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对一号冰川地区生长的4种藓类植物茎、叶的内部结构及叶表皮角质层褶皱、疣和中肋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扭口藓(Barbula asperifolia Mitt.)茎横切面呈多棱形;叶背、腹面角质层厚,粗疣不分叉,但顶端朝细胞凹陷处倾斜;叶背面细胞壁凹陷深,象张开的气孔,粗疣也藏在其中,中肋突出明显。丛叶扭藓(Tortella humilis (Hedw.) Jenn.)茎横切面呈椭圆形;叶背、腹面中上部均密被鹿角状粗疣,这些分叉的粗疣,从凹陷的细胞壁处成束突起,顶端向下弯曲成钩状,在叶的下部疣状突起则逐渐减少至无,中肋较宽。异叶提灯藓(Mnium heterophyllum (Hook.) Schwagr.)茎横切面呈五棱形;叶细胞一层,呈不规则多边形,细胞壁凹陷使叶片呈网状;中肋红色。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茎的横切面呈圆形;叶背、腹面均密被疣状突起,且差异不大,粗疣顶部均倒向孔口呈遮盖状;中肋短而弱。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解决新生儿在接受蓝光治疗时,出现哭闹不安、大量溢奶情况,提高蓝光治疗效果,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将2010年至2011年收治我科的8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纽40例,患儿在性别、日龄、体重、黄疸严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接受首次蓝光照射治疗的24小时过程中,对比哭闹及溢奶症状发生率、治疗后经皮测黄疸指数。结果:两组的哭闹及溢奶症状发生率、治疗后经皮测黄疸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俯卧位较仰卧位能提高蓝光治疗效果,提倡俯卧位应用于新生儿蓝光治疗。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急性排斥时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变化特征,探讨其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8例于我院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随访点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为急排组(n=7,男女比为5/2),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为非急排组(n=11,男女比为8/3),比较两组患者肝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急排组与非急排组患者肝移植术前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672),而急排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与非急排组患者相比Th17细胞频率明显升高(P=0.002)。在随访研究中,急排组患者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较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增高,且Th17细胞频率与ALT变化趋势一致,呈明显正性相关。而非急排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明显升高,变化趋势与ALT水平一致,呈正性相关,可能成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4.
胡翠翠  路雄  王虹 《广西植物》2020,40(11):1653-1660
为了探讨高寒冰缘区的藓类植物在超微水平的抗寒机制,该文对一号冰川下不同基质两种藓类植物水中土生的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和岩面土生的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在常温、超低温胁迫和经胁迫后的恢复状态的超微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室温下藓类植物叶肉细胞结构完整、清晰。-80 ℃超低温胁迫处理后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两种藓类植物叶肉细胞大多数未出现质壁分离,但会出现质壁结构模糊,细胞质收缩; 细胞器遭到破坏甚至解体的情况; 淀粉粒、脂滴和液泡数量大大增加。在室温恢复过程中,线粒体数量增加,各个细胞器结构比超低温胁迫状态下完整性增加。根据该文的亚显微结构的分析推测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细胞迅速恢复生理功能,-80 ℃超低温胁迫没有完全使藓类植物丧失生理功能,还可以进行恢复。岩面土生刺叶蔷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为1 100~1 300 nm,大于水中土生金黄银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200~700 nm),刺叶墙藓叶细胞胞壁比金黄银藓更厚,分析推断刺叶墙藓细胞器的抗胁迫能力也更强。综上结果表明:一号冰川的这两种藓类植物抗寒能力极强,它们独特的抗寒机制不仅与超微结构下植物淀粉粒、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有关,还与其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新疆大帽藓属6种植物茎及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新疆的6种大帽藓属(Encalypta Hedw.)植物的茎和叶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高山大帽藓(E.alpina Smith.)疣多呈菱形或“柱状”密集着生在叶表面,疣上纹饰呈纵棱和小疙瘩状;裂瓣大帽藓(E.ciliata Hedw.)茎横切面为五角形, 中轴细胞角隅加厚,叶腹面的粗疣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凹陷的表面细胞壁上;剑叶大帽藓(E.spathulata C.Mull.)茎横切面没出现中柱鞘,疣在基部分叉丛生,叶腹面的表皮细胞壁不凹陷;钝叶大帽藓(E.vulgaris Hedw.)没有叶尖,中肋导水细胞大,叶表面细胞壁较光滑且强烈凹陷,其壁上的乳突不明显;天山大帽藓(E.tianschanica j.c.Zhao,R.L.Hu et S.He)茎内外皮层区分明显,内皮层细胞质浓,叶背面的分叉状粗疣呈密集生长在叶腹面的星状粗疣大多集中分布在稍下陷的细胞壁上;西藏大帽藓(E.tibetana C.Mull)中肋细胞壁加厚,叶片具层层叠叠的、密集的、不规则分叉的粗疣,叶背面有些部位被带状附属物所覆盖。这6种植物叶的背、腹面均具不同程度的分叉粗疣,但粗疣的大小、着生位置、呈现的状态、疣上不同的纹饰却各不相同;中肋细胞的层数、及导水主细胞的大小、状态也大不相同,这些细微特征的观察研究可作为大帽藓属植物分类学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新疆委陵菜属5组不同花柱组10种4变种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测量统计叶表皮毛的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大小、气孔器的分布及类型、气孔的形状、大小、密度及指数、气孔外拱盖形态及其纹饰等指标。结果显示:新疆委陵菜属10种4变种植物叶的下表皮均有气孔器的分布,形状为长椭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和近圆形;气孔器的类型多为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型、围绕型和辐射型;表皮毛的类型为针状毛、带状柔毛和腺毛;表皮细胞的形状分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类型。研究表明,新疆委陵菜属植物表皮毛特征、叶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的形状类型、气孔密度指数及外围蜡质纹饰等存在差异,对属以下等级的划分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物种分类及鉴别的依据,同时也为本属一些分类群间的系统关系的探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7.
新疆鼠尾草(Salvia deserta Schang)花蜜腺位于子房基部的花托上,为盘状的花托蜜腺,其顶部裂成4片,其裂片大小不等,比例悬殊。蜜腺由产蜜组织和分泌表皮构成,又为结构蜜腺。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淀粉粒动态明显,因此又属淀粉蜜腺。在发育的过程中细胞液泡化动态明显,且淀粉粒和蛋白质具有明显的消长变化,但PAS反应和苏木精脂类染色无明显变化。其泌蜜过程可能为:原蜜汁由邻近的韧皮部提供,经薄壁细胞运送至产蜜组织,在产蜜组织中进一步积聚、合成后,最终蜜汁通过变态气孔和分泌表皮细胞的角质层泌出。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获得具有体外活性的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YycG并利用其筛选寻找新的抑制剂。原核表达组氨酸激酶YycG的激酶功能域,经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及镍层析柱纯化后,采用激酶试剂盒检测其激酶活性;利用对其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从105种候选化合物中筛选有效的抑制剂,并通过实验验证抑制剂的抗菌作用。原核表达得到约35 kDa的目的蛋白激酶域片段YycG′,其纯度达 95 %,并具有体外水解ATP的激酶活性;利用其活性筛选得到数种不同抑制效果的小分子化合物,且体外验证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通过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YycG活性筛选找到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为进一步研发与该菌相关的药物或消毒剂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克隆基因测序技术,从荧光假单胞菌GcM5-1A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了天冬氨酸转氨酶的编码基因aspC。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插入pET-15b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15bAAT,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天冬氨酸转氨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法初步分离纯化了重组蛋白。生物活性分析表明,纯化的重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具有氨基转移活性。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根据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别参考毒株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资料,首次试用Kimura的分子进化理论和计算方法,推算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型间的进化距离、分歧进化时间及病毒蛋白质氨基酸的替换率。结果表明:(1)型间毒株相互进化距离大致相等;(2)三个型病毒是由一个共同祖先病毒在距今约1—2千年以前几乎同时分歧进化而来;(3)型间毒株蛋白质氨基酸替换率也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