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帮雄 《蛇志》2000,12(2):63-64
我院骨伤科自1995~1998年,用自制复方白花蛇胶丸治疗2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20例,女2例,男女比例10∶1;年龄18~3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初期感大腿外上方疼痛,以后出现下腰部与骶髂关节处持续性或周期性疼痛,以阵痛为主,夜间与卧下时疼痛加剧,站起、走动或给予按摩疼痛减轻,不能久坐、久站、过劳或负重,腰背僵硬,以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胸痛、呼吸不畅、扩胸受限,常有低热、贫血、血沉增快,部份病例并发巩膜炎,血清HLA-B27阳性,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整…  相似文献   
62.
植物性系统进化过程中很少有植物通过雌性败育的方式实现性系统由联合走向分离,然而雄花在百合科植物中大量存在,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百合科豹子花属植物的腊叶标本,获取它们的花性别表型、花大小、株高以及分布海拔等信息探讨豹子花属植物的性表达样式,并对样本量较多的开瓣豹子花、云南豹子花、多斑豹子花和豹子花四个种的性表达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六种豹子花属植物标本中都有雄花存在;根据雄性花和两性花的不同组合,形成雄性个体、两性花个体,和雄花两性花同株个体三种植株类型;2)个体大小(株高)和分布海拔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和植株性别类型相关,即雄性个体一般显著小于具有雌性功能的两性花个体和雄花两性花同株个体;3)个体大小与花大小、每个个体开花总数和雌花数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每个个体的雄花数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更正了一直以来对豹子花属植物性系统的错误认识,首次报道雄花在豹子花属植物中普遍存在,并指出雄花和雄性个体的出现是大小依赖性分配的结果。同时,以研究实例证明了利用腊叶标本开展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以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为出发点,对孕产妇特殊人群进行体质分类,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给予生活起居指导、食疗、保健操等中医特色干预,观察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孕产妇分娩方式影响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0例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随访孕期、分娩及产后的情况。干预组首先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确定中医体质类型,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不同的中医干预方法进行三个月,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结果:①分娩方式:干预组自然分娩58.62%,高于对照组47.31%,有显著性差异;②新生儿出生体重:干预组(3285.74±434.20)g,低于对照组(3401.43±397.74)g,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巨大儿发生率为3.88%,对照组是7.91%。结论:临床观察和研究提示对于不同体质的孕妇,采用不同的中医干预方法,对减少巨大儿出生率,孕产妇提高顺产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4.
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624份豌豆资源20个形态性状的评价,初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特点,为解决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遗传基础狭窄问题提供思路.对性状表现平均值、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豌豆资源群闻的遗传变异大;三维主成分分析探测到参试资源由国内和国外两大基因库构成;资源群体间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国内外豌豆资源聚成两大不同类群,印证了三维主成分分析得到的豌豆资源两大基因库构成的结论.本研究证明基于形态性状评价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65.
首次报道中国爵床科(Acanthaceae)一新记录种:大叶可爱花(Eranthemum macrophyllum Wall.ex Nees)。该种原记载分布于缅甸,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名称Eranthemum macrophullus指定了后选模式。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索雌性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胚胎组织发育过程。【方法】在正常蜂群中,用蜂王产卵控制器将蜂王限制在工蜂巢房的巢脾上产卵1 h,蜂王在工蜂巢房中产下的卵是受精的雌性卵,将有卵的巢脾割下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培养。恒温恒湿箱中样本所在的位置温度严格控制在35±0.2℃,相对湿度75%±5%。把限王产卵1 h内获得的蜜蜂卵作为0 h胚胎,每隔4 h取样一次。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二倍体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1)卵裂期(0-12 h),活质体迁移到卵的表面,呈双层排列;(2)胚盘形成期(12-28 h),活质体排列为单层,并形成细胞膜;(3)胚层形成期(28-40 h),侧板覆盖中板,两者在腹中线愈合;(4)胚胎器官系统形成期(40-68 h)。【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明确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对应的发育时间。本项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展与蜜蜂胚胎发育的相关蜜蜂生态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等课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7.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流行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天然免疫应答对于宿主抵御沙门菌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沙门菌已演化出一系列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策略,使其在宿主体内定植,并得以持续性感染。本文对由受体(TLRs、NLRs和RIPs)、细胞因子(IL-22和IL-4)和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沙门菌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望为沙门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8.
人工林生产力年龄效应及衰退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培利  曹帮华  田文侠  孟凤芝 《生态学报》2011,31(11):3208-3214
研究人工林生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同龄林林分郁闭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量随着林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近几十年引起了林业工作者的兴趣和注意并成为研究热点。多数研究试图通过光合生理、林分营养、生物量分配和林分结构等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来解释林分生产力衰退机理。研究认为,林分郁闭后水分传输阻力的增加减少了树木的光合能力;林地养分的减少使得根系生物量分配增加,导致林分叶面积减少,树木光合能力下降;对资源的竞争使得树木优势度发生变化,资源利用率降低。光合能力、林分叶面积和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以及根系生物量分配的增加是林分生产力衰退的关键,而林分呼吸和林木衰老的作用不大。今后深入研究树体水分运输及其补偿机制、逆境下根系的生长过程及适应机制,并跟踪研究林分生长规律,更有助于揭示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实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粪便pH和涂片检查细菌球/杆在菌群失调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腹泻3 d以上或疾病中并发腹泻的1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新鲜粪便(10 min内),观察其性状、颜色、测pH、粪便常规,涂片革兰染色查细菌总数、形态特点、革兰球菌/杆菌及细菌培养。另选同期住院的非腹泻患者、职工家属和到保健科定期体检的小儿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经培养确诊为菌群失调的有118例,其中男76例,女42例,年龄最小45天,最大5岁。粪便pH失调组分布在6~8,≥7者占78.8%,对照组分布在5~6.5,多集中在≤5.5,占8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u=12.02,P<0.01)。涂片查球菌/杆菌失调组为3/7~8/2,球菌≥40%者106例(89.8%),对照组为3/7~1/9,球菌≥40%者无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11.19,P<0.01)。两种快速诊断法的灵敏度分别为94.9%和100%,特异度均为95%,诊断界值pH为6.5,球/杆为3/7。结论粪便pH和涂片检查肠道菌群失调方法简便、快捷、经济实用,能在15 min内作出诊断,尤对急重症患者可赢得治疗时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0.
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黄芪-冬虫夏草治疗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明确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应用TCMSP、BATMAN-TCM数据库结合文献挖掘获取黄芪-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IgAN的疾病靶点;筛选出与黄芪-冬虫夏草共同的靶点,进而利用Venny 2.1绘制共同靶点韦恩图;利用STRING构建共同靶点互作网络(PPI);应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成黄芪-冬虫夏草丸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的网络;通过R语言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慢性IgA肾病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筛选出潜在通路并分析其作用机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黄芪-冬虫夏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效能。取IgA肾病造模大鼠(分空白组、模型组和黄芪-冬虫夏草中剂量组)分别治疗21天。取肾脏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VEGFA含量。筛选出黄芪-冬虫夏草中生物活性成分5个,作用于37个IgAN的共同靶点,核心靶点为VEGFA、HIF1A、NOS3、CASP3,主要涉及类固醇结合、细胞凋亡过程的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雌激素受体结合、胆固醇结合等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显示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效能。相对于模型组,黄芪-冬虫夏草中剂量组VEG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黄芪-冬虫夏草药对可能作用于VEGFA、HIF1A、NOS3、CASP3等关键靶点,通过抑制纤维化等与IgA肾病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实现对IgA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