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凹叶厚朴粗壮枝和细弱枝的树皮和韧皮部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凹叶厚朴的树皮由外向内为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的纤维束和次生韧皮部.筛管分子具有复筛板或单筛板、P-蛋白质,筛板孔开放,可见联络索,无淀粉粒.伴胞为与筛管分子等长的一列或单个细胞.粗壮枝周皮的木栓层约6层细胞组成,皮层中油细胞、淀粉粒、石细胞较多.细弱枝周皮的木栓层约3层细胞组成,皮层中油细胞、淀粉粒、石细胞较少.粗壮枝和细弱枝筛管分子宽度相当,但前者筛管分子较长,筛管蛋白质较多,后者筛管分子较短,筛管蛋白质较少.  相似文献   
52.
转Cry1Ac活性杀虫蛋白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基因的棉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植物基因的结构特征。合成了Cry1Ac活性杀虫蛋白的编码序列并与内质网定位肽编码序列组成嵌合杀虫蛋白基因Bt29K。构建了含Bt29K基因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API-B)基因表达框的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rmefaciens(Smith et TOwnsend)ConnLBA4404)介导转化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nL.)的两个生产品种(系)。根据抗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试验及农艺性状的观察调查结果。经6代筛选,获得了抗棉铃虫90.0%_99.7%且农艺性状优良的9个双价抗虫棉纯合品系。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抗虫基因在棉花基因组中的插入拷贝数为1个或2个,活性Cry1Ac和API-B蛋白在转基因抗虫棉株系中的表达量分别约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17%和0.09%。对双抗纯合系植株及仅转Bt基因的棉花纯合系抗虫性检测结果表明前者的抗虫性明显高于后者,因此推断本研究采用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策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3.
不同酸溶剂与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包衣均促进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中壳聚糖无机酸溶剂包衣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化等指标优于有机酸溶剂 ;小分子量壳聚糖包衣优于大、中分子量的。壳聚糖包衣处理有促进植物生长之功能  相似文献   
54.
(二 )本篇对中国坡垒Hopea的 10个分类单元和越南的 2个分类单元作了分类论述 ,同时对它们作了系统排列。  相似文献   
55.
中国桫椤科植物新分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桫椤科FamilyCyatheaceaeKaulfuss .桫椤属木桫椤属Gen .AlsophilaR .Brown桫椤组Sect.Alsophilaic .微刺桫椤新种Alsophilaverruculo -spinulaY .K .YangY .Z .YuetY .H .Lisp .nov .SpeciessimilisAlsophilacostulariBak .Aquadiffertstipiteverruculo -spiculatispraeditihaudspinis(inermibus) ,pneumatoph…  相似文献   
56.
赵佳琳  陈军  崔玉琳  于淑贤  陈高  秦松 《微生物学报》2018,58(10):1732-1742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蓝藻感知和转导外界刺激的重要元件,但至今蓝藻中很多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功能尚属未知。【目的】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 C是否参与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pC基因完全敲除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在高温胁迫下的生长状况、色素组成,并对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光合系统Ⅱ活性差异。此外,通过测定生长速率来判断高温胁迫后藻株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42℃高温胁迫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ΔspkC生长减缓,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色素)的含量降低;45℃高温胁迫下突变株ΔspkC的光合系统Ⅱ活性下降幅度更大;经过5 d 42℃高温处理后,突变株生长几乎停滞,存活率较野生株明显降低。【结论】集胞藻PCC 6803中spkC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株对高温胁迫响应出现缺陷,提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C参与响应高温胁迫。  相似文献   
57.
土地整理保证了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已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整治过程中的强度扰动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土地整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LFA法研究了土地整理1年(Z1a)、4年(Z4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未整理(Z0)相比,土地整理1年后,土壤pH值提高了14.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降低了65.4%;各菌群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和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下降幅度达43.4%~63.7%和25.2%~53.9%;真菌/细菌(F/B)显著下降(P<0.05),降低了35.9%,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升高明显,增加了56.1%,均与有机碳的降低和pH值的升高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下降,Z0与Z1a、Z4a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土地整理4年后,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各指标相比整理1年的样地有所提升,但与未整理样地仍有显著差异.综上,土地整理显著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降低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克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两条Sid-1基因的全长并分析其时空表达。【方法】本研究通过RT-PCR和5'/3'RACE等技术从马铃薯甲虫中克隆全长序列,通过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序列的保守性和基因起源,通过阶段收样,组织解剖和qPCR技术获得这两个基因的时空表达。【结果】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的4龄幼虫中克隆得到LdeSid-1a和LdeSid-1c,其m RNA全长为2 887和3 733 bp,编码759和78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86.19和90.27 ku,两条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为59%。与其它昆虫的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的比对结果显示,LdeSid-1a和LdeSid-1c分属于鞘翅目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的两个分支,均具有典型的11个跨膜域结构,在蛋白质序列的N端具有4段高度保守的基序。qPCR的时序分析表明LdeSid-1a和LdeSid-1c的表达从初孵幼虫开始逐渐上升,而LdeSid-1c在卵中的表达也较高,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表达,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以及生殖系统中表达较高,在神经系统中为优势表达。LdeSid-1a和LdeSid-1c的Gen Bank登录号为KR153284和KR153285。【结论】LdeSid-1a和LdeSid-1c具有典型的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家族的结构,时空表达和系统发育的结果均表明这两条基因可能在幼虫的高龄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科学背景及意义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解析,开始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对遗传信息载体DNA和生命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9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经过各国科学家8年多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个多细胞生物-线虫基因组的DNA全序列测定在1998年年底已经完成;人类所有基因的部分序列测定(EST)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60.
白唇鹿性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和祁连山等地。从1986—1988年,我们对白唇鹿生态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现就性行为的观察作简短报道。 发情期 自9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郑生武等,1989,兽类学报 9(2):123—129),也有一周(胡锦矗、王西之主编,1984,四川省资源动物志,第二卷兽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30天的记录(Cai Guiquan 1988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8(1):7—12)。我们在四川省石渠县观察到一群118只鹿,发情期从10月5—25日,约20天,繁殖交配领域位于海拔4600米的500×400平方米的山顶及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