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01.
重金属锰严重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Mn污染地区植被恢复。为给Mn污染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合适的树种,以木本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分别将0、10 g和30 g的MnCl_2 (CK、L1和L2)溶于纯水中配成溶液掺入盆栽土壤,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820 nm光吸收曲线以及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技术,研究重金属Mn对苦楝叶片光系统I(PSI)、光系统Ⅱ(PSⅡ)性能及其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胁迫下,苦楝叶片PSⅡ性能指数(PI_(ABS))表现为L2L1CK,且差异性显著(P0.05);K点(W_k)和J点(V_j)均显著大于CK;电子从Q~-_A传递到PSⅠ受体侧的效率(Ψ_((Ro)))和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链中Q_A下游Q_B等电子受体的概率(Ψ_((Eo)))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SI性能(ΔI/I_0)显著低于CK (P0.05),PSⅠ与PSⅡ的协调性(Φ_((PSI/PSⅡ)))在L2水平下差异性显著(P0.05);净光合速率(Pn)、气孔限制值(Ls)和RuBP羧化效率均降低,胞间CO_2浓度(Ci)增高。以上结果表明重金属Mn显著影响了苦楝叶片PSⅡ和PSI性能,使苦楝光合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702.
为了解CO2浓度升高和N肥水平对水稻茎鞘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CO2浓度水平:对照T0(背景大气)、T0+120μmol·mol-1(T1)和T0+200μmol·mol-1(T2)。在OTC内采用盆栽方式,设置3个氮(N)肥水平:10 g N·m^-2(N1)、20 g N·m^-2(N2)和30g N·m^-2(N3)。分别于水稻抽穗期、灌浆期(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茎鞘NSC含量以及顶部四张叶片的N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抽穗期叶N含量总体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灌浆期N2和N3水平的叶N含量;CO2浓度升高对抽穗期茎鞘NSC含量和积累量无显著影响,抽穗期置换到高CO2浓度环境使灌浆期茎鞘NSC积累显著增加,置换到低CO2浓度环境使NSC积累显著减少。同一CO2浓度条件下,NSC含量和积累量均为N1>N2>N3,且N1处理均显著高于N3处理,CO2浓度升高和N水平的交互作用对灌浆期茎鞘NSC含量影响显著。水稻产量在不同CO2浓度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抽穗期与灌浆期水稻茎鞘NSC含量和积累量与茎鞘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N衰减越慢,灌浆期水稻茎鞘NSC残留比(RNSC)越低;结实率和产量与RNSC呈显著负相关,RNSC越大,茎鞘NSC转移的越少,结实率和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703.
【目的】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是蓟马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载体中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2种组分(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的释放规律,为开发有效的诱芯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室内测定2种载体中2种组分连续7 d的释放速率,并测定2种组分最佳配比时,2种组分的释放比值;通过田间诱集试验,比较2种载体诱芯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橡胶塞和PVC管2种载体中2种组分的释放规律相反。相同剂量下,橡胶塞中(S)-2-甲基丁酸橙花酯的释放速率高于PVC管中释放速率,而橡胶塞中(R)-乙酸薰衣草酯的释放速率低于PVC管中释放速率。当(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8︰1混合加入载体时,橡胶塞中2种组分2-7d的释放比值在5.84-19.24之间,与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释放比值相似。而PVC管中2种组分2-7 d的释放比值相对稳定,维持在4左右。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当中(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比例为8︰1时,橡胶塞载体诱芯的诱集效果优于PVC管载体诱芯。【结论】橡胶塞是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合适载体。另外,由于PVC管中2种组分释放比值相对稳定,优化加样比例后其也可作为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候选载体。  相似文献   
704.
705.
姜科姜黄属植物是市场上重要的鲜切花和园林绿化品种,且多数物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姜黄属目前主流的块茎分株繁殖法面临着诸如繁殖质量可控性差、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因而限制了其市场的规模发展。姜黄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能为其提供高效的繁殖途径,批量生产出优质可控的种苗,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研究总结出姜黄属组织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技术现状,通过不同培养方法探讨了目前姜黄属植物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希望为姜黄属植物组培快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