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67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51.
福建北部山区耕牛枝睾阔盘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枝睾阔盘吸虫(Eurytrema cladorchis Chin,Li et Wei,1965)也是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胰管能严重引致病害的一种双腔类吸虫。目前尚只见报道于我国贵州、福建等地(金大雄等,1965)。关于它在国内外分布情况尚未了解,此虫种的生活史各期发育情况及其中间宿主种类都是以往科学上未经阐明的问题。我们于1976年得知,在我省北部浦城县九牧公社耕牛和羊只普遍感染枝睾阔盘吸虫,受害很严重。我们立即开展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52.
为了探讨成年大鼠坐骨神经(SCI)去传入后初级体感皮层是否发生快速重组,在氯胺酮麻醉下,利用微电极测定后爪代表区,然后用普鲁卡因阻滞对侧SCI。结果表明,阻滞后1h、4h和8h,隐神经代表区(SAR)比对照分别增大32.5%(n=7)、93.0%(n=17)和100%(n=4)。此外,在原SAR和新生SAR记录的平均多单位诱发反应的峰潜伏期,后者比前者延长4.3ms。作者推测在快速出现的皮层重组机制中,皮层-皮层多突触通路的去抑制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本调查研究发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中亦普遍存在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二病原。调查了共 11地点的羊队,此二吸虫的感染情况如下:浩特饲羊场:胰阔盘吸虫32%(16/50),中华双腔吸虫8%(4/50);扎旗种畜场:40%(6/15)、66.7%(10/15);突泉保石乡羊队:51.4%(19/37)、21.6%(8/37);中旗杜尔基苏木牧场:10%(1/10),30%(3/10);中旗杜尔基西里花牧场:50%(4/8),62.5%(5/8);前旗绿水种畜场:0(0/20),0(0/20);索伦马场公羊群:40%(2/5),60%(3/5);索伦马场三队:43.8%(7/16),25%(4/16);索伦马场二队:80%  相似文献   
54.
草履虫肛门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草履虫的口、咽道、伸缩泡等小器官,学者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正确的记载和图片,但是一提到肛门,就不免有点模糊了。从来的说法,都认为草履虫所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是从口底下一个小点的部位上排挤出来的,要正当排出时才可以看到这—点,过此以后就看不见了。也正因为这缘故,所以称之为肛门点(anal spot,boutonniere du cytopyge)。最近出版的动物学教程也是这样的称呼。1928年Wenrich  相似文献   
55.
唐崇惕 《动物学报》1989,35(2):196-204
作者于1983年4月及1986年4月二次在香港检查该地区20个村庄11种淡水螺(共11680粒),及14个海区包括红树林地带和无红树林的海滩中的22种海产贝类(共12580粒)。查获26种吸虫幼虫期,其中12种见于淡水螺(5种〕,8种寄生于红树林地带的海螺(7种),5种寄生于无红树林海区的贝类(6种),1种见于在红树林地带和无红树林海滩生存的海螺(5种)。寄生淡水螺的吸虫幼虫期分隶于Cortrematidae;Maseniidae;Schistosomatidae;Notocotylidae;Strigeidae;Paramphi-stomidae;Plagiorchidae;Philophthalmidaes;Microphallidae及Heterophyidae等科。寄生于海产贝类的吸虫幼虫期分隶于Philophthalmidae; Heterophyidae;Fellodistomidae; Cyathoco-tylidae;Echinostomatidae;Opecoelidae等科及Plagiorchioidea总科。  相似文献   
56.
本文记述分布在我国的盾盘吸虫六种: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K.Baer);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ijimai Kawamura,1913);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and Tang,1936)及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对各虫种的形态特征作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57.
本文首次阐明卵形半肠吸虫(Mesocoelium ovatum Goto et Ozaki,1930)的全程生活史。在福州,终宿主为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实验中间宿主为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和Cathaica ravida sieboldtiana。蜗牛吞食本吸虫卵而受感染。毛蚴在蜗牛肠管内孵化,而后钻到肠壁外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和囊蚴各发育期。囊蚴可在子胞体中形成并可感染黑眶蟾蜍。本文讨论了半肠属(Mesocoelium)的演化系统问题及与外斜睾总科(Plagiorchioidea)中一些吸虫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本文报道人兽共患的泡状肝包虫病原,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Rausch andSchiller, 1954)泡状蚴和多房棘球绦虫Ech inococcusmultilocularis ( Leuckart, 1863)泡状蚴在KM株小白鼠发育成熟过程比较观察的结果.此两虫种泡状蚴的发育成熟过程仍然和它们早期发育的规律(唐崇惕等,2001)相同.虽然它们成熟的泡囊都被着生在网状结构中的许多原头节所充满,但是在多房棘球绦虫9-14个月的泡状蚴,仍然可以见到它们的原头节和网状结构都是起源于泡囊囊壁内表面的胚细胞层,并且始终保持与该层的联系.而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泡状蚴在鼠肺脏或肝脏的各泡囊中的原头节和网状结构是由可移动的胚细胞团发育生成,它们与泡囊囊壁没有如前者样的联系.西伯利亚棘球泡状蚴在各别小白鼠肝脏也能发育成熟,但不正常,宿主反应异常强烈.  相似文献   
59.
本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多个数量性状的表现型变量与基因型变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典范性状及其遗传力的概念。第一典范性状是测量性状的所有线性组合中具有最大遗传力的线性组合,第i典范性状则是在与前面i—1个典范性状不相关的那些性状的线性组合中具有最大遗传力的线性组合。在实际问题中,只须取少数典范性状进行研究就能充分利用试验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估计典范性状及其遗传力的方法,并讨论了典范性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