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普通脱硫弧菌D-2氢化酶的提纯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土壤腐蚀网站长辛店分离纯化到-株氢化酶活性较高的菌株D-2。经鉴定为普通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该菌氢化酶主要位于菌体的周质空间。 用pH9.0的0.1mmol/L Tris—EDTA缓冲液将酶洗脱,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和sepbadex G-150柱层析纯化,酶活力达到205μmolH2·min-1·mg蛋白-1,得率为17.6%,纯化33.1倍。经SDS—PAGE和梯度-PAGE测定,该酶为一条肽链,分子量49 000道尔顿。该酶吸收光谱具有铁硫蛋白特征.Ε400nm和8 280Nm分别为34.8mM-1·cm-1和120mM-1·cm-1,每个酶分子含有12个铁原子和11个硫原子。N-溴代丁二酰胺完全抑制酶活力,Hg2+件的抑制率也达54%,但该酶对巯基封闭性试剂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32.
对四个粳稻品种、两个粳籼杂种F_1的花药进行漂浮培养,几天后,大量花粉由花药自然散落到培养液中。以后无论是这些悬浮在培养液中的花粉或仍包含在花药中的花粉都能形成大量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为小植株。这一培养方法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花粉植株的诱导率,并为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遗传饰变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33.
根据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描述采自我国西南的新属和新种毛离褶伞Tricholyophyllum brunneum。与离褶伞科其他属不同,该新属的菌盖表皮为毛皮状,菌柄表皮为不连续的毛皮状,有褶缘囊状体,担孢子长椭圆形至圆柱形。  相似文献   
34.
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是海南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滨海森林的优势种,也是海南其他地区热带森林常见伴生种。为深入了解该区滨海森林内鸭脚木种群的生存现状、更新机制以及未来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该研究通过对海南热带滨海森林2.56 hm2样地中鸭脚木种群的调查,以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编制鸭脚木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指数、生存函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鸭脚木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共记录鸭脚木数量2 814株,按照径级大小共划分为12个龄级,龄级结构呈倒J字型,属于趋向稳定型种群。(2)该区鸭脚木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种群各径级的死亡率相接近。(3)鸭脚木种群的量化指数显示,Vpi=30.685>0,Vpi''=0.236>0,说明该种群现处增长阶段并且相对稳定。(4)据时间序列模型预测鸭脚木种群在未来的3、6、9 a内各龄级的种群个体数量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综上分析认为,该区生境有利于鸭脚木种群的生长且该种群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策略,其幼龄个体较多且后备资源丰富,能较好地补充各龄级个体自然死亡造成的损失,对森林的天然更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水平可以反映植物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近年来, 草原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趋势明显, 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该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 通过连续4年减少66%生长季降水量的控制实验来模拟极端干旱事件, 分析草原6种优势物种和植物功能群NSCs各组分对极端干旱的响应规律与机制。结果显示, 由于植物生物学、光合特性以及生理生态等特性的差异, 不同物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这表明草地植物NSCs组分及其利用策略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具有物种特异性, 从而导致其生物量的不同响应。将6种植物分为禾草和非禾草两类, 发现干旱显著增加了禾草的淀粉含量, 但对其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反, 干旱显著增加了非禾草功能群的可溶性糖含量, 对其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 表明不同功能群采取了不同的干旱应对策略。禾草选择将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进行储存以应对干旱胁迫, 其生物量对干旱响应不敏感; 而非禾草选择将能量以可溶性糖的形式直接供植物生长利用以及抵御干旱胁迫, 其生物量对干旱响应较为敏感。这一发现可为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极端干旱的响应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6.
贺桂珍  张衢  吕永龙 《生态学报》2020,40(4):1129-1139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认为是促进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但在给举办城市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将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关于冬奥会影响的学术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近年来才转向对城市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保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遗产管理等影响的研究。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冬奥会给举办城市、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通过对历届冬奥会对主办城市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进行综述,分析冬奥会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提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问题,包括开展冬奥会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关注和实施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加强冬奥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监测和评估,构建冬奥会环境制度体系、可持续共治机制,以期为我国举办2022冬奥会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7.
降水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植物叶片性状特别是叶脉特征对降水变化非常敏感,然而高寒植物叶片性状特征如何响应降水变化还知之较少。采用集雨棚模拟增减50%降水的条件,以高寒草甸8种主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变化对叶片的叶脉率、叶脉密度、叶片大小、比叶质量、叶片总有机碳含量、叶片全氮含量、叶片碳同位素相对含量和碳氮比等叶片性状的影响。发现增水显著增加了植物的叶片大小、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叶脉密度;而减水显著降低了叶片大小、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植物叶片性状各指标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协同变化和相互制约。不同水分生态类型的植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中生植物通过增加叶片大小和减少叶脉密度积极应对降水的增加,矮生嵩草的叶片大小分别增加了200.3%,叶脉密度减小了17.5%,而旱中生植物通过减少叶片大小和增加叶脉密度应对降水的减少,垂穗披碱草和异针茅的叶片大小分别减少54.9%和30.7%,其叶脉密度分别增加25%和22.4%。羽状叶脉植物增加叶脉密度和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以适应增水条件,花苜蓿、异叶米口袋的叶脉密度的增加了7.8%和4.0%,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增加2.5%和3.3%,但增水条件下平行叶脉植物的叶脉密度不变或降低和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保持不变;减水增加了平行叶脉植物叶脉密度并减低了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异针茅的叶脉密度增加了22.4%,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减小2.9%,而对羽状叶脉植物的叶脉密度和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减少或不变。植物叶片性状对增水的敏感性显著大于对减水的敏感性,增水的效应约为减水的2倍;叶片大小的敏感性显著大于其它叶片性状,约为其它叶片性状的10倍。因此,植物在应对短期降水变化时,植物形态可塑性的作用凸显,放大或缩小叶片大小是植物应对降水变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不同水分生态类型和叶脉类型植物可塑性的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8.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条件下,如何参考不同人类干扰在保护优先区建设中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保护规划方案,在更大程度上的保护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保护生物学家争论的焦点。以横断山南段区为例,重点关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类干扰程度,以人类干扰的高低为切入点,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横断山南植被生态系统和人类干扰强度因子为基础,对比分析横断山南的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分布、人类干扰格局和保护成效,结果显示:一是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湿地生态系统(湖泊、河流、草本湿地)、高山生态系统(冰川和永久积雪、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价值高且分值在21分以上;二是从人类干扰高低分析入手,基于维持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优先区域和保护策略。三是识别出横断山南段区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包括峨边县、马边县、石棉县、越西县、保山市、腾冲市、维西县、德钦县、察隅县等区域。  相似文献   
39.
为了揭示珍稀濒危植物长白松(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天然种群生存压力状况,在全面调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松分布的基础上,基于邻体干扰模型,引入树高、冠幅、方位等因子,提出3种生存压力指数:个体生存压力指数、种群生存压力指数和群落生存压力指数,分析天然长白松所处6种群落类型中的生存压力。结果表明:长白松承受群落生存压力(PI)从大到小依次为:白桦-臭冷杉群落(PI=21.532)、红松-长白松群落(PI=14.185)、白桦群落(PI=13.262)、臭冷杉-长白松群落(PI=8.752)、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群落(PI=7.780)和蒙古栎群落(PI=5.440)。多重比较单向方差分析表明,6种群落类型中长白松生存压力总体上差异明显,白桦-臭冷杉群落中长白松生存压力最大,显著高于其他5种群落;竞争树种主要为长白落叶松、红松、长白松、山杨和白桦,这5个树种生存压力大小占群落生存压力的87%;红松-长白松群落和白桦群落中长白松生存压力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臭冷杉-长白松群落、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群落和蒙古栎群落;臭冷杉-长白松群落、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群落和蒙古栎群落中长白松生存压力相对较小,彼此无明显差异。长白松生存压力与其所处植物群落演替阶段及其龄级结构有关。目前,保护区采取严格保护和管理方式不完全有利于长白松种群的稳定发展。根据长白松种群所处的植物群落生境特点、种群生存压力状况并结合种群年龄结构特征,针对不同群落类型提出相应抚育措施建议以期为长白松天然种群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摘要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激光烧伤大兔皮肤愈合的影响分析。方法:通过热辐射仪激光灼烧对大兔耳朵进行烧伤处理,根据实验需求,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bFGF组,bFGF + DAPT组。通过ImageJ软件测量伤口面积和疤痕组织的厚度,并定期计算残余伤口面积率和疤痕指数。通过组织学分析大兔伤口愈合的新血管生成量。通过蛋白印迹分析Notch1、Jagged1和Hes1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分析愈合后的皮肤中α-SMA,Col I和Col III的相对蛋白水平。结果:bFGF组较对照组的疤痕指数降低(P<0.05),bFGF+DAPT组较bFGF组疤痕指数升高(P<0.05)。bFGF组较对照组的愈合面积增加(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愈合面积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较低的残余伤口面积和较低的疤痕指数(P<0.05),而bFGF + DAPT组表现出明显的愈合延迟和较高的疤痕指数(P<0.05)。bFGF组较对照组的新血管生成量增加(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心血管生成量减少(P<0.05)。bFGF组较对照组的肉芽组织平均厚度增加,表皮间隙的闭合百分比升高(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肉芽组织平均厚度增加、表皮间隙的闭合百分比减少(P<0.05)。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组和bFGF + DAPT组相比,bFGF组出现明显的再上皮化和新血管形成,愈合效率较高(P<0.05)。bFGF组较对照组Notch1、Jagged1和Hes1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Notch1、Jagged1和Hes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bFGF组较对照组?琢-SMA,Col I和Col III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bFGF可以通过促进ESC的增殖并通过激活Notch1 / Jagged1途径抑制其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的分化加快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