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韩贞普  何振朝 《蛇志》1996,8(3):53-53
清栓酶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4例韩贞普何振朝贵州省凯里市418医院556000我院内科用清栓酶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4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1岁~57岁。病程1年~5年,4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2.
茶树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胰酶法在茶树的晚前期、前中期和早中期的每一染色体的全长上诱导出了清晰而丰富的G带带纹。染色体带纹的数目随染色体的浓缩程度而变化,同源染色体带纹的大小、分布及着色的深浅基本相似。作者认为植物G带的诱导与染色体处理技术及染色体所处的分裂时期密切相关。当胰酶处理超过了G带诱导的临界限度时,常可观察到染色体的大螺旋结构。本文讨论了在染色体前处理中a-溴萘的选用和甲醇-冰醋酸(3:1)的固定时间对G带诱导的影响以及G带的形成与染色体大螺旋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3.
【目的】为深入研究红斑丹毒丝菌的免疫保护性抗原及其致病机制,采用免疫蛋白组学技术鉴定红斑丹毒丝菌的免疫原性蛋白。【方法】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红斑丹毒丝菌C43065株的NaOH提取抗原,用兔抗NaOH提取抗原抗血清经Western blot检测免疫原性蛋白,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鉴定蛋白种类,并对部分免疫原性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从C43065株NaOH提取抗原中鉴定出9个免疫原性蛋白,分别为Spa A、伴侣蛋白GroEL、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50S核糖体蛋白L1、30S核糖体蛋白S4。其中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已被证实与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脑膜炎奈瑟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相关。C43065株伴侣蛋白GroEL、烯醇化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编码基因大小分别为1614、1296、1260、1005和867 bp,与已公布的红斑丹毒丝菌Fujisawa株相应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8%。【结论】本文所鉴定的9个免疫原性蛋白,为进一步开展红斑丹毒丝菌保护性抗原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4.
中国汉族男性腰椎的身高推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中国汉族男性腰椎的测量及腰椎推断身高的方法。测量指标有 :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中部横径、椎孔矢状径、椎孔横径、左侧椎弓根厚度。将各腰椎的测量数据与身高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中国汉族男性腰椎推断身高的回归方程。本研究所建立的方程 ,可以用于中国汉族男性腰椎的身高推断。  相似文献   
205.
在对巴基斯坦杧果种植区苏加堡的杧果树螨类区系研究中,发现短须螨属(蜱螨亚纲:细须螨科)1新种:礼短须螨。文中记录并描述了该新种。新种的背饰特点是:前背中侧近分颈沟处具网状纹、外侧具纵向条纹;具6对末体背侧毛。雄螨 未采到。正模♀,1994年1月1日采自巴基斯坦,苏加堡杧果园的落叶中;副模1,1994年11月3日采自马尔坦南3km处的杧果树叶,曼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农业大学农业昆虫系螨类研究室,费沙拉堡,巴基斯坦。新种的背饰独特,略与短须螨属中具7对末体背侧毛的种相像,但具6对末体背侧毛的种皆无此种背饰。  相似文献   
206.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以云南美登木 (MaytenushookeriLose .)未木质化的茎和嫩叶为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 ,经过继代培养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系。培养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抗橙色青霉 (PenicilliumavellaneumUC_4 376 )生长的生物活性。对培养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分离鉴定了 9个化合物 :2 ,3_diacetoxylmaytenusone (1)、角鲨烯 (squa lene ,2 )、β_谷甾醇 (β_sitosterol,3)、2′ ,3′,4′_triacetylsitoindosideⅠ (4)、salaspermicacid (5 )、美登酮酸 (maytenonicacid ,6 )、2α_羟基美登酮酸 (2α_hydroxy_maytenonicacid ,7)、6 ,11,12_trihydroxy_8,11,13_abietrien_7_one (8)和 11,12_dihydroxy_8,11,13_abietrien_7_one (9) ,其中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通过 2DNMR对化合物 5 - 7的NMR数据进行了全指定 ,并修正了化合物 5和 6的部分碳谱数据指定。  相似文献   
207.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以云南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 Lose.)未木质化的茎和嫩叶为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系.培养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抗橙色青霉(Penicillium avellaneum UC-4376)生长的生物活性.对培养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2,3-diacetoxyl maytenusone (1)、角鲨烯 (squalene,2)、β-谷甾醇 (β-sitosterol,3)、2′,3′,4′-triacetylsitoindoside Ⅰ (4)、salaspermic acid (5)、美登酮酸 (maytenonic acid,6)、2α-羟基美登酮酸(2α-hydroxy-maytenonic acid,7)、6,11,12-trihydroxy-8,11,13-abietrien-7-one (8)和11,12-dihydroxy-8,11,13-abietrien-7-one (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通过2D NMR对化合物5-7的NMR数据进行了全指定,并修正了化合物5和6的部分碳谱数据指定.  相似文献   
208.
为了提高谷氨酰胺转胺酶的纯度和扩展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探索了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安全高效的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纯化方法。轮枝链霉菌发酵后,经离心10 000 r/min 4℃除去菌体,调节发酵液电导率至4.1mS/cm和pH6.0后,以直线流速60cm/h通过SP 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对目的蛋白高 选择性和高载量地捕获,再通过phenyl sepharose 6 FF(high sub)疏水层析柱进行精细纯化。纯化后经SDS-PAGE鉴定纯度达到95%以上,HPLC分析纯度> 99%。鲎试剂测定内毒素含量为0.013EU/ml,达到中国药典中血制品要求的低于0.15EU/ml标准。  相似文献   
209.
茶树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黔、滇、川、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Kuntze 9个类型的核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9个茶树类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乔木大叶类的贵州大叶茶,云南大叶茶及云南腾冲大叶茶,其核型均为”2A”型。 第二类属于灌木或小乔木类,以中小叶为主,少数为大叶的黔湄419,黔湄502雅安大叶茶,福鼎大白茶,川茶及黔湄101,核型属”2A”和”2B”,不对称性略高于第一类,为较进化的核型。从核型资料支持将茶C.sinensis分为两个亚种,同时也赞同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茶树起源观点。  相似文献   
210.
辣木组织培养与四倍体植株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印度辣木(Moringa oleifera)和非洲辣木(Moringa stenopetala)离体再生体系,并利用秋水仙碱进行了四倍体的诱导。结果表明:离体培养时以茎段为外植体可快速获得无菌苗,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时,印度辣木以MS BA0.6mgL-1 NAA0.1mgL-1的固体培养基为最佳,非洲辣木以MS BA0.5mgL-1 NAA0.2mgL-1的固体培养基为最佳,生根培养基均以MS IBA0.2mgL-1最适。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对染色体进行加倍诱变,以0.2%秋水仙碱处理5d,加倍效果最好,印度辣木达到40.0%,非洲辣木为36.7%。获得了印度辣木和非洲辣木四倍体新种质,四倍体植株初步表现枝粗、叶片变大变厚且叶色更绿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