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0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1.
为了解CO2浓度升高和N肥水平对水稻茎鞘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CO2浓度水平:对照T0(背景大气)、T0+120μmol·mol-1(T1)和T0+200μmol·mol-1(T2)。在OTC内采用盆栽方式,设置3个氮(N)肥水平:10 g N·m^-2(N1)、20 g N·m^-2(N2)和30g N·m^-2(N3)。分别于水稻抽穗期、灌浆期(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茎鞘NSC含量以及顶部四张叶片的N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抽穗期叶N含量总体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灌浆期N2和N3水平的叶N含量;CO2浓度升高对抽穗期茎鞘NSC含量和积累量无显著影响,抽穗期置换到高CO2浓度环境使灌浆期茎鞘NSC积累显著增加,置换到低CO2浓度环境使NSC积累显著减少。同一CO2浓度条件下,NSC含量和积累量均为N1>N2>N3,且N1处理均显著高于N3处理,CO2浓度升高和N水平的交互作用对灌浆期茎鞘NSC含量影响显著。水稻产量在不同CO2浓度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抽穗期与灌浆期水稻茎鞘NSC含量和积累量与茎鞘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N衰减越慢,灌浆期水稻茎鞘NSC残留比(RNSC)越低;结实率和产量与RNSC呈显著负相关,RNSC越大,茎鞘NSC转移的越少,结实率和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912.
【目的】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是蓟马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载体中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2种组分(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的释放规律,为开发有效的诱芯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室内测定2种载体中2种组分连续7 d的释放速率,并测定2种组分最佳配比时,2种组分的释放比值;通过田间诱集试验,比较2种载体诱芯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橡胶塞和PVC管2种载体中2种组分的释放规律相反。相同剂量下,橡胶塞中(S)-2-甲基丁酸橙花酯的释放速率高于PVC管中释放速率,而橡胶塞中(R)-乙酸薰衣草酯的释放速率低于PVC管中释放速率。当(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8︰1混合加入载体时,橡胶塞中2种组分2-7d的释放比值在5.84-19.24之间,与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释放比值相似。而PVC管中2种组分2-7 d的释放比值相对稳定,维持在4左右。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当中(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比例为8︰1时,橡胶塞载体诱芯的诱集效果优于PVC管载体诱芯。【结论】橡胶塞是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合适载体。另外,由于PVC管中2种组分释放比值相对稳定,优化加样比例后其也可作为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候选载体。  相似文献   
913.
目的:外源RNA导入细胞特异性上调或下调基因表达,目前外源RNA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体外转录、细胞提取。Alu DNA和Alu RNA是人基因组和转录组中最重要的成分,参与基因表达调节。建立工程菌制备基因工程人源Alu RNA(Alu RNA)的技术,所提取的RNA满足一般生物学实验要求。方法和结果:将人Alu序列插入pET-28α质粒(pET),转化BL-21菌,探讨不同条件对Alu RNA产生的影响。用pET-Alu×8质粒转化BMBL-21(DE3)感受态细胞(简称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减弱细菌生长;用IPTG诱导2h、4h、6h、8h、10h、12h、14h和16h,用Northern杂交检测Alu RNA的量,发现诱导4小时RNA产量最高;1、2、4、8、14拷贝的Alu序列插入pET,转化DE3菌,随拷贝数增加Alu RNA产量上升;pET-Alu×8 DE3菌液,不加IPTG诱导,没有Alu RNA产生,0.1~0.4mg/ml IPTG诱导时,Alu RNA产量没有区别,偏离该浓度时,RNA产量略下降;34℃、37℃和40℃培养pET-Alu×8 DE3菌液,IPTG诱导4h,在37℃培养条件下,RNA产量最高;将pET-Alu×8质粒转化3种BL-21感受态细胞,包括DE3、BMBL21-DE3-pLysS(简称pLysS)和Trans BL 21(简称TransBL),发现转化DE3感受态细胞后Alu RNA产量最高。结论:建立了基因工程制备Alu RNA的技术:pET-Alu×14质粒转化DE3菌,37℃培养至600nm OD为1.0时,加入终浓度为0.2mg/ml的IPTG诱导4h,获得最高Alu RNA产量,纯Alu RNA在提取的RNA中的含量达15.8%,每100ml菌液纯Alu RNA产量平均为0.46mg。  相似文献   
914.
植物名称:石梓(Gmelina arborea)材材类别:侧枝顶芽。切取5毫米左右的茎尖接种。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均为MS。(一)不定芽分化培养基,每升添加1.0毫克BA;(二)幼苗培养基,每升添加0.8毫克BA和0.5~1.0毫克IAA;(三) 生根培养基,每升添加0.5毫克IBA,或先经125ppm浓度的IBA溶液处理,再培养在无激素的液体MS培养基上。培养温度在24℃以上,室内自然散射光。生长和分化情况:(一)在MS+BA 1.0毫克/升培养基上,培养十天以后,逐渐形成3~4个或更多个不定芽,间或有少量幼苗形成,二十天以后如不转移到MS+BA  相似文献   
915.
916.
姜科姜黄属植物是市场上重要的鲜切花和园林绿化品种,且多数物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姜黄属目前主流的块茎分株繁殖法面临着诸如繁殖质量可控性差、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因而限制了其市场的规模发展。姜黄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能为其提供高效的繁殖途径,批量生产出优质可控的种苗,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研究总结出姜黄属组织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技术现状,通过不同培养方法探讨了目前姜黄属植物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希望为姜黄属植物组培快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