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差异,探讨菌群定植的变化对过敏性鼻炎发生存在的影响。方法利用PCR-DGGE方法分析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定植,并利用切胶测序分析DGGE图谱中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菌群。结果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定植存在显著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大,且类杆菌门的Prevotella pallens,厚壁菌门的Veillonella atypica、Veillonella parvula、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变形菌门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含量均高于正常人。结论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52.
正2019年8月4日是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创始人康白教授诞辰91周年纪念日,在此时刻,我们教研室及其同道们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共同缅怀他老人家的学术历程。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望海涵。康白教授是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与推动者,著名的微生态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他一生追求真理、奉献科学、传播知识、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是科学工作者与教育者的楷模。他在微生态学、微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是我国微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更是微生态事业的  相似文献   
5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示踪原子、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微生态方法学的进步,不断地开拓了微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并把它引向深入。近几年来,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微生物定性和定量方面已具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将在微生态学研究的应用综述如下。1色谱技术1.1高效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 igh perform ance liqu idchrom atography,HPLC)又叫高压(高速)液相色谱。它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方面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效液相色谱仪是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54.
实验观察了对数期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培养滤液中提取的总核酸对肠癌细胞cAMP、cGMP的影响。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培养中滤液中存在大量核酸,将双歧杆菌培养滤中的核提取纯化作用于大肠癌细胞CCL187,cAMP增高,CGMP没有变化,提示核酸可能作为细胞膜外的第一信使物质腺苷环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55.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长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其防治应愈加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疾病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肠道菌群关系及发病机制,为早期监测和预防糖尿病进展为并发症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对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探讨优势菌群与肠道黏膜屏障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sIgA含量变化,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的变化。结果菌群失衡小鼠小肠段肠黏膜sIgA水平下降,重度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比较下降显著(P〈0.05),与轻度菌群失衡组相比下降明显。菌群失衡小鼠上皮细胞中的Mucin2、Mucin3和防御素mRNA转录产物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增高,在杯状细胞胞浆内Mucin2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且重度菌群失衡组与轻度菌群失衡组小鼠比较,Mucin2、Mucin3和防御素增高明显。结论菌群失衡可导致肠黏膜sIgA分泌量随菌群失衡程度呈下降趋势,同时引起黏液层中黏液素和防御素分泌量增加。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观察大豆低聚糖对胃癌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胃癌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光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凋亡诱导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大豆低聚糖可以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形态学观察处理后的BGC-823细胞,可见细胞变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固缩。流式细胞仪分析50 mg/ml和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和72 h BGC-823细胞的凋亡比例,分别为6.76%和7.93%。5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G1期阻滞,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出现S期阻滞。结论大豆低聚糖可诱导部分BGC-823细胞凋亡。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在低浓度时可能通过G1期阻滞实现,在高浓度时可能通过S期阻滞实现。  相似文献   
58.
郜红伟  唐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9):863-864,F0003
肠黏膜不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御性屏障功能,它可以使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当肠黏膜屏障受到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毒素会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和淋巴系统从而引起细菌移位,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efic iency syndrome,MODS)。  相似文献   
59.
乳杆菌对外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治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应用乳杆菌代谢产物提取物治疗外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效果,探讨乳杆菌治疗白假丝酵母菌病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外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组应用乳杆菌代谢产物提取物治疗7d(试验组);另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阴道pH的变化,白假丝酵母菌、乳杆菌的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变化。结果采用乳杆菌代谢产物提取物治疗后阴道pH值恢复正常,白假丝酵母菌降低,乳杆菌变化不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结论乳杆菌治疗白假丝酵母菌病的分子机制可能是乳杆菌持续产生的乙酸、9-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和9-十八碳烯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婵  唐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2):154-155,15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olitis,UC)和Crohn's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研究认为IBD是由基因的易感性,环境因素激发和肠道免疫系统失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却仍然存在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强,而且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等问题.长期使用抗生素则因容易引起肠道细菌耐药而导致菌群失调,往往使得IBD的病情更加复杂.临床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通过给予益生菌对局部的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可使病情缓解.本文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出发,对目前应用益生菌治疗IBD及其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