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采用富集培养和多环芳烃双加氧酶基因检测方法,从焦化场地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分离筛选出9株PAHs降解菌。以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芘为唯一碳源进行摇瓶降解实验,结果表明,J6、S5、S4、S2和B4对芘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21 d时芘降解率均达55%以上,其中B4处理芘的降解率最高,达到70.2%。进一步研究了该5株菌及其混合菌对土壤中芘的降解效果,发现混合菌的降解效果高于单菌的降解效果,其中混合菌H4和单菌B4的降解效果较好,49 d时混合菌H4和单菌B4处理土壤中芘的降解率达29.3%和18.3%。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J6菌株为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S5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S4和S2是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pyxis sp.),B4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在电场条件下,混合菌H4和单菌B4处理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均显著提高,芘的降解率较单独H4和B4处理提高33.0%和20.1%,说明筛选出的5株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菌具有较强的电场适应能力,可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222.
为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消费情况,在河南地区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3.41%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其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长期短期均有害的占36.22%、自己不会购买转基因食品的占64.4%。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在脂肪酸、维生素E和甾醇的种类上一致,其中非转基因大豆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转基因大豆油,其余各组分含量在两者中差异不显著;两者脂肪酸总量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过80%,β-谷甾醇在甾醇中的含量最高。综上,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度、关注度较高,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在主要营养成分上差异不明显。本研究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政府制定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3.
苹果蠹蛾成虫产卵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全球温带地区果园主要害虫之一,是中国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我国苹果、梨等水果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及威胁。为详细了解苹果蠹蛾的产卵特性,从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防控提供基础信息,作者于2006年在甘肃省山丹县梨果园中对树冠不同高度与朝向的蛀果率进行了调查,并于2010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对梨树果枝上不同部位的产卵量进行了详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树冠2.5m以上的蛀果率显著高于2.5m以下的蛀果率,树冠东面的蛀果率最高,南面的蛀果率最低;2)在整个果园中,靠近北侧的果树上果实受害程度要高于南侧果树上的果实受害程度,整个果园中蛀果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3)叶片上的卵数最多,占总卵数的73.1%,果实上的卵数次之,占总卵数的14.6%,枝条上的卵数最少,占总卵数的12.2%;4)在产卵的叶片上,卵主要产在叶背面,叶片背面卵量是叶正面的6.65倍。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开展化学防治或颗粒体病毒防治时,应注意充分喷施果树上层树冠,且在对果实进行处理的同时,叶片和枝条也需要充分喷药。  相似文献   
224.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中国蔚蓄属(Polygonum)13种、1变种、1变型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中国蔚蓄属植物的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具三孔沟,外壁纹饰可分为4种类型:(1)花粉粒表面具细网状纹饰;(2)花粉粒表面具颗粒纹饰;(3)花粉粒表面仅两端具颗粒纹饰,其余部分光滑;(4)花粉粒表面仅沟间区两端肩部光滑,其余部分具颗粒纹饰。根据花粉形态类型,结合该属植物的习性、叶柄基部及花柄上关节的有无、花柱和柱头的数目以及瘦果形态等特征,参照前人的研究处理意见,将中国蔚蓄属植物划分为4个组,即小灌木组section Fruticulosae(Boiss.)F.Z.Liet Y.T.Hou,stat.&comb.nov.篇蓄组section Polygonum、丝茎蔚蓄组section Pseudomollia Boiss.和铁马鞭组section Plebeia Tzvel.。  相似文献   
22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苔藓Bazzania japonica的挥发油,用毛细管色谱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采用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用GC-MS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经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文献调研,共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3%,其中含2个单萜、31个倍半萜(其中11个为含氧倍半萜)和4个二萜(其中1个为含氧二萜),主要成分为4-epi-11-nor—aristola-1(10),11-diene(10.5%),4-epi-11-nor-aristo-la-1,9,11-triene(6.5%),β-caryophyllene(8.0%),β—barbatene(7.2%),globulol(8.8%),aristol-1(10)-en-12-ol(9.1%),和tridensenone(8.7%).  相似文献   
226.
圆穗兔耳草中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圆穗兔耳草(Lagotis ramalana)全草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经波谱技术鉴定为:毛蕊花苷(Aceto-side,1)、米团花苷(Leucosceptoside A,2)、海胆苷(Echinacoside,3)、Cistanoside A(4)。  相似文献   
227.
目的评价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2%硝酸咪康唑霜对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外用1%硝酸异康唑乳膏和2%硝酸咪康唑霜,2次/d,疗程足癣4周,体股癣2周。结果足癣试验组71例,对照组72例;体股癣试验组73例,对照组73例。足癣患者在4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3%,对照组87.5%,在6周时分别为88.7%和91.7%;在4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3.1%,对照组94.4%(P=0.0363),在6周时分别为84.5%和90.3%;在4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7.5%,对照组86.1%;在6周时分别为78.9%和86.1%。体股癣患者在2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7%,对照组93.2%,在4周时分别为91.8%和94.5%;在2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2.2%,对照组89.0%;在4周时分别为89.0%和93.2%;在2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8.1%,对照组86.3%,在4周时分别为87.7%和93.2%。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2.1%,对照组为1.4%,表现为用药局部刺激、瘙痒、灼痛感或红斑。结果显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2%硝酸咪康唑霜相似(P〉0.05)。结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28.
鲤鱼(Cyprinus carpio L.)头长、眼径、眼间距QTL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65个AFLP标记、1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37个EST-SSR标记和16个RAPD标记对大头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F2雌核发育群体44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 构建鲤鱼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软件WinQTLCart2.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头长、眼径、眼间距3个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个与头长性状相关的QTL, 分别定位于鲤鱼连锁图谱的LG2(qHS-2-1)、LG3 (qHS-3-1)、LG40(qHS-40-1)和LG4 (qHS-4-2和qHS-4-3) 上。其中qHS-40-1拥有最大的 LOD值, 为7.94, 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 34.29%。qHS-4-2的LOD值最小, 为5.03, 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52%。5个与头长性状相关的 QTL 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检测到两个与眼径性状相关的QTL, 分别定位于鲤鱼连锁图谱的LG39连锁群(qED-39-1)和LG40连锁群(qED-40-1)上, 其中qED-40-1的LOD值比较大, 为2.76, 其加性效应值为负值, 可以解释5.62%的表型变异; qED-39-1的LOD值为2.72, 加性效应值为正值, 可以解释9.7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两个与眼间距性状相关的QTL, 分别定位到鲤鱼连锁图谱的LG20连锁群(qEC-20-1)和LG28 连锁群(qEC-28-1)上。其中qEC-20-1的LOD值比较大, 为3.77, 加性效应值为正值, 可以解释8.29%的表型变异; qEC-28-1的LOD值为2.79, 对应的加性效应值为负值, 可以解释8.88%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229.
草鱼种群SSR分析中样本量及标记数量对遗传多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4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SSR),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自然群体为实验材料,探讨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所需的最适样本量与标记量。实验设置6个样本量梯度,9个标记量梯度。对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本量、微卫星标记的数量和多态性水平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等位基因数与样本量大小呈显著正相关,而杂合度随标记量的增多而剧烈波动。当取样量大于40,标记量大于25时,各遗传参数值趋于稳定。因此,在应用微卫星标记对水产动物自然群体的遗传学研究中,要根据所研究种类的特点,尽可能采样40尾以上,采用25个以上标记,避免由人为选择的偏差对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正确评估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陕西草鱼自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评估,结果显示该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M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7.26、4.21、0.73、0.68,认为该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30.
不同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的代表,对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浅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浅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