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分析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重情况,为GDM的预防及控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700例。通过病历查询获取孕妇一般情况、妊娠期各时期体重以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与非GDM孕妇及IOM标准比较,分析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妊娠期各阶段增重情况。结果:与非GDM孕妇相比,GDM孕妇其生产年龄、孕前BMI、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各阶段增重及总增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早孕期增重过快会增加GDM的发病风险(OR=1.187,95%CI 1.090-1.293)。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其孕24周后增重及总增重均较非GDM组更少(P<0.05),与IOM标准比较,两组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孕前体重正常组的GDM孕妇早孕期及孕12~24周增重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OM标准比较后的各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新生儿体重分组,排除早产的47例孕妇,发现各组间母亲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早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确诊GDM的孕妇其24周后体重增长普遍低于非GDM组及IOM标准,其适宜增重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I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对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正、侧位2D DSA,进一步对感兴趣血管行3D DSA,通过容积再现(VR)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 3D DSA检出39例动脉瘤患者,47枚动脉瘤,2D DSA检出31例动脉瘤患者,35枚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长、短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2D DSA出现假阳性动脉瘤3枚,假阴性动脉瘤15枚,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85.2%;3D DSA没有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动脉瘤,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尺寸及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的显示上,3D DSA明显优于2D DSA。结论 3D DSA作为脑动脉造影中2D DSA的进一步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3.
探讨弱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M-LDL)能否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以及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在此过程中的作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3H-花生四烯酸(3H-AA)预标法测定PLA2活性;蛋白质印迹检测cPLA2磷酸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单个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MM-LDL(100~300 mg/L)作用后的HUVECs呈现凋亡典型的形态特征,凋亡率随MM-LDL浓度的增加而上升.MM-LDL能引起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cPLA2的活化及磷酸化.15 μmol/L AACOCF3和5 mmol/L EGTA在抑制cPLA2活性的同时,部分抑制MM-LDL诱导的HUVECs凋亡.加入外源性AA(50 μmol/L)能逆转AACOCF3引起的凋亡抑制.结果提示,cPLA2参与了MM-LDL诱导HUVECs凋亡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74.
探讨弱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M-LDL)能否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以及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在此过程中的作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3H-花生四烯酸(3H-AA)预标法测定PLA2活性;蛋白质印迹检测cPLA2磷酸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单个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MM-LDL(100~300 mg/L)作用后的HUVECs呈现凋亡典型的形态特征,凋亡率随MM-LDL浓度的增加而上升.MM-LDL能引起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cPLA2的活化及磷酸化.15 μmol/L AACOCF3和5 mmol/L EGTA在抑制cPLA2活性的同时,部分抑制MM-LDL诱导的HUVECs凋亡.加入外源性AA(50 μmol/L)能逆转AACOCF3引起的凋亡抑制.结果提示,cPLA2参与了MM-LDL诱导HUVECs凋亡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75.
利用大量小麦亲本材料和优良品种(系)与具有粘果、易变、偏凸和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并对其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小麦核内的遗传物质组成两个不同的核质互作不育系统,粘、易、偏型不育系育性基本表现一致,而二角型不育系除了与前三种不育系具有相同的1BL/1RS保持系以外,对某些小麦近缘植物的杂交后代材料还表现出育性特异性。(2)粘、易、偏和二角型同核异质不育系5-1及其与V9125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表明,粘、易、偏和二角型不育系5-1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基本表现一致,粘、易、偏不育系5-1与V9125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基本表现一致,而二角型不育系5-1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则表现出酶带减少变弱。  相似文献   
76.
采用石蜡切片法就胚胎学对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诱导单性孤雌生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受精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未受精极核贴近反足细胞、珠被附近有助细胞团等。初步显示助细胞是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单性孤雌生殖的胚细胞来源;(2)延迟授粉前大部分胚囊表现正常,延迟授粉不能诱发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卵细胞单性生殖。  相似文献   
77.
作为生物药物的”重磅炸弹”,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生产治疗用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已成为生物制药发展的主导。Mabselect SuRe亲和层析结合Capto Adhere复合离子交换两步层析工艺已经成为抗体生产工艺的亮点,而中空纤维膜过滤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膜分离技术,具有容尘量高、温和低剪切力、操作灵活、成本低、易于放大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疫苗等生物制药领域。通过将中空纤维膜过滤技术和下游两步层析工艺相结合,可以成功的迎接几十甚至上百公斤单抗生产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8.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III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相似文献   
79.
以‘津优35号’黄瓜为试材,采用裂区-再裂区设计,研究了CO2加富下水氮耦合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主区设大气CO2浓度(400 μmol·mol-1,A)和加富CO2浓度(800±20 μmol·mol-1,E)2个CO2浓度处理,裂区设无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95%,W)和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75%,D)2个水分处理,再裂区设施氮量450 kg·hm-2(低氮,N1)和900 kg·hm-2(高氮,N2)2个氮素处理.结果表明: 在干旱和高氮条件下,CO2加富提高了黄瓜的株高,且使高氮下的叶面积显著增加.正常灌溉条件下,高氮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高于低氮处理,而干旱条件下则相反;CO2加富提高了黄瓜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近轴面气孔密度增加,而CO2加富和高氮却显著降低了气孔密度.高氮处理增加了黄瓜叶片叶绿体数量而减少了淀粉粒数量,干旱胁迫使叶绿体数量减少,但使淀粉粒数量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增加了叶绿体长度和宽度,显著增加了淀粉粒的大小,而高氮降低了叶绿体和淀粉粒的长度和宽度.CO2加富和高氮均使基粒厚度和片层数增加(ADN2除外),并且EDN2处理的片层数显著高于ADN2.综上所述,CO2加富和适宜的水、氮条件能促进黄瓜叶片叶绿体类囊体膜系的发育,显著增加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数,有效改善黄瓜的叶绿体结构,增强光合性能,提高黄瓜植株对CO2和水、氮的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0.
黄腐酸(FA)可参与植物耐旱性的调控,但关于其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津优35'黄瓜为试材,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通过喷施不同浓度(0、100、300、500、700、900 mg·L-1)FA,研究其缓解黄瓜干旱胁迫的浓度效应及其对光合关键酶活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室内试验中,与对照(0 mg·L-1)相比,不同浓度FA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面积,降低旱害指数、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随着FA浓度的增加其缓解效应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以700 mg·L-1 FA的作用效果最好。FA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及基因表达、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单位面积吸收光能、捕获光能、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和PSⅠ活性,降低K点的上升,维持叶绿体超微结构。温室控水试验表明,FA可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温室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量的积累,增加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单宁含量。综上,施用FA可在干旱条件下提高温室黄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