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江西万安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进行4次季节性采样,对该区域9处采样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CD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DIC含量较春、冬低;δ13CDIC也较冬、春季偏负。DIC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呈下降趋势,碳同位素值则趋于偏正。光合作用与有机质分解是影响库区表层水体δ13CDI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剖面上,表、底层水温等参数差异不显著,上下水体混合较为均匀。DIC含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δ13CDIC值趋于偏负。利用质量平衡计算得出:入库水体中DIC约57%来自于土壤CO2,而坝下水体中DIC约49%来自土壤CO2,万安水库拦截对河流地球化学过程信息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52.
全国栽培太子参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国太子参潜在适宜种植地理分布、适宜生境及化学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采用聚类分析从46个样地中筛选出34个多糖含量较高的样地。所建模型经ROC曲线验证,预测效果非常好(AUC0.9)。最干月降水量(贡献率68.4%)、土壤类型(9.7%)、最暖季平均温(6.0%)、等温性(4.0%)是影响太子参种植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最适宜生境范围为:最干月降水量20—60mm;最暖季平均温21.5—30.5℃;等温性18%—35%;土壤类型为不饱和薄层土、饱和粘磬土中的黄棕壤、黄壤、黄红壤。相关性分析显示,多糖和生境适宜度均与最湿季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暖季平均温、最干月降水量及年平均气温无显著相关性。太子参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主要有贵州中部,重庆与湖南、湖北接壤处,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苏中部,福建东北部以及浙江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因此,明确全国太子参潜在的适宜种植区可为太子参种植基地的选取和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引入人神经营养因子-3(hNT-3),构建成重组质粒pLXSN-NT3,转染包装细胞PA317后经G418筛选得到几个稳定产毒的细胞克隆.测定这几个克隆的病毒滴度,最高达到1.60×105,且产毒细胞株不产生复制型病毒.PCR和大乳鼠背根神经节活性检测证明hNT-3已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并能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54.
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引入人神经营养因子-3(hNT-3),构建成重组质粒pLXSN-NT3,转染包装细胞PA317后经G418筛选得到几个稳定产毒的细胞克隆。测定这几个克隆的病毒滴度,最高达到1.60×105,且产毒细胞株不产生复制型病毒。PCR和大乳鼠背根神经节活性检测证明hNT-3已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并能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通过对仁怀市中药资源普查,全面掌握该地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并摸底中药材市场和流通情况。方法: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野外样地实地调查、市场走访调查的方法,对仁怀市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41个样地1 230个样方,采集药用植物566种,隶属130科365属,其中127种植物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植物生活型主要以草本为主,占总种数的48.94%。植物药材入药部位以全草类,根及根茎类为主,占总种数的72.09%。药材性味以寒性、苦味药物最多,分别占总种数的27.09%和41.34%。结论:仁怀市中药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多的不特,特的不多”情况,中药材产业发展滞后。建议当地政府合理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6.
依据世界范围栝楼属植物种类的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系统发育研究资料,对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的形成进行了总结。栝楼组在栝楼属中处于原始地位,大苞组、叶苞组属于较进化类群,该属内的部分类群是在二倍体的水平上经过多倍化形成的。栝楼属在第三纪时期广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到第三纪晚期演化进程加快,南亚和中国西南山地逐步成为该属的起源中心与分化中心;受第四纪冰川期影响,该属在欧洲的种类逐渐消失,东亚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栝楼属作为中国本地起源种,是中国植物区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7.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涛  王云鹏  龚健周  王芳  冯艳芬 《生态学报》2015,35(14):4592-4603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修正。介绍生态足迹研究的传统方法:综合法和组分法,评述了生命周期评价,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三维模型,净初级生产力,能值理论,时序分析等的方法改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对我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latoxin-oxidase,AFO)来源于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的细胞内提取物,具有转化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特性。为更进一步了解该酶的性质,我们克隆了AFO的基因,并进行了重组AFO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得的AFO短肽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逆转录,再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了AFO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afo,在毕赤酵母中进行重组AFO(rAFO)的融合分泌表达,用Ni离子螯合层析进行rAFO的纯化,获得有活性的rAFO后,对其进行肽质量指纹(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鉴定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O)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088 bp,编码695个氨基酸;肽质量指纹鉴定结果显示重组AFO的肽片段序列覆盖率为63.2%。活性测定表明纯化后的重组AFO(rAFO)比活力为234 U/mg;对rAFO进行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对于底物黄曲霉毒素B1,rAFO的Km值为3.93±0.20×10-6 mol/L;反应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0;30℃放置90 min后酶活力下降50%;rAFO在pH5.5-7.0之间酶活力较稳定,相对活力维持在51%-65%之间。【结论】本文第一次成功克隆并重组表达了一种具有黄曲霉毒素B1转化功能的酶——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latoxin-oxidase,AFO),纯化后的重组AFO(rAFO)具有较好的黄曲霉毒素B1转化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Gankyrin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Gankyrin基因全长为诱饵,在人乳腺cDNA文库中筛选能与Gankyrin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运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Gal等实验提供的信息,筛除假阳性克隆。结果:以Gankyrin为诱饵筛选出了5个阳性克隆,对其中一个蛋白质RhoGDI2与Gankyrin进行了免疫共沉淀与GSTpull-down实验验证,证实了它们的相互作用。结论:Gankyrin能与RhoGDI2发生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Gankyrin调控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0.
自噬途径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物质降解及循环利用的保守机制,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ATG10在自噬体(autophagosomes)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大豆(Glycine max) ATG10在免疫防御反应中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大豆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成功地在大豆中同时沉默ATG10的两个同源基因(GmATG10a和GmATG10b);通过黑暗诱导的碳饥饿处理以及GmATG8积累水平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同时沉默GmATG10a/10b可导致大豆叶片出现自噬缺陷;抗病性鉴定与激酶分析证明沉默GmATG10a/10b可通过负调控Gm MPK3/6激活而参与免疫反应,是大豆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