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91.
树液流动密度(SFD)随边材径向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估测流经边材的树液通量是非常重要的,后者又制约着Heat Pulse的应用精度.但迄今为止,只有很少的研究估计了由于SFD随径向的梯度变化而带来的误差,SFD沿树干径向分布规律的获得往往依靠对少数几棵树的观测资料.基于在广东雷州半岛对两块3~4年生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 S.T. Blake)人工林1年的Heat Pulse观测,探讨了对来自39株立木大量观测资料的综合处理方法,发现这两个样地(纪家和河头)的林分中SFD随边材径向深度的变化可以用如下回归方程来描述:纪家: y=3.667 5x3-7.295 5x2+3.682 6x+0.567 4 (R2=0.939 1, n=80, P=0.01)河头: y=5.006 2x3-9.116 1x2+4.454 4x+0.463 4 (R2=0.806 9, n=72, P=0.01)式中:y--某一树液感应器所测得的SFD与不同深度的4个感应器所测得的SFD的平均值之比;x-某一树液感应器在边材中的深度与边材厚度之比.从形成层到心材,SFD最初有所增加,随后持续减小,但由于树木年龄很小,最大的SFD只比最小的SFD大0.33~0.36倍.  相似文献   
592.
米青山  彩万志  李淑娟 《昆虫知识》2002,39(5):390-396,381
综述了昆虫拟态的常见类型及其研究动态 ,特别对光学拟态、声学拟态、化学拟态和拟态的多型现象及复杂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93.
城市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研究了19种盆栽于广州市工业生产点(IS)、交通枢纽点(TS)和公园对照点(CS)的木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响应。综合污染指数表明3个研究地点2000年的污染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IS>TS>CS。在污染点生长的19种绿化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Fv/Fm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细胞膜渗漏率则上升。不同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响应不同,印度胶树,榕树,黄榕,海南红豆,夹竹桃,山玉兰,灰莉,桃花心木,牛乳树等对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都有较强的抗性,而肖蒲桃,仪花,木棉,朱槿等对大气污染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594.
钝齿棒杆菌天冬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PCR方法,从野生型钝齿棒杆菌株(Corynebacterium crenatum)AS1542及具有AEC抗性的突变株CD945染色体上分别扩增出天冬氨酸激酶(AK)基因(ask),构建了重组质粒。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C.crenatum AS1542AK基因与C.crenatum CD945相比,第1199位的碱基由T变为C,引起酶蛋白β亚基第80位氨基酸从亮氨酸变成脯氨酸。该氨基酸的突变在蛋白结构上位于ACT结构域内,该区受赖氨酸调控。C.crenatum AS1542的AK基因的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C.glutamicum\,C.flavumB.lactofermentum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7.23%、97.55%和97.62%,酶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76%、99.52%和99.76%。但在AK基因的启动子上游序列部分与其它棒杆菌相比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95.
变化的世界中的生态学——第8届国际生态学大会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 INTECOL)主办、韩国生态学会和韩国环境部共同承办的第 8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于 2 0 0 2年 8月 1 1日~ 1 8日在韩国首都汉城召开。大会主题为变化的世界中的生态学 ( Ecology in aChanging World)。此次会议得到了 Kookmin Bank、Asiana Airlines和 Yuhan- Kimberly Ltd.的资助 ,并得到了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在内的 2 2个单位的支持。来自世界约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 70 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我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生态学工作者积极参加了本次国际生态学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摘要约 …  相似文献   
596.
大肠杆菌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ORF2片段的聚合现象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戊型肝炎病毒(HEV)ORF2的a.a.394~a.a.604片段,得到的重组蛋白NE2在SDSPAGE中主要以可被尿素解聚的二聚体形式存在,二聚体对病人血清的反应性明显强于单体;质谱分析表明NE2可形成从二聚体到至少六聚体的多种聚体;动态光散射测定表明平均分子半径约4nm,相当于四聚体,但分散度较大,提示为多种大小不一的聚合体的混合物。这些证据表明NE2蛋白可形成以同源二聚体为基本单位的多种聚合体形式,其中以二聚体间的结合最为紧密,并且以二聚体为基础可进一步装配出多种更高级结构,从而具有作为HEV疫苗及诊断试剂抗原的良好前景。   相似文献   
597.
降水变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2008年6月,通过加倍降水、自然降水和去除降水3种处理的人工控制试验,研究了降水变率改变对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降水强度条件下,相同森林类型的同一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去除降水处理下土壤表层(0~10 cm)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有明显的积累趋势,加倍降水和自然降水处理下增加了POC、LFOC向下层土壤(10~20 cm、20~30 cm、30~50 cm)的运输;去除降水处理下,马尾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显著高于降水处理(P<0.05);演替早期森林土壤的POC、ROC、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大于演替后期土壤,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存埋.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POC、LFOC、ROC)对降水变率改变的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598.
苏华  李静  陈修治  廖吉善  温达志 《生态学报》2017,37(17):5742-5755
基于福建省Landsat8 OLI影像,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筛选出"纯净"的植被像元,提取296个调查样地对应植被像元的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中心波长(分别CWR和CWNIR)及其对应的反射率(分别R和NIR),构建以(NIR-R)/(CWNIR-CWR)为特征指数的叶生物量回归模型。然后根据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叶生物量与干、枝、叶所组成的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方程,结合福建省植被覆盖分类数据,估测了整个福建省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的地上生物量,并绘制了福建省地上生物量分布图。结果表明:红光和近红外两个波段反射率和其中心波长所组成的斜率与叶生物量相关性显著,与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叶生物量的精度分别达到70.55%、68.89%、51.75%,采用这种方法对福建省叶生物量和地上总生物量进行估算,并进行精度验证,其中,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叶物量的模型误差(RMSE)分别达到29.2467 t/hm~2(R~2=66.64%)、14.0258 t/hm~2(R~2=61.13%)、10.1788 t/hm~2(R~2=55.43%),地上总生物量的模型精度分别达到49.8315 t/hm~2(R~2=54.65%)、45.1820 t/hm~2(R~2=49.01%)、41.5131 t/hm~2(R~2=38.79%),这说明,采用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与其中心波长所组成的斜率估测森林叶生物量,进而估算其地上总生物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99.
以大兴安岭地区3种主要立地类型的笃斯越橘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由灌丛基部萌生的1~2年生(S1)、3年生(S2)、4年生(S3)、5年生(S4)、趋于衰老的多年生(S5)枝条叶片和茎部,以及衰老枝条(S6)的N、P、K、Ca、Mg、Mn含量分布规律及其与新梢生长的关系,明确矿质元素在笃斯越橘不同年龄基生枝上叶片及茎部的分布特性,探索矿质营养与笃斯越橘树体生长发育及衰老更新的关系。结果表明:(1)6种元素在不同年龄枝条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其中,N、P、K随基生枝条年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叶片和茎部分别在S5、S6时期降到最小值;Ca在衰老枝条上含量最高,Mg元素在S1时期叶片上分布较高;Mn在不同年龄基生枝中波动较小,水湿地、山地类型叶片Mn元素随枝龄增加而提高,茎部则先增后减,在S5时期分布最高;N、P、K、Ca、Mg含量表现为叶片明显高于茎部,而塔头草甸类型茎部Mn略高于叶片,且茎部Mn含量高达2 000mg·kg~(-1)。(2)笃斯越橘的新梢生长量与叶片K、Mg以及茎部N、K、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Ca、Mn以及茎部C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笃斯越橘新梢生长量的矿质元素因子因基生枝条年龄而异;S1时期主要与叶片Mg含量有关,S2~S4阶段受茎部K、Ca、Mg影响最大,S5时期主要受叶片Ca含量影响。(4)笃斯越橘的衰老可能与Ca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600.
研究江西省赣州市飞播马尾松林碳密度的分配特征,选取有关立地、林分、林下植被及凋落物等方面的15个因子,建立林分碳密度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林分平均碳密度为98.29 t·hm-2,表现为土壤层(49.58 t·hm-2)>乔木层(45.25 t·hm-2)>林下植被层(2.23 t·hm-2)>凋落物层(1.23 t·hm-2);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各层次碳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株数密度、平均胸径、土层厚度、坡位、林龄、郁闭度是影响飞播马尾松林林分碳密度的主要因子,各因子的偏相关系数为0.331~0.434,t 检验结果为显著;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复相关系数为0.796,F 检验结果为显著(F=9.28).对于林分碳密度,株数密度以1500~2100株·hm-2最好,而郁闭度以0.4~0.7最好,株数密度及郁闭度过高或过低对林分固碳能力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林龄及平均胸径越大、土层越厚,其林分碳密度越高,下坡位的林分碳密度高于其他坡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