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41.
昆虫卓越的爬行和附着能力来源于其精细的功能性黏附系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昆虫的黏附系统可分为光滑型黏附垫和刚毛型黏附垫两种类型,二者在分泌液的支持下均能附着于几乎所有的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而且这两种类型的黏附垫与界面的附着的形成均主要依赖于范德华力。本文综述了昆虫足的附着机制,包括光滑型和刚毛型两种黏附垫的结构和其形成附着的机理,以及黏附垫分泌液的功能、组成成分和释放机制,阐明了昆虫如何巧妙地解决稳定附着和快速脱附这一矛盾的问题,讨论了诸如界面的理化性质和环境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昆虫附着的影响,以期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昆虫足的附着机制,并为其在仿生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一种世界性危害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其抗药性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小菜蛾已成为害虫抗药性等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小菜蛾室内大规模人工饲养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针对目前小菜蛾室内大规模人工饲养技术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不标准等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本实验室成熟系统的小菜蛾室内大规模人工饲养方法——甘蓝萝卜苗法。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实用性强,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小菜蛾室内大规模人工饲养的技术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43.
噻虫嗪灌根对四种叶菜上害虫的防治效果及残留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噻虫嗪灌根对叶菜类蔬菜害虫的防治效果及残留情况,采用1.04 mg/株、1.39 mg/株和2.08 mg/株噻虫嗪对苗期快菜、青梗菜、菠菜以及叶用莴苣进行灌根处理,并调查对其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产品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噻虫嗪有效成分为1.04 mg/株、1.39 mg/株和2.08 mg/株处理浓度下,能够将4种叶菜上的虫口数控制在2头/株以下,且产品中噻虫嗪残留量在0.0015-1.504 mg/kg,符合国际标准。因此,采用噻虫嗪有效成分1.04-2.08 mg/株的药剂浓度在苗期对叶菜类蔬菜进行灌根,可有效控制蚜虫等害虫的危害,并保证残留量符合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44.
烟粉虱B型和Q型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20年来,烟粉虱B型传入世界各地并暴发成灾,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入侵害虫; 烟粉虱Q型则是近几年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的入侵生物型,目前已传入许多国家并造成一定危害。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烟粉虱B型和Q型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引物H16对烟粉虱B型不同种群扩增的特异带,能有效区分烟粉虱B型和Q型、浙江非B/Q型种群;(2)烟粉虱Q型种群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比烟粉虱B型的要高;(3)我国烟粉虱Q型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可能性比来自中东地区的可能性要大。另外,聚类分析结果提示,RAPD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区分烟粉虱不同生物型,但可能不适用于生物型之间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45.
比较同一遗传背景的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种群成虫在甘蓝、黄瓜和一品红上的适合度差异,测定3种寄主植物主要营养差异,并分析饲养不同时间后成虫体内的蛋白质、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多代变化规律。结果发现,B型烟粉虱成虫在黄瓜上的相对适合度最高,其次是甘蓝,在一品红上适合度最低,这可能与黄瓜叶片的总氮含量高和总糖含量低有关。饲养时间对烟粉虱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寄主植物对烟粉虱成虫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显著。在黄瓜上饲养烟粉虱成虫体内蛋白质含量都显著高于一品红和甘蓝上烟粉虱成虫的蛋白质含量,在黄瓜上饲养烟粉虱成虫总氨基酸含量都显著低于一品红和甘蓝上烟粉虱成虫的总氨基酸含量。相反,在3种寄主上饲养烟粉虱成虫游离脂肪酸含量都无显著差异。可见,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组成影响显著,但饲养时间对B型烟粉虱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组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并且进行温度梯度PCR和二次PCR,最终筛选出适合扩增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中肠APN3(氨肽酶N3,Aminopeptidase N3)片段的引物和温度,这为研究APN3的基因功能、APN3同APN其他同工酶之间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较电泳图谱,发现APN3在小菜蛾中肠中的表达量远远低于APN1、APN2和APN5的表达量。小菜蛾中肠APN同工酶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APN3同APN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APN2的亲缘关系最远。以上结果对于揭示Bt毒素作用于小菜蛾的机理以及小菜蛾对Bt毒素的抗性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7.
小菜蛾高效Bt菌株的分离、生化特性及基因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哈尔滨田间采集死亡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幼虫,从中分离出10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小菜蛾幼虫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均在85%以上,其中DBW902毒力最强,48h的LC50为13.99mg/L。菌株cry/cyt基因检测表明,所有菌株均含有cry1A或cry2A基因,这与其高毒力的特性基本吻合。生化检测与分析表明,菌株DBW904、DBW93、DBW962与已报道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山东亚种B.thuringiensis subsp.shandongiensis的生化特性一致,但是其它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已报道菌株有区别。  相似文献   
48.
2009—2010连续两年,对山西省十字花科甘蓝、萝卜和杂草上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11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受特殊气候条件影响,山西省2009与2010年的小菜蛾种群消长动态不太一致。2009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4月1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下旬出现一大一小2个发生高峰,秋茬作物上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小菜蛾卵始见期为5月8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5月18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3日和9月1日、5月23日和9月16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2010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3月15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10月中旬出现3个大小不一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卵始见期为5月26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6月5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5日和9月25日、6月15日和10月10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两年调查结果,蔬菜上的小菜蛾发生量均高于杂草。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5%氟虫氰悬浮剂和5%茚虫威乳油等11种药剂对小菜蛾幼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触杀毒性最高,LD50为0.01μg/头;10%溴虫腈水乳剂、2%阿维菌素乳油和5%氟虫氰悬浮剂的触杀毒性次之,LD50分别为0.34、0.28和0.10μg/头;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和97%巴丹可湿性粉剂的触杀毒性最差,LD50分别为91.53和84.36μg/头。  相似文献   
49.
在室内进行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筛选和抗性遗传方式分析。经过2年多的汰选,抗性水平相比较初始种群提高了30倍,与同时测定的敏感品系相比抗性达到80.8倍。抗性遗传方式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后代显性度分别为0.51和0.43,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回交后代在死亡率50%处,自交后代在死亡率25%和75%处未出现明显平坡,回交和自交后代实测值卡方检验进一步证实抗性为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0.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的主要传播媒介,以循环增殖方式传播TSWV,但在传播过程中参与的互作蛋白尚不清楚。本研究以TSWV的外鞘糖蛋白GN (GlycoproteinN)为诱饵筛选与西花蓟马互作的蛋白,为阐明TSWV与西花蓟马的互作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以pPR3-N为载体的西花蓟马泛素分裂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利用Gene Ontology (GO)通路注释互作蛋白,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西花蓟马cDNA文库库容为3.2×10~6,除去重复序列、载体序列和移码序列,筛选到74个与G_N互作的蛋白,参与了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过程等12种生物过程。[结论]成功构建了西花蓟马酵母双杂交膜体系cDNA文库,筛选到与TSWV GN互作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TSWV与西花蓟马的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