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8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石蒜属植物分支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传良  周坚 《植物研究》2005,25(4):393-399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基于解剖学9个性状,对石蒜、换锦花、忽地笑、江苏石蒜、长筒石蒜、乳白石蒜、夏水仙、红兰石蒜、安徽石蒜、短蕊石蒜、中国石蒜11个种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结果也是支持上述系统发育树的。系统发育树结构结果表明,石蒜属16种明显聚为两大类:石蒜、玫瑰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除换锦花、红兰石蒜及江苏石蒜系统发育位置不同之外,大类群的划分与RAPD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类群一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类群二又可以聚为两小类: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归为一类;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归为一类。前一子类群除广西石蒜外,都属于整齐花亚属(Symman thus亚属)。后一子类群除长筒石蒜与安徽石蒜外,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因此,花冠整齐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特征,但作为石蒜属植物亚属的划分依据,没有得到本研究支持。而在本文中,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大分类群划分依据,能否依此来对石蒜属植物亚属进行划分,仍需探讨。另外研究表明叶微形态特征在研究种间亲缘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种间亲缘关系鉴定时,出叶期不应成为重要的依据。同时研究还表明中国石蒜与忽地笑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912.
种子是由高等植物的胚和胚乳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它具有完善的保护结构和多途径的代谢能力,所以它能巧妙地控制着自身地休眠和萌发。它比种子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都更强。这种特性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和繁荣。种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是农林园艺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人们就必须要研究种子的特征、特性,熟悉它的发生、发展、成  相似文献   
913.
采用浓集G_1相细胞的淘式离心方法分离小鼠乳癌细胞66,即从培养第2天的P细胞中分得P-G_1部分,由培养第7天的Q细胞中分得Q-G_1(G_0/G_1)部分。淘式离心后的P-G_1和Q-G_1细胞,其体积相应比分离前的P和Q减小,通过FCM检检测,分离后两亚群中90%以上的细胞属G_1相;但连续H~3标记结果显示,P-G_1的标记指数和P细胞接近高达97.1%,Q-G_1的标记指数比Q细胞低仅1.7%;放射存活曲线表明,分离前的Q细胞比细胞放射敏感性高,分离后P-G_1的放射反应基本与P细胞相同,而Q-G_1的放射敏感性高于Q细胞。实验证明,在具有同样DNA含量的G_1相细胞,由于原来所处的生长状态不同(P-G_1来自P细胞,Q-G_1来自Q细胞),共细胞体积、增殖能力和放射敏感性均现出其固有的异质特性。  相似文献   
914.
摘要 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中医证候评分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RA患者1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8)和研究组(n=68)。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β(IL-1β)]水平、风湿四项检查指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血沉(ESR)]水平及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1.18%(62/68)高于对照组的77.94%(53/68)(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关节肿胀程度、关节屈伸不利程度、畏恶风寒、晨僵证候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IgA、IgM、IgG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RF、ESR、CRP、ASO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A患者在甲氨蝶呤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风湿四项检查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15.
奴卡菌感染较少见,奴卡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属放线菌目.主要是星状奴卡菌对人类致病,其次为巴西奴卡菌、象鼠奴卡菌.而星状奴卡菌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出现类似结核症状.肺部病灶可转移至皮下组织,形成脓疡和多发性瘘管,也可扩散至其它脏器.本院曾接诊1例脑脓肿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16.
为了研究HP感染后Men1基因对NAFLD小鼠的调控机理,本研究检测了Men1基因和蛋白在NAFLD+HP和NAFLD组小鼠中的表达,同时检测了炎症因子IL-6和IL-18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HP感染后NAFLD小鼠中Men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调,但是IL-6和IL-18基因和含量均显著上调和增加。结合前人的研究报道结果,本研究推断Men1基因可能会与小鼠体内的其它因子协同来影响IL-6和IL-1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而Men1基因下调阻断了这种协同作用,从而使IL-6和IL-18等炎症因子表达上调,促进小鼠肝脏的损伤程度。因此本实验的结果表明,Men1基因可能会是治疗HP感染后NAFLD的一个有效的靶点,改变其表达量就能调节HP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17.
为了解我国4种名优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滇红、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红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90种,滇红茶中主要是芳樟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2-戊基呋喃和橙花叔醇,祁红中主要是十六碳酸、植酮、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植醇和蒽等,正山小种中主要是植酮、香叶醇、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咖啡因和芳樟醇氧化物,而金骏眉中主要是香叶醇、咖啡因、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苯乙醇、橙花叔醇和植醇;他们共同成分有苯甲醛、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植醇等。4种红茶在挥发性组成及含量上差异较大,共有成分仅32种;醇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其中滇红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高达69.08%;而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中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同化合物之间比例和阈值的不同,形成了4种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918.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酶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布及其分子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120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确认,用PCR方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NDM、VIM、OXA-48),经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后纯化测序。通过MLST及ERIC-PCR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2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中,95株CRKP菌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64株菌株EDTA协同试验阳性。经PCR及测序确认,83株主要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占69.2%;其次为IMP-4型金属酶,占28.3%(34/120),NDM-1型金属酶15株,占12.5%,未发现VIM和OXA-48碳青霉烯酶。ERICPCR及MLST分型显示出20个基因分型,其中ST395-A型和ST11-B型主要流行于产KPC-2型菌株中,占43.88%;ST263-B型和ST15-C型主要流行于产NDM-1菌株中,占13.27%;而ST11-B型主要分布于产IMP-4和KPC-2菌株中,占24.49%。结论我院碳青霉烯酶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存在多种碳青霉烯酶,主要以KPC-2为主,产不同种类碳青霉烯酶菌株存在不同的流行基因型。  相似文献   
919.
Neurexins是神经特异性突触蛋白,Neurexin1β结构的异常与孤独症密切相关。为分析孤独症相关基因NRXN1β最小启动子和调节基因转录的功能元件,本文构建了含NRXN1β基因上游调控区不同区域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转染HEK293细胞后,利用检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以确定NRXN1β基因最小启动子区,进而筛选出相应的显著增强或抑制报告基因活性的功能区;同时,为鉴定顺式作用元件,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对基因功能区内和临近DNA序列进行连续的碱基突变;最后,采用转录因子预测工具对启动子功能区内的转录调控元件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发现NRXN1β最小启动子区位于?88~+156 bp,?88~?73 bp和+156~+149 bp可增强启动子活性,+229~+419 bp可抑制启动子活性,且?84~?63 bp为能够显著性增强启动子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该区域可能存在DBP(Albumin D-site-binding protein,DBP)和ABF1(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sequence-binding factor 1,ABF1)两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920.
为了应对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在利比里亚建立并独立运营了埃博拉诊疗中心。中心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的防护要求和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布局流程,实现有效的感染防控。详细说明了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的布局与流程设计,归纳阐述其特点,并对做好布局流程应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