相似文献
65.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olitis,UC)和Crohn's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研究认为IBD是由基因的易感性,环境因素激发和肠道免疫系统失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却仍然存在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强,而且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等问题.长期使用抗生素则因容易引起肠道细菌耐药而导致菌群失调,往往使得IBD的病情更加复杂.临床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通过给予益生菌对局部的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可使病情缓解.本文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出发,对目前应用益生菌治疗IBD及其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观察大豆低聚糖对胃癌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胃癌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光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凋亡诱导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大豆低聚糖可以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形态学观察处理后的BGC-823细胞,可见细胞变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固缩。流式细胞仪分析50 mg/ml和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和72 h BGC-823细胞的凋亡比例,分别为6.76%和7.93%。5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G1期阻滞,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出现S期阻滞。结论大豆低聚糖可诱导部分BGC-823细胞凋亡。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在低浓度时可能通过G1期阻滞实现,在高浓度时可能通过S期阻滞实现。 相似文献
67.
黏膜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肠黏膜上皮,不但能区分和识别致病菌和共生菌,而且能启动适当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正常情况下,肠黏膜上皮细胞(IEC)对肠道共生菌持耐受状态,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IEC能识别致病菌的危险信号,激活派伊尔结节,启动免疫应答。有关实验已证实肠黏膜上皮针对肠腔细菌呈“耐受”或“非耐受”状态,主要依赖于Toll样受体(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68.
应用real-timePCR法快速定量人类粪便中双歧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从粪便标本中定量双歧杆菌的RT—PCR技术。方法传统培养定量法,普通PCR定量法,real—timePCR比较测量。结果(I)粪便标本前处理采取简单的离心和清洗、稀释步骤能去除粪便标本中的抑制物,实现不提取DNA直接进行PCR、real—time定量粪便中双歧杆菌。(2)本实验建立的PCR方法直接半定量粪便双歧杆菌技术在双歧杆菌值介于10^3~10^7CFU/ml时具有较好的分辨率,粪便标本普通PCR得理论菌数与培养得菌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real-timePCR直接定量双歧杆菌技术在双歧杆菌值介于10^1-10^7CFU/ml时具有较好的分辨率,粪便标本RT—PCR得理论菌数与培养得菌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PCR、real—timePCR直接半定量和定量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可行。 相似文献
69.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长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其防治应愈加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疾病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肠道菌群关系及发病机制,为早期监测和预防糖尿病进展为并发症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0.
肠道菌群被称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等特点,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肠道形态及功能、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以及肠道外免疫系统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