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采用叶室法和涡度相关法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和大叶白颜树冠层及其叶片在不同季节的CO2交换量,并拟合得到主要特征值.结果表明:以叶室法测得的两树种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 A)为雨季>雨季末>雾凉季>干热季,叶片暗呼吸速率(Rd)为雨季>雨季末>干热季>雾凉季;以涡度相关法得到的两树种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 B)为雨季>雨季末>雾凉季>干热季,而冠层呼吸速率(Re)则是雨季>干热季>雾凉季>雨季末.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季节植物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相差0.9~2.0 μmol·m-2·s-1.  相似文献   
812.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豆成熟种子胚尖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根癌土壤农杆菌EHA105/pCAMBIA2301对来自大豆成熟种子的胚尖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并对农杆菌侵染时间长短以及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影响转化频率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发现浸染时间以20 h为佳,乙酰丁香酮最佳浓度为200 umo1/L,并探讨了恢复培养的重要性.分别从3个大豆品种合丰35、合丰39、东农42得到了转基因植株,GUS染色及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外源基因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大豆的频率达6.4%~12.1%.  相似文献   
81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农杆菌介导法是大豆遗传转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许多实验室应用该方法得到了转基因大豆 ,但目前使用该方法进行转化的效率还比较低 ,尚需深入研究。农杆菌菌株、大豆基因型、组织培养条件、T-DNA的转移效率和转化后的筛选模式都会影响大豆转化的效率。概述了近年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的一些重要成果 ,以及转化过程中大豆的易感性与农杆菌的转化能力、乙酰丁香酮促进vir基因活化、转化的受体系统和巯基混合物减轻受体材料的褐化、提高T DNA的转移效率等几个重要因素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转化中常用的几个筛选标记基因 (nptⅡ、hpt、bar基因和突变的ahas基因 )及通过共转化法去除标记基因的方法 ,同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14.
植物硅营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植物吸收硅的机理、硅与其它营养元素的关系及其对非胁迫和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作用。植物吸收硅的机制目前尚不是很清楚,不同植物吸收硅的方式不同。硅可影响植物中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在非胁迫条件下,硅可促进植物的生长;硅也参与了植物抗病、抗虫等生物胁迫,以及抗金属毒害、盐害、温度胁迫、干旱、抗倒伏等非生物胁迫的反应。目前,应从多种植物上深入研究硅的吸收方式与机理;同时,应该改变硅在细胞壁的沉积仅仅起增强组织机械强度作用的观点.而应从生理代谢调控的角度进行硅作用机制的研究,为生产实践中硅肥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15.
深圳海域近20年赤潮发生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冷科明  江天久 《生态科学》2004,23(2):166-170,174
本文根据深圳海域1981-2002年发生的93起赤潮记录,综合分析了赤潮发生的特征,可归纳为5点:①深圳海域的赤潮多发区位于大鹏湾、大亚湾和深圳圳湾,其中大鹏湾的盐田水域、大亚湾两部的东山和坝光水域、深圳湾的后海与东角头水域为赤潮多发地段;②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赤潮持续时间延长;③全年中有两个赤潮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3~5月,其次为9~11月;④赤潮引发种类丰富,约有39种,其中甲藻最多,其次为硅藻,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⑤赤潮引发种类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  相似文献   
81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葡萄藻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要烃源岩层长7^3-长7^2段发现大量藻类化石,丰度高,但分异度很低,属种单凋.主要由极其丰富的光球型疑源类(Leiosphaeridia)和丰富的葡萄藻(Botryococcus)组成。其中,葡萄藻形态各异.多为团块状,也有串珠状、云朵状的群体。团块状化石又可区分为球形、心形、三瓣形、品字形、菊花形等多种形态。透光镜下化石多为桔黄、棕红色。反射荧光强烈.大多呈黄色、浅黄褐色。葡萄藻化石可明显区分为淡水和做成水两种生态类型.前者群体及单个细胞较小,群体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细胞放射状排列明显。后者群体及单个细胞较大.群体轮廓线较光滑,细胞放射状不十分明显。对葡萄藻生态环境分析和古环境对比研究认为.西峰地区中、晚三叠世葡萄藻繁盛的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恰好是湖盆水域扩大,并逐步达到最大湖泛面的湖进期,气候温暖适宜.雨量充沛。两种生态类型葡萄藻化石的出现表明,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湖水的盐度有一定的波动。通过对该层位共生疑源类和其他反映盐度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认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正处于逐渐淡化过程.盐度的变化范围比较有限,为典型的淡水湖泊。延长组长8-长7段发现的孢粉组合的生态类型与我国云贵高原抚仙湖中与葡萄藻伴生的孢粉组合较为相似.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古湖泊处于较低地理纬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  相似文献   
817.
以新疆杨叶柄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法将棉花漆酶基因GaLAC1导入新疆杨.PCR,Soutll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漆酶活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中漆酶活性较非转基因对照显著提高.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新疆杨茎段中总木质素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最高达21.5%.木质素的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实了GaLAC1的过量表达能够导致转基因植株中总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实验结果表明GaLAC1参与了植物体内木质素的合成,这是首次成功利用转基因植物证实植物漆酶基因参与木质素合成的报道.  相似文献   
818.
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于197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并于199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8555~4000年,本文主要对此次发掘所获的2654件石制品进行报告与初步研究。通过级差动态分类发现,这批石制品中的制作类型比例较高,石片、细石叶和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毛坯,表明工匠可能在原料产地先进行初步整形,将预制毛坯带回营地,进而加工成器。石制品组合有石片石核、细石核、石核修理石片、剥片程度不同的石片和细石叶、副产品、成形工具以及破损品等,反映出人类行为涵盖了操作序列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细石核预制技术稳定娴熟,普遍存在台面预制和修理现象。出土工具体型较小,精致程度较高,以石镞、端刮器、石刀、细石叶工具等为典型,表明狩猎和加工动物性材料是该工具的主要作用任务。根据推测,遗址内存在分区活动和协调作业的现象,可能是当地史前人类的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营地。  相似文献   
819.
利用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柱层析等方法对蟾蜍卵黄外被细胞溶素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样品.该酶的质量为32kD,其特异性MCA-人工合成底物为Boc-Gln-Arg-Arg-MCA,能被DFP、SBTI、leupeptin和p-AMPSF等蛋白酶抑制剂所强烈抑制,但不受chymostatin、bestatin、E-64和EDTA等的影响,表明该酶是一种丝氨酸类型的蛋白酶  相似文献   
820.
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次生木质部分化过程中,在形成层刚衍生的木薄壁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Pase)主要分布于核膜边缘和高尔基体;在分化程度较高的木薄壁细胞中,APase散布于整个核中,进而,在各种细胞器残体上聚集;在成熟的木薄壁细胞中,APase沿细胞壁内侧分布。在未成熟导管分子中,核、质膜及纹孔上明显存在APase聚集,进而,核解体;在即将分化成熟的导管分子中,APase主要集中于初生壁;在已分化成熟的导管分子中,APase集中于次生壁。脱分化过程中,只在细胞质中可见分散的APase活性,而细胞核和细胞壁上未见此酶的分布;更深层的即将分化成熟和已分化成熟的导管分子,未见有细胞分裂,其上APase的分布与剥皮前相同。通过比较分化和脱分化过程中APase的分布,推测不同的APase同工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次生木质部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解体和次生壁的建成。APase的聚集程度可能是决定细胞能否脱分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