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野艾蒿及其有机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植物与藻共培养实验,比较3种常见陆生菊科植物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的抑藻能力。结果表明野艾蒿和小白酒草能够适应水培,野艾蒿和杭白菊(后期为残体)抑藻能力较强,10d后对起始藻浓度为2×106cells/ml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3.3%和90.8%,对4×106cells/ml铜绿微囊藻抑制率分别为89.3%和79.2%。利用3种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提取野艾蒿干粉中的抑藻活性物质并进行生物检测,结果显示挥干溶剂后3种提取物都有较强抑藻能力,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抑藻能力最强,用线性拟合得到0.83g/L提取物72h后抑藻率达100%。研究表明,陆生菊科植物具有抑藻效果,野艾蒿具有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开发新型抑藻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3.
慢性苯暴露损害造血系统,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泡,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苯及其代谢产物对外泌体分泌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苯的活性代谢产物1,4-苯醌(1,4-benzoquinone,1,4-BQ)能否引起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外泌体分泌量的变化以及外泌体释放在1,4-BQ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应用不同浓度1,4-BQ处理细胞24 h,超高速离心法提取细胞培养基中的外泌体,结果发现1,4-BQ能促进外泌体分泌,呈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应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抑制外泌体分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抑凋亡蛋白质Bcl-2、凋亡通路关键蛋白质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探讨外泌体分泌对1,4-BQ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BQ单独处理组的凋亡率、Bcl-2、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而1,4-BQ+GW4869组的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均显著高于1,4-BQ单独处理组(P<0.05),表明抑制外泌体分泌可增加1,4-BQ诱导的细胞凋亡。综上表明,1,4-BQ能促进外泌体分泌,并在1,4-BQ诱导的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本研究为了解苯的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p53对IFN-α、MIP-1α、PGK-1、TGF-β1四种免疫调节因子在TGEV感染PK-15细胞中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采用CRISPR-Cas9慢病毒系统靶向于PK-15细胞的p53基因构建p53基因敲除(p53-/-)的细胞;再以感染复数为0.1 MOI的TGEV感染p53野生型(p53+/+)和p53-/-PK-15细胞,于不同的感染时间收集细胞并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四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构建的靶向于p53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中,p53基因的454碱基位点缺失一个碱基T,细胞的p53蛋白已检测不到;TGEV感染后IFN-α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种细胞中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病毒感染的36 h之前,p53-/-PK-15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p53+/+PK-15细胞(p<0.05);MIP-1α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推移而递增,且在p53+/+PK-15细胞中显著高于p53-/-PK-15细胞(p<0.05);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p53+/+PK-15细胞中随时间推移总体呈递减趋势,并在病毒感染(post infection,p.i.)12 h之后显著低于p53-/-PK-15细胞(p<0.05);PGK-1 mRNA相对表达量在病毒感染的12 h p53+/+PK-15细胞中虽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而在p53-/-PK-15细胞中呈现时间依赖性递增,并显著高于p53+/+PK-15细胞(p<0.05)。以上结果表明:p53对TGEV感染PK-15细胞后的细胞免疫因子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推测其可能在宿主抗TGE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解析植物水分来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西南喀斯特地区次生林中主要优势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香椿(Toona sinensis)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泉水、雨水和植物采样,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借助IsoSource和MixSIAR两种模型分析植物水分来源,通过直接相关法判断植物主要吸水源来衡量两种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降雨δ~(18)O值在3月—6月偏正,在6月—8月数据偏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不同土壤层土壤水δ~(18)O值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夏季呈现相反的规律。基于IsoSource和MixSIAR模型计算植物不同水分来源比例时存在一定差异。基于直接相关法定性分析植物水分来源表明MixSIAR模型计算结果可靠性高于IsoSource模型。基于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出MixSIAR模型的RMSE结果小于IsoSource模型,表明利用MixSIAR模型计算植物对各水源的利用比例适用性高于IsoSource模型。本文结果有助于在解析植物水分来源时为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基于DNA条形码分析大鸨繁殖期动物性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性食物是满足繁殖期大鸨(Otistarda)能量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大鸨繁殖期的动物性食物组成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繁殖地大鸨的食性差异还有待研究。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具有工作量小、数据量大和分类精度高的优点。基于粪便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靠山核心区和马鞍山片区繁殖期大鸨的动物性食物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食物多样性的空间差异。物种累计曲线表明,研究中的最小采样强度(n=11)能够使MOTUs的检测限达到平台期。在24份大鸨粪便中,共发现29种不同动物性食物的DNA序列,均来源于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鞘翅目占比最高(44.83%)。按照科水平分类,以金龟科占比最高(24.14%),其次为蝗科(13.79%)、芫菁科(10.34%)和蓟马科(6.89%)。马鞍山片区大鸨对食物的取食频率和粪便中被检测到其所取食食物种数均显著高于靠山核心区,食物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后者,大鸨食性表现出一定空间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大鸨食性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以及了解大鸨繁殖期的觅食对策奠定了基础,为保护部门有效保护和恢复大鸨栖息地提供了食性水平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分子食性分析方法用于其他动物的觅食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OLL样受体4及CD14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LPS模型组,每组再分为4 h和8 h两个亚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检测大鼠动脉血气、肺体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肺组织TOLL样受体4及CD14 mRNA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4 h和8 h时大鼠肺组织中的TLR4及CD14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出血及坏死.结论 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TLR4及CD14 mRNA的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9.
硒对大豆生长和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取多年未耕作土,晒干,碾细,拌入底肥并装盆.以不加硒的为对照,以Na2SeO3水溶液的形式设置1、5、10、20、30μg(Se)·g-1(土)5个不同浓度硒的处理.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中豆3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育成).取其大小均匀、颗粒饱满的种子,于温水中浸泡8 h后置28℃温箱中催芽.挑选发芽状态一致的种子,播入上述预处理过的土壤中,按常规栽培管理.植株长出三出复叶时,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0.
对凝结芽孢杆菌、圆孢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在菜籽饼粕中混合发酵降低其大分子粗蛋白含量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工艺条件:4种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3:1),含水量60%,接种量15%,发酵25d,粗蛋白降解率达41.98%,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10.18倍。为工业上生产菌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