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短期施氮肥降低杉木幼林土壤的根系和微生物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 施肥不仅能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 而且还会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为阐明施氮肥对人工林土壤总呼吸、根系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在中亚热带地区的湖南会同, 以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林为研究对象, 施氮肥1年后, 利用LI-8100对土壤呼吸进行为期12个月的野外原位定点观测。结果发现: 施氮肥使土壤总呼吸、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分别降低了22.7%、19.6%和23.5%;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为1.81-2.04, 施肥使土壤微生物呼吸的Q10值从对照的2.04降低为1.84, 但土壤总呼吸的Q10值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施肥没有改变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 在双因素模型中,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69.9%-79.7%。研究表明施氮肥能降低中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解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162.
以湖南会同地区26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探讨剔除林下植被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2年6月将林下植被剔除后, 2012年7月-2014年7月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呼吸速率、5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 并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4年7月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且与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下植被剔除两年内土壤呼吸平均下降了32.8%, 2012年7月-2013年6月下降了42.9%, 2013年7月-2014年7月下降了22.2%。根据土壤呼吸与温度拟合的指数方程所计算出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在对照区为2.10, 林下植被剔除区为1.87, 说明在杉木人工林系统中林下植被剔除2年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此外, 林下植被剔除也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林下植被剔除1年后, 土壤细菌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 但真菌的浓度降低, 导致真菌与细菌的浓度比值下降。此外, 革兰氏阳性细菌(G+)的浓度及其与革兰氏阴性菌(G-)的比值升高。林下植被剔除2年后, G+浓度和G+与G-的浓度比值降低。该研究表明林下植被剔除可以降低土壤呼吸, 从而减少土壤向大气中释放碳; 同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而且其效应受作用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3.
目的定量检测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_2DM)和糖耐量正常(NGT)人群肠道中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水平。方法提取上述人群粪便细菌总DNA后,采用16S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普拉梭菌水平进行定量检测;运用Pearson分析普拉梭菌水平与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 (1)16S rDNA基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新疆维吾尔族NGT组相比,普拉梭菌水平在T_2DM中较低(t=2.590,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新疆维吾尔族上述人群肠道中普拉梭菌水平与FBG呈负相关(r=-0.434,P=0.012),体重呈负相关(r=-0.359,P=0.044),TG呈负相关(r=-0.410,P=0.034)。结论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水平在肠道中降低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4.
2016年7月8-10日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城市生态学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快速城市化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会议设16个专场,主要议题包括:城市化动态、城市可持续性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估和城市生态学教育等。城市绿地是大会的研究热点之一,会上讨论了城市绿地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密切联系、城市绿地的温度调节作用和文化服务,以及城市绿地与紧凑城市的关系等众多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为了推动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SURE大会上与城市绿地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和介绍。本次大会对未来城市绿地研究具有重要启示:(1)加强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科学教育的研究;(2)加强小尺度城市绿地的评估、规划和管理研究;(3)加强城市绿地多功能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5.
记述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地区彩虹沟首次发现的豫鼠一新种:阿尔金豫鼠(Yuomys altunensis sp.nov.).其主要特征是臼齿的尺寸较大,比例上较宽,齿冠较高,臼齿的后小尖与后尖明显分开,后脊相对较长,但不完全,次尖明显小于原尖,舌侧内凹伸达臼齿齿冠基部,后齿带与后尖舌侧连;M3后尖为新月形,后齿带较短等.根据豫鼠臼齿的进化趋势和新种臼齿的尺寸较大、齿冠较高和舌侧内凹伸达齿冠基部的特征与Y.cavioides,Y.eleganes和Y.huangzhuangensis相近,但颊齿比例较宽判断,Y.altunensis可能与该3种处于同样的进化阶段或稍进步.其产出的地层时代很可能与它们相近或稍晚,即为晚中始新世或稍晚.  相似文献   
166.
H2O2诱导的线粒体损伤神经元内硫氧还蛋白mR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粒体缺陷和氧化应激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叠氮钠(NaN3)是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特异性抑制剂,能诱导线粒体缺陷。本实验通过细胞活性检测(MTT法),形态学观察,分析H2O2对原代培养的正常神经元及NaN3诱导的线粒体缺陷神经元的损伤作用的差异。并通过RT-PCR半定量法检测H2O2损伤后两类神经元内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mRNA水平的变化,以阐明细胞内这一重要氧化还原调节蛋白在神经元损伤时的作用机制。实验表明,在正常神经元内,H2O2的损伤对Trx表达量的改变似乎不明显;而线粒体缺陷神经元内Trx的表达量下降,且对于H2O2的损伤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提示: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神经元中,Trx似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7.
通过3个具体应用实例,介绍了非损伤微测技术在生殖健康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8.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某些啮齿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产自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啮齿类化石:Allosminthus cf.A.diconjugatus,A.majusculus,A.ernos,Prosciurus pristinus sp.nov.和Marmotini gen.et sp.indet.。Prosciurus pristinus的特征是P4的前附尖较弱小,p4无下中附尖和下中尖,以及下次脊较低弱等。认为Banyuesminthus是Allosminthus的后出同物异名。上述啮齿类的发现也证明呼尔井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69.
1931-1932年博格·步林在甘肃省西部塔奔布鲁克地区(又名党河地区,位于肃北县城西南)首次发现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步林在塔奔布鲁克盆地中部燕丹图沟中找到三个小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的层位。三个层位紧靠在一起,其中产出的哺乳动物群被命名为燕丹图动物群。步林明确指出燕丹图动物群为晚渐新世。该动物群以后成为晚渐新世塔奔布鲁克哺乳动物期的典型动物群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0.
食虫类和翼手类化石在内蒙古上始新统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描述了2种食虫类化石(Anatolechinos neimongolensis gen.et sp.nov.,Ictopidium lechei),1刺猬科(属、种未定)(Erinaceidae gen.et sp.indet.)和2类属、种未定的蝙蝠化石(Microchirop- tera gen.et sp.indet.A和B)。Anatolechinos gen.nov.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较小;具pl/1;颊齿齿冠低,主齿尖低钝;P3-M3前附尖低小;P3-M2的后附尖脊短而低,次尖与后齿带有棱相连,舌侧无齿带;P5-4舌叶较长,次尖大;P3次尖与原尖有棱相连;M1原小尖和后小尖的前、后棱均较短,次尖前棱很弱;M3后小尖后棱长;下臼齿下内尖棱短等。认为原归入齿鼩猬的Tupaio- don huadianensis也应归入Anatolechinos新属。新种A.neimongolensis与A.huadianensis的主要区别是其个体较小,齿冠稍高,p4无下前边尖,外齿带弱而不完全等。将Anatolechinos归入Eri- naceidae的Tupaiodontinae。讨论了内蒙古中-西部在晚始新世的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