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青海高原二种双腔吸虫尾蚴腺体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应用组织化学反应方法观察了青海高原中华双腔吸虫尾蚴及暂称为“B”型双腔尾蚴(可能是枝双腔尾蚴)二种单细胞腺体的组化成分及其生理功能。大单细胞腺体12—13对,内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复合物象粘蛋白之类物质,及酸性粘多糖。小单细胞腺3对,含结合氨基的蛋白质及甲性糖蛋白。二种双腔吸虫在贝类宿主体内子胞蚴及尾蚴组化威分很相似但从尾蚴粘液腺的结构可以区分二虫种。中华双腔吸虫粘球内包绕在尾蚴体外的粘液含丰富的粘蛋白。双腔吸虫幼虫期组化成分与阔盘吸虫相应的幼虫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2.
本文报道应用组织化学反应方法初步观察了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尾蚴及后蚴体中单细胞腺的组织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尾蚴的5对大单细胞腺主要分泌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及微量碱性蛋白质,当子胞蚴被排到外界时,此腺体物质分泌出充满子胞蚴内囊腔并包被着各尾蚴。尾蚴在此腺体分泌物保护下渡过其在外界生存的时间。尾蚴的4对小单细胞腺主要包含中性糖蛋白及结合氨基的蛋白质(可能是含酶物质),此腺体物质可能是在尾蚴进入昆虫宿主(草螽)体内穿钻其胃壁进入血腔时分泌出能溶解胃壁组织帮助尾蚴的穿钻行为。成熟后蚴的穿刺腺对PAS反应呈强阳性,其分泌物可以溶解囊蚴的囊壁,使后蚴迅速脱囊。各幼虫期其他器官组织的组化成分也经观察。  相似文献   
23.
本调查研究发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中亦普遍存在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二病原。调查了共 11地点的羊队,此二吸虫的感染情况如下:浩特饲羊场:胰阔盘吸虫32%(16/50),中华双腔吸虫8%(4/50);扎旗种畜场:40%(6/15)、66.7%(10/15);突泉保石乡羊队:51.4%(19/37)、21.6%(8/37);中旗杜尔基苏木牧场:10%(1/10),30%(3/10);中旗杜尔基西里花牧场:50%(4/8),62.5%(5/8);前旗绿水种畜场:0(0/20),0(0/20);索伦马场公羊群:40%(2/5),60%(3/5);索伦马场三队:43.8%(7/16),25%(4/16);索伦马场二队:80%  相似文献   
24.
两种淡水鱼类假叶绦虫的生活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假叶绦虫对鱼类养殖有很大的危害性,如寄生在海鸥Larus tridactylus等鸟类的舌形绦虫(Ligula intestinalis)其后充尾蚴寄生在鱼类腹腔内,成长后虫体的体积和重量几与宿主相等,此舌形绦虫病(ligulosis)蔓延在内陆的淡水湖或水库造成巨大损失。其他如三枝钩绦虫Trianophorus nodulosus是狗鱼常见的寄生虫,其后充尾蚴寄生在河鲈等鱼类,无论幼虫或成虫均是淡水养殖及资源保护的敌害。广东省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相似文献   
25.
中国单脏科三新种一新属的叙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Eysenhardt在1829年描述了Distomum pachysomum。Looss 1902年为它创立新属单脏属Haplosplanchnus Looss,1902。本类吸虫具有异常发达的腹吸盘,使它前部显出突出或分叉的状态。同时内部只具有一个肠管,一个睾丸和一边卵黄腺。这类吸虫是以赋有特异的体形而见称的。Poche在1925年为本属建立了单脏科(Haplosplanchnidae Poche,1925)。  相似文献   
26.
27.
卵形半肠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唐仲璋  唐崇惕 《动物学报》1992,38(3):272-277
  相似文献   
28.
本文记述分布在我国的盾盘吸虫六种: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K.Baer);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ijimai Kawamura,1913);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and Tang,1936)及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对各虫种的形态特征作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29.
中国裂体科血吸虫和稻田皮肤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解放后的新中国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危害人民的血吸虫病基本消灭。在考察我国血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和家畜疫源的同时,有关动物血吸虫的问题也得到了注意。这些血吸虫虽然不是人类正常的寄生虫,但其尾蚴却能侵入人体肌肤及内脏,产生称为稻田  相似文献   
30.
蠕虫病对于保证人类健康、发展畜牧业均有极密切的关系。蠕虫学是寄生虫学的一个分支。我国蠕虫学在解放前几乎一穷二白,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了全面的蓬勃发展,对于保证人体健康、提高畜牧业生产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回顾过去,可供展望将来的借鉴。本文撰写的目的,在于说明蠕虫学的基础知识对于蠕虫病防治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寄生虫学的大军正在进行较为迫切的医疗与防治的任务,而现有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供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兹就管见所及,着重提出蠕虫学与防治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本文所举的例子,限于作者所能接触的文献范围,必然会有许多遗漏和不恰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纠正。病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寄生虫病的防治、控制和消灭工作,必须经过下列数个步骤:(1)病原的发现;(2)病原虫的生活史、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等的发现;(3)感染方式与各环境因素的了解;(4)利用各有关知识,制定防治,控制和消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