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两种组建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表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进才  沈斌斌 《昆虫知识》1991,28(4):250-252
本文从1987~1988年在江苏句容,1988年在广东阳江海陵对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采用系统调查法和分段接虫法比较了各组分的种群控制指数(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PC),初步的结果认为分段接虫法对捕食作用的估计明显偏大。在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研究中拟采用系统调查法辅以天敌排除法测定自然存活率组建生命表为好。  相似文献   
252.
人乳头瘤病毒16型亚基因DNA体外转化功能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ZIP16和HZIP16K(见材料和方法)质粒,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的全早期区基因及其开放读码框架(ORF)E6-E7分别转入ψ2细胞,所产生的重组病毒能诱导NIH3T3细胞发生转化。转化细胞具有恶性细胞的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可在0.3%软琼脂中形成集落,可使裸鼠致瘤。Southern blot证明,HPV-16 E6-E7 ORFs序列以整合形式存在于转化细胞和裸鼠肿瘤细胞DNA中,表明HPV-16 DNA具有体外诱导NIH3T3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E6-E7 ORFs是诱导细胞转化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253.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是生产中药沉香的重要树种,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研究通过采集该地区83株土沉香样品,利用限制性酶切位点相关DNA测序(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方法获得的18个微卫星体作为分子标记,计算了五桂山土沉香种群的整体观测杂合度(observed-heterozygosity)、期望杂合度(expected-heterozygosity)、种群整体近交系数及其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并对种群可能经历的种群缩小或种群扩张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同属其它物种以及同一生活史物种相比,五桂山地区土沉香遗传多样性略低(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23和0.522),但种群整体处于随机交配状态(近交系数为-0.002)。瓶颈效应分析表明该种群没有经历瓶颈效应,且81.810%的个体间无亲缘关系,说明这一地区土沉香并非少数个体发育起来;种群扩张分析表明其种群大小有增长情形。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中山市五桂山土沉香种群整体遗传健康状况良好,较好地保存了该区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今后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254.
浙江楠为商品材“金丝楠木”的原植物之一,天然分布区窄,属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其天然种群所在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楠天然分布区内13个典型种群为对象,研究其所在群落的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叶片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浙江楠天然种群所在群落的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高,13个群落的16块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87科162属235种,其中种子植物79科151属221种;重度干扰导致浙江开化、浙江临安等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群落,而中度干扰提高了福建建宁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轻度干扰则利于浙江楠种群自然更新.叶片表型作为楠木属植物重要的分类依据,叶片表型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均存在丰富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17.2%,变异幅度为10.4%~27.5%.种群间的变异(53.6%)大于种群内的变异(17.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5.1%,种群间变异是浙江楠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基于欧式距离(10 cm)将13个天然种群划分为两大类群,但变异呈随机性.  相似文献   
255.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营养环境条件下几种二价金属营养元素与镉的互作关系及其水稻吸收运转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全部营养元素供应水平变化,二价金属元素浓度变化均对水稻吸收镉产生显著影响。Cd浓度保持为2μmol/L不变,随着全部必须元素浓度系数从0. 25提高到2. 0,水稻根系和茎叶Cd含量分别降低42. 5%和64. 5%。在没有其它二价阳离子干扰的情况下,Mg^(2+)、Fe^(2+)、Zn^(2+)、Mn^(2+)、Cu^(2+)均强烈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水稻根系镉含量降低至对照的15. 4%~61. 6%,茎叶镉含量降低至对照的20. 2%~87. 5%。在木村B培养液中增量供应Zn^(2+)或Mn^(2+)均大幅度促进镉在根系、茎叶和稻谷积累,其中增量供应Zn^(2+)处理的水稻根、茎叶和稻谷镉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5. 5%、177. 4%、250. 8%,而增量供应Mn^(2+)处理的水稻根系、茎叶、稻谷镉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0. 2%、117. 4%、227. 1%。在所有二价金属元素中,Cu^(2+)对水稻吸收Cd^(2+)的拮抗作用最强,而且铜-镉拮抗关系受营养环境的影响较小。培养液中增量供应Cu^(2+)导致水稻吸收镉大幅减少,根系、茎叶、稻谷镉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51. 4%、45. 2%、52. 2%;培养液缺Cu^(2+)则导致根系和茎叶镉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7%和114%。研究结果表明,在镉污染稻田适度施用铜肥、控制锌锰的输入、在水稻生长发育期保持较高土壤营养水平可能是控制水稻积累镉的营养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256.
稻田中性昆虫对群落食物网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本文把稻田既非害虫也非天敌的一类昆虫称为中性昆虫,应用选择性控制法(扑虱灵和杀蚊幼剂^-BS)、挤压法、脉冲试验法及通径分析研究了稻田中性昆虫的调控作用;中性昆虫与天敌、害虫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规律,结果证明中性昆早虫数量增加,中必一昆虫与害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天敌呈显著的正相关,中性昆虫对害虫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影响捕食性天敌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5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贺淹才(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南昌330045)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近年来,动物血液中的许多生长因子对动物生长、代谢的调节作用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这些血浆中的生长因子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成...  相似文献   
258.
本实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实赊动物为正常健康大白鼠,分剧以白喉类毒素及H901伤寒菌苗加脂多糖后,一同注入动物;第二部分,健康家免经脂多糖处理,然后于24或48小时后受400仓电离辐射,并于照射后径24、48小时进行免疫,实验结果就明,细菌脂多糖与特异性抗原同时、或先24、48小时注入,可以增强血凝 抗体的效价,井增加琼脂弥散反应出现的阳性率厦抗原稀释倍数。电离辐射能抑制家觅抗体生成;在照射后7日左右,杭体生成的能力巳完垒恢复。脂多糖不但能使未经照射的正常免瘦动物的抗体出现较早,效价亦较高,且亦能消除电离辐射对机体杭体产生的抑制作用,并使其效价反高于正常免疫动物,出现亦较早。可兄栅菌 脂多糖可能是作用于抗体产生的诱导时相。可认为,脂多糖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免疫器官的非特异激发,因而增强杭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259.
[目的]研究替代物种与选择性除草剂,以实现对紫茎泽兰安全、高效和绿色的防控。[方法]采用植物间竞争试验法测定替代物种(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和除草剂对紫茎泽兰的防效及其互作效应。[结果]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的竞争力依次强于紫茎泽兰。随着3种替代物种密度比例增加,紫茎泽兰的株高、分枝、根冠比、叶面积比均受到显著抑制,当替代物种与紫茎泽兰密度比为5∶1时,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效果分别为55.1%、46.9%和40.3%。除草剂氨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和二氯吡啶酸的毒力测定表明,二氯吡啶酸相对最高,LC90为902.1 g·hm-2,但三氯吡氧乙酸对替代物种的安全性相对最好,对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选择性指数分别为3.75、2.79和2.67。高丹草和非洲狼尾草与紫茎泽兰种植密度比例为3∶1时,结合二氯吡啶酸和三氯吡氧乙酸,非洲狼尾草和二氯吡啶酸结合表现拮抗作用,与三氯吡氧乙酸结合表现加成作用;高丹草和二氯吡啶酸结合表现加成作用,与三氯吡氧乙酸结合表现增效作用,在同等取得90%防效的情况下,可减少三氯吡氧乙酸用量20.0%~35.0%(即210.0~370.0 g·hm-2)。[结论]合理的替代物种结合除草剂应用可实现互作增效,可作为紫茎泽兰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60.
王穿才  刘万成 《昆虫知识》2007,44(5):740-742
泡桐网蝽Eteoneus anuglatus Darkeet Maa在湖南宁远、冷水滩等县区1年发生5~6代,以成虫在树枝缝隙及枯草丛、土缝等处群集越冬。8~9月高温干燥时发生严重。人工饲养及田间观察,该虫仅在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Thunb) Steud)、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 Hems)及榆树(Ulmus pumila L.)上取食为害,以3~7年树龄泡桐受害最重。在成虫和若虫高峰期用40%氧化乐果,50%敌敌畏乳油1200~1500倍或2.5%溴氰菊脂乳油2500倍稀释液喷洒叶面,可控制该虫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