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bHLH(basic/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们组成了转录因子中的一个大家族。bHLH转录因子不仅普遍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毛状体的发生、光形态建成和光信号转导,而且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和次生代谢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对植物bHLH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轮状病毒ZTR-5株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在实验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轮状病毒ZTR-5株在MA104细胞上经蚀斑筛选纯化后,获得单一克隆接种至Vero细胞上适应性培养,免疫荧光定量检测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对收获的病毒液进行离心、超滤、分子筛纯化,甲醛灭活,抗原定量检测Al(OH)3吸附制备的实验性疫苗。使用不同剂量(8EU、32EU、128EU、256EU)经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三次,免疫间隔2周。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 结果: 通过蚀斑纯化,筛选得到一株纯化的病毒株ZTR-5纯-1,在Vero细胞上适应性后感染性滴度达7.35logCCID50/ml;大量培养收获的病毒原液滴度为7.57logCCID50/ml,制备获得轮状病毒样品抗原含量为2 560EU/ml;经肌内注射,初次免疫后,所有剂量组动物均获得抗体阳转,阳转率为100%;第一次加强免疫后,各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明显增高,免疫剂量为128EU和256EU的两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达1∶10 240;第二次加强免疫后,各剂量组(8EU、32EU、128EU、256EU)血清抗体效价依次达1∶5 120,1∶7 456,1∶14 481.54,1∶14 481.54。 结论:人轮状病毒ZTR-5株可在Vero细胞上稳定增殖,所制备的疫苗具良好免疫原性,用128EU/2次免疫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血友病B是凝血IX因子(hFIX)缺乏所导致的一种出血性疾病,通过输血和hFIX浓缩剂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但存在治疗费用高和安全隐患,因而获得安全、廉价的人凝血IX因子对血友病B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系统表达外源蛋白在生产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为此,构建含人凝血IX因子基因(hFIX,2.8kb)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35s2300∷gus∷noster,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百日红”,通过PCR和Southernblot分析证实获得4株独立转基因植株,hFIX在转基因烟草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1~4个;RTPCR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hFIX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已成功表达,hFIX在转基因烟草叶片中的表达量为2.5~8.8ng/g·FW,并具有免疫活性。为利用植物系统表达hFIX的后续研究作了必要准备,也为利用植物系统表达其他药用蛋白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链脲佐菌素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可能性,并观察模型动物早期肾脏损害情况。方法雄性长爪沙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1(DM1组)、模型组2(DM2组),DM1及DM2组沙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100 mg/kg、200 mg/kg STZ,NC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注射STZ后1、2、4、6周末,分别监测沙鼠一般情况,血糖、胰岛素等血清学指标和尿液指标,并处死沙鼠进行胰腺和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STZ 24 h后,DM2组及DM1组部分沙鼠逐渐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DM2组沙鼠持续高血糖,DM1组沙鼠血糖值与N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有下降趋势;DM2组沙鼠胰岛素显著性降低(P0.05),其他血清学指标及尿液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0.05),DM1组沙鼠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DM2组沙鼠及DM1组少数沙鼠胰腺组织中可见胰岛β细胞减少、空泡样变性等变化,DM2组沙鼠肾脏组织中出现肾小球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襻扩张等病变,DM1组沙鼠肾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STZ 200 mg/kg可成功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病程早期沙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微小RNA(miRNA)的茎环实时定量PCR法和PAP实时定量PCR法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茎环实时定量PCR法和PAP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U6和23种miRNA的表达,利用定量PCR分析软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将2种方法在引物设计难度、特异性与灵敏度,以及检测通量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茎环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比PAP法高,但引物设计难度大,检测通量低;PAP法引物设计难度较低,检测通量较高,但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差。结论:茎环法实时定量PCR适于有针对性地检测小规模miRNA,而PAP法则适于大规模miRNA筛选实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FP基因导入对BALB/c荧光裸鼠脾脏组织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不同日龄(14日龄、28日龄、49日龄、70日龄)BALB/c荧光裸鼠及BALB/c普通裸鼠各32只,雌雄各半,处死取脾脏,对脾脏的绝对重量、脾脏指数进行测量分析,对脾脏的组织学改变进行观察,并对脾脏淋巴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14日龄荧光裸鼠相比,28日龄荧光裸鼠脾脏指数明显较高(P〈0.05)。与14日龄荧光裸鼠相比,49日龄、70日龄荧光裸鼠淋巴细胞数明显变少(P〈0.05)。与普通裸鼠(14日龄、28日龄、49日龄、70日龄)相比较,相同日龄荧光裸鼠(14日龄、28日龄、49日龄、70日龄)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GFP基因对不同日龄荧光裸鼠的脾脏发育及其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8人,对照组48人。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通过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R)、Borg呼吸困难指数(Borg dyspnea)、6分钟步行距离(6TWD)以及肺功能升级(WHO FC)等指标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mPAP、PVR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而CI、LVEF和6MWD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mAP与Borg呼吸困难指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mAP、LVEF以及6TW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充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8.
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明确其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适宜光照条件、适宜葡萄糖和蛋白胨浓度、适宜培养基,以便应用于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和工业发酵。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 5℃;最适生长pH值为6 ;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浓度分别为2 0 0g/L和10g/L ;菌丝在黑暗环境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振荡培养形成的菌丝球多,菌丝生长量大;菌丝球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可引起培养液pH值的上升或者下降;菌丝球可利用培养基内的氨基酸,使氨基酸降解,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中振荡培养8d的菌液总氨基酸含量较原液减少了36 71% ,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木薯、红薯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薯(Monihot esculentum)与红薯(Ipomoea batata)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粮食、饲料和特用经济作物。木薯历来采用茎段繁殖,繁殖率很低,种茎运输量大,暖地种茎埋土过冬又常受寒害,一些高产或抗病品种种植材料的生产与供应,要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发展是很困难的。木薯育种要从一粒种子发展到大面积试  相似文献   
20.
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来筛查胎儿常见非整倍体,已成为产前筛查中重要的一项技术,甚至可作为高龄孕妇初步筛查的首选方式。但因为难免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所以其阴性结果也并不能总是保证胎儿正常。而对于阳性结果,需通过有创产前诊断进行验证。目前,我国临床主要采用的有创产前诊断方法有绒毛活检(Chorionic Villous Sampling, CVS)、羊膜腔穿刺(Amniocentesis, AC)和脐血穿刺。绒毛活检和羊膜腔穿刺术是NIPT阳性结果验证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对造成NIPT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及其阳性结果的验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