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103篇
  398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9篇
  1964年   11篇
  1963年   8篇
  1959年   12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雄牛特异的SRY同源序列的扩增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人、兔、鼠SRY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牛的SRY序列,获得200bp的雄牛特异的扩增片段。克隆该扩增片段,获得重组质粒pCH21,进行序列分析,并与人、兔和鼠SRY的对应区域比较,具有高度同源性。用pCH21 DNA作探针与牛的基因组DNA酶切图谱杂交,显示了雄牛特异的I.7kb的杂交带。分析200bp的PCR扩增片段是牛的SRY基因片段。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人和山羊的DNA样品,也获得雄性特异的200bp的扩增片段。  相似文献   
102.
木霉T6木聚糖酶固态发酵中试生产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吴克  蔡敬民  吴茜茜  张洁  邹晓徽  潘仁瑞 《生物技术》2001,11(2):47-48,F003
木聚糖酶 (XylanaseEC .3.2 .1 .8)是一类重要的木糖苷键水解酶 ,对于降解半纤维素起着重要作用[1,2 ] 。该酶在工业上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饲料工业上 ,该酶可以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3 ] ;在食品工业上 ,该酶的水解产物寡木糖是一类保健食品[4] ,还可用于制备食品增稠剂和澄清果汁 ;在制浆造纸工业上 ,纸浆经过木聚糖酶处理后 ,可降低卡伯值 ,减少含氯漂白剂用量[5 6] ,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国外对木聚糖酶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商品化生产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国内也有对该酶生产的研究 ,但未…  相似文献   
103.
在生长均匀的茶园喷施氰戊菊酯(fenvalerate),采摘施药后2 h和1 h、2 h、3 h、5 h、7 h、9 h、14 h、21天的茶树鲜叶加工成绿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成茶、茶汤和茶渣中反式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含量,研究了氰戊菊酯在成茶、茶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反式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在成茶中的残留水平随施药间隔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 mL/667 m2施药剂量下,分别由施药当天2 h的9.40 mg/kg和17.51 mg/kg减小到第21天的1.07 mg/kg和1.53 mg/kg,消解幅度为88.62%和91.26%,40 mL/667 m2施药剂量下,分别由施药当天2 h的20.37 mg/kg和38.67 mg/kg减小到第21天的1.94 mg/kg和3.06 mg/kg,消解幅度为90.49%和92.09%。茶汤中氰戊菊酯含量(y)与成茶中氰戊菊酯含量(x)呈二项式函数关系,反式氰戊菊酯的函数关系为y=-0.0007x2 0.0242x,顺式氰戊菊酯的函数关系为y=-0.0002x2 0.0114x。按我国标准饮茶摄入的氰戊菊酯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0.049%,足以达到保护人体健康水平的要求。而按欧盟的标准,饮茶摄入的氰戊菊酯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0.0019%,即在10-5水平上,这样的风险水平已接近对非阈效应化学物质的风险控制水平(10-6)。  相似文献   
104.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严重的肺外结核性,约占全部结核病的1%。TBM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至今仍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儿童患者及合并HIV感染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结核性脑膜炎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细菌和宿主的遗传因素在结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现代医学技术的进展,TBM的早期诊断仍存在困难。TBM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脑脊液细菌涂片或培养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临床上往往从经验判断开始抗结核治疗。WHO指南推荐至少六个月的抗结核治疗。然而,部分指南推荐延长抗结核治疗至9-12个月。早期使用类固醇类激素可降低死亡率。抗结核药物耐药性与高死亡率相关。该综述描述了结脑的各个方面,重点强调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5.
高产虾青素红法夫酵母的紫外线诱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青素(3,3'-二羟基-β,β'-胡萝卜素-4,4'-二酮)是一种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单一紫外线、紫外线-氯化锂复合处理,结合选择性平板的筛选作用,对菌株G26进行诱变育种。实验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3~9min,法夫酵母的死亡率在70%~95%之间;当死亡率为78.57%时,正变率达到最大值71.43%。经多次单独紫外线处理,以及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获得稳定高产突变株G49,虾青素产量达到10 321μg/L,含量为713.8μg/g DCW,较出发菌株G26分别提高31.48%和20.47%。  相似文献   
106.
11个正常细胞质的玉米自交系双列杂交对小斑病菌0小种的病级和三个抗病因素(病斑数量,病斑面积和单位病斑面积的产孢量)、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准,加性与非加性遗传基因效应都是重要的。这两种配合力效应依抗病类型而不同。一般配合力,抗病系的为负效应,感病系的为正效应。而特殊配合力最大负效应组合,发生在抗×中、中×中和感×感类型,这表明抗性是部分显性的。 亲本自交系病级、病斑数量、或者三因素乘积与杂种一代抗病性(病级)呈高度相关性,因此杂交种抗病性可利用亲本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7.
引物是决定PCR结果的关键,本实验中,引物Ⅰ,Ⅱ虽有26个碱基,但由于其5′端有8个碱基为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所以实际上只有18个碱基与原始模板互补配对,采用标准的PCR方法时不能产生理想结果,经采用PCR-四步两段扩增法从人胎盘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484bp的DNA片段。通过斑点杂交鉴定,结果表明该DNA片段为hbFGF基因。  相似文献   
108.
原位杂交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在虾体内感染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WSSV)核酸探针,与人工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的对虾组织样品进行原位杂交,以动态研究病毒从侵染至对虾以病死亡的过程。将典型感染WSSV的病虾组织投喂健康对虾,结果显示:WSSV道德通过侵染消化道上皮进入虾体内增殖,此后随着细胞裂解、病毒粒子释放,游离的粒子伴随血淋巴循环进而杂其它靶组织,直至对虾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09.
通过遮黑培养缺失frxC基因的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突变工程株,获得了叶绿素缺失的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及数学计算表明,藻细胞中叶绿素缺失后藻胆蛋白含量增加,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相同条件下野生株对照组的4倍和6倍。野生株遮黑培养时,细胞进行异养生长,藻蛆蛋白含量下降,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一分别为光照培养条件下自养生长的野生株细胞的34.5%和25.3%。另外,缺  相似文献   
110.
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地衣内生菌Myxotrichum sp.的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3β,5α,8α,22E,24R)-5,8-epidioxy-ergosta-6,9(11),22-trien-3-ol(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7-羟基-2,5-二甲基色原酮(4),7,8-dihydro-7,8-dihy droxy-3,7-dimethyl-2-benzopyran-6-one(5),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6),Anhydroful vic acid(7),柠檬霉素(8),2,3二羟柠檬菌素(9),柠檬菌素(10)。化合物4~10的体外抑制人白血病细胞K562实验表明,该七种化合物均表现非常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