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及其主要成分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探索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宫颈癌细胞是否有抑制作用及解析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用MTr法研究不同浓度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在不同时间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脂肪酸、菌体核酸在不同时间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不同浓度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及相关物质在不同时间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示:(1)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各浓度组对Hela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方式。24、48、72h达到半数抑制率的发酵滤液浓度分别为8.9%、5.3%、3.8%。(2)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脂肪酸对Hela细胞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在7.0%~34.0%。(3)乳酸杆菌DM9811菌体核酸对Hela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7%-53.4%,呈剂量一时间依赖方式。72h达到半数抑制率核酸的浓度为5.5μg/ml。结论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对Hela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脂肪酸组分是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益生元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益生元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效果,为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胃癌的药物奠定基础,并为益生元的有效应用打开新思路.方法 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在不同时间对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4种益生元对BGC-823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效果基本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但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的作用在48h和72h差别不大.在这4种益生元中,大豆低聚糖的抑制效果最强,低聚木糖次之,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的抑制效果较弱.作用48h、72h达到对BGC-823细胞半数抑制率的大豆低聚糖的浓度是100ms/ml左右;作用72h时达到对BGC-823细胞半数抑制率的低聚木糖浓度在100~125mg/ml;而125mg/ml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处理胃癌BGC-823细胞72h,均未达到50%的抑制率.结论 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乳酸杆菌DM9811发酵滤液中存在的100200 bp长的RNA片段(Ls-RNA)的免疫调节与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中性红吞噬试验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用L929细胞检测TNF,用免疫保护试验检测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Ls-RNA可增强脾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小鼠肝癌Hca-F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但对TG诱导的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无明显调节作用。结论Ls-RNA有一定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4.
摘要:目的 基于筛选耐酸性强和抑菌效果好的菌株为靶点,为益生菌研发提供优良的候选菌株。考察菌株耐酸性与抑菌性的相关性,为益生菌快速筛选探索新方法。方法 选取62株不同乳杆菌、魏斯菌、粪肠球菌,在酸性程度不同的培养基中采用接种培养的方式研究受试菌株耐酸能力。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研究受试菌株的抑菌能力。分析同种细菌的耐酸能力和抑菌能力的相关关系。结果 在酸性环境下,受试菌株存活率超过50%的有22株,耐酸性较强的菌株有DMLA16017、DMLA16116、DMLA16117、DMLA16118和DMLA16131。受试菌株对病原菌的抑菌力较强的有DMLA16017、DMLA16009、DMLA16118、DMLA16002和DMLA15015。结论 鼠李糖乳杆菌DMLA16017和发酵乳杆菌DMLA16118在耐酸性和抑菌性上表现出优良性状。可以通过受试菌株对酸性耐受能力指示受试菌株对病原菌抑制能力,实现对受试菌株的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25.
应用北杂交技术研究双歧杆菌对大肠癌HT29细胞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的诱导表达发现:双歧杆菌及其发酵过滤液在作用HT29细胞2小时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的mRNA分别提高1.4倍和1.3倍,提示诱导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的高效表达,阻断外来致癌物的亲核攻击可能是双歧杆菌抗肿瘤的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究慢性十二指肠炎症对帕金森病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积累的影响,为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利用给予野生型雄性Wistar大鼠口饲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方法建立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利用十二指肠石蜡切片HE染色法评估十二指肠绒毛状态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利用十二指肠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评价十二指肠局部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的聚集情况;采用脑部矢状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探讨脑部海马区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的聚集情况。结果 长期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能导致致病蛋白pSer129-α-syn在十二指肠局部少量聚集,也可以引起脑部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的积累。结论 长期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可以增加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pSer129-α-syn在肠道及大脑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27.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微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微生态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欧美国家、日本,微生态学技术及微生态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医学方面,近年来国内用于治疗预防、保健的微生态制剂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首先应用在肠道病的生态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及呼吸道已相继应用微生态学理论和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口炎清颗粒对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重度失调组、自然恢复组、口炎清低剂量组、口炎清高剂量组和大豆低聚糖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其他组以头孢曲松钠终浓度为8 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8 d,建立小鼠菌群失衡模型,自然恢复组在失衡模型建立后不使用任何药物,自然恢复7 d;口炎清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豆低聚糖对照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7 d,观察各组小鼠盲肠指数和肠道内双歧杆菌、类杆菌、韦荣球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优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和酵母菌11种菌群变化。结果与菌群失衡组比较,口炎清组与大豆低聚糖组盲肠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呈恢复趋势。自然恢复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不明显,口炎清组厌氧菌重新出现,尤其是低剂量组双歧杆菌、优杆菌和类杆菌的出现预示着肠道菌群正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一定浓度的口炎清可以明显促进菌群失衡小鼠盲肠大小的恢复,对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具有类似大豆低聚糖的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从调整口腔菌群平衡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对义齿性口炎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1)体外试验:配制不同浓度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的沙包液体培养基,分别接种10^8CFU/ml白假丝酵母菌菌液,用CFU活菌记数法计数。(2)临床试验:符合义齿性口炎病例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纯净水、洗必泰含漱液。观察菌群变化。结果(1)体外试验: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在浓度为1.6、0.8和0.4mg/ml时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100%、98.11%和62.72%。(2)临床试验:试验组在治疗后口腔黏膜白假丝酵母菌数量明显降低,口腔链球菌数量升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停药后第21天较治疗7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对口腔白假丝酵母菌有明显的抑杀作用;对口腔链球菌有促进作用,可能有调整口腔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抗生素干扰小鼠肠道菌群建立轻重程度的菌群失衡小鼠模型。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钠,行小鼠灌胃,取盲肠内容物连续观察培养优势菌群变化。结果优势菌群失衡组小鼠与对照比较,盲肠体积增大,盲肠指数升高。头孢曲松钠8g/(kg·d)剂量连续灌胃8d,造成重度失衡模型,小鼠肠道只能检出肠杆菌属、链球菌属,且数量被抑制在103CFU/g以下。头孢曲松钠5g/(kg·d)剂量连续灌胃8d,造成轻度失衡模型,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数量降至105左右,类杆菌属降至104左右。消化球菌属降至103左右,而其他菌属如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和肠肝菌属等数量显著降低。结论亚致死剂量头孢曲松钠灌胃可以建立肠道菌群重度失衡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