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5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与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盐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土壤盐分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植被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典型植被(翅碱蓬 柽柳、刺槐、芦苇和棉花)、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平均影响系数为0.327,地下水埋深在0.5~1.5 m的土壤盐渍化最严重;整个研究区内植被发育较差,其中,研究区78%面积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4,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对天然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对研究区翅碱蓬-柽柳、刺槐、芦苇及棉花NDVI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埋深对翅碱蓬-柽柳NDVI的影响显著,对芦苇、棉花、刺槐NDVI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 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等基础上,从植物生理特性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理,以期为研究C、N、P化学元素在土壤 植物之间传递与调节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43.
文章简单回顾了近年来生物催化,主要是酶催化的进展,着重以几个实例说明工业酶制剂在大宗化学品的生产、生物转化上的应用及其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并对未来酶制剂在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4.
洗涤用酶是仅次于食品与饮料行业的第二大工业酶制剂市场。本文介绍了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其他碳水化合物酶在洗涤上的作用原理、应用配方及其市场发展。洗涤剂生产配方的改变及由于生物科技的进步而导致酶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酶制剂在洗涤剂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纺织方面,除非有新的酶制剂和过程技术出现,否则行业会相对增长较慢;新的过程如全酶法纺织加工如果能顺利商业化,则可带来新的增长点。纺织和洗涤行业的酶制剂虽然不像食品有关行业审批那么繁琐,但有关酶制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5.
冬虫夏草菌是珍稀濒危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种,是侵染蝠蛾幼虫的唯一菌种,其侵染后形成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冬虫夏草菌在不同营养及条件下生长形态不同,主要有丝状体和菌球体两种生长形态。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能够侵染蝠蛾幼虫,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接种体被广泛应用;但丝状菌体对营养要求苛刻、生长缓慢、菌丝体得率低的特点,阻碍了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作为侵染蝠蛾幼虫的接种体的开发及应用,从而阻碍了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化的进程。为了提高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的生物表达量,本文对营养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出了最佳条件为:葡萄糖质量浓度40 g/L、酵母粉质量浓度65 g/L、培养温度17℃、MgSO_4质量浓度3 g/L、KH_2PO_4质量浓度1.5 g/L、培养时间12 d,按最优培养条件,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干重得率15.67 g/L,为下一步新的接种体的制备提供菌源保障。  相似文献   
46.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看植物科学态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静  王文国 《植物学报》2016,51(3):369-376
通过对2010-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植物学学科资助的各类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植物学学科资助的整体概况,详细分析了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特点、在不同分支学科和领域中的分布以及获资助排名前列的依托单位,并展望了我国未来植物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7.
通过整理广西师范大学馆藏标本与查阅文献,共记录广西(螩)目昆虫75种,隶属于5科28属.物种按Brock(2011)的新分类系统分科排列,同科物种按学名字母顺序排列.原来长角枝(螩)亚科Necroseiinae中的大部分属与短角棒(螩)亚科Pachymorphinae中的一部分属从异(螩)科Heteronemiidae移至笛(螩)科Diapheromeridae,短角棒(螩)亚科Pachymorphinae中的一部分属与长角棒(螩)亚科Lonchodinae中的大部分属从异(螩)科移至(螩)科Phasmatidae.笛(螩)科与蝻科包含了中国(螩)目的大部分种类,异(螩)科目前在中国没有记录.根据期刊的实际出版时间将3个物种的发表时间修正如下:花坪长棒(螩)Lonchodes huapingensis (Bi&Li,1992)、长臀薇(螩)Pachyscia longicauda(Bi,1992)与梵净山副华枝(螩)Parasinophasma fanjingshanense (Chen&He,2006).对部分物种的学名变动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8.
为了明确诱饵诱集时间与红火蚁工蚁诱集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的诱饵放置时间,本研究采用火腿肠诱饵诱集法,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红火蚁诱集的个体数量,利用房室模型分析诱饵诱集时间与红火蚁工蚁诱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诱饵放置时间的增加,红火蚁工蚁的诱集数量会出现一个高峰,春季诱集高峰出现在诱饵放置后38-44 min,秋季出现在诱饵放置后24-29 min,并建立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红火蚁诱集量与时间的关系模型,分别为Y=12764.8807×e(-0.029102 X)"12820.4625×e(-0.030064 X)(春季上午)、Y=16166.6800×e(-0.023994 X)"16217.0808×e(-0.024866 X)(春季下午)、Y=12211.9095×e(-0.040576 X)"12275.2496×e(-0.041620 X)(秋季上午)、Y=12306.4111×e(-0.049724 X)"12383.6907×e(-0.051217 X)(秋季下午)。因此,在利用火腿肠诱饵监测红火蚁时,春季诱饵放置的最适时间约为40 min,秋季的最适时间约为30 min。  相似文献   
49.
沙葱萤叶甲为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猖獗成灾的新害虫,为明确温度对其发育速率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变温组合(8/20℃,11/23℃,14/26℃,17/29℃和20/32℃)和6个恒温(13℃,17℃,21℃,25℃,29℃和33℃),比较了变温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变温组合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有显著的影响。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变温条件下,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3龄幼虫期、总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从最低温度组合(8/20℃,平均15℃)的11.00,13.44,23.18,46.42和16.89 d,缩短至最高温度组合(20/32℃,平均27℃)的4.92,4.63,9.17,17.83和5.83 d;在恒温条件下,13℃下幼虫不能发育和存活,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3龄幼虫期、总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从17℃的14.50,10.75,20.63,45.50和11.00 d,缩短至33℃的6.10,5.47,10.60,22.17和5.33 d。在变温条件下,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4℃和8.48℃,有效积温分别为344.82日度和113.52日度;在恒温条件下,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0.6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714.28日度和147.06日度。变温促进了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的发育,本研究结果为沙葱萤叶甲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花青素转录因子调控机制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营养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解析得比较清楚, 但花青素的代谢调控网络还在不断完善。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MYB、bHLH和WD40三大类, 这些转录因子通过激活或抑制CHSANSDFR等花青素途径关键结构基因的表达水平, 进而决定花青素积累的部位与水平。该文结合国内外花青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了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归纳总结了模式植物中花青素代谢调控的分子机理, 尤其是MYB、bHLH和WD40三类主要转录因子的调控机理, 以及这些转录因子在观赏植物和水果等经济作物花青素代谢工程中的应用。该文将为系统阐明花青素的转录调控机制和利用代谢工程改良花青素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