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41篇
  7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71.
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是促进有机碳积累主要机制之一。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次生林植被演替群落为对象,研究从农田、草地(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灌木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先锋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到顶级林(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5个植被演替阶段0-2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植被演替显著提高(P<0.05),顶级林的团聚体稳定性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各粒径土壤团聚体(> 2 mm、2-0.25 mm、0.25-0.053 mm、<0.053 mm)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植被演替而增加。除草地0.25-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外,其他演替阶段均为0.25-2 mm粒径最高。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团聚体稳定性均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总体而言,长期植被演替有助于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累积。  相似文献   
572.
吕昌龙 《生命世界》2007,(12):24-27
微生物感染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大规模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禽流感等,更使得人人自危,谈其色变。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们将病原微生物经过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处理后制成人工主动免疫制  相似文献   
573.
本文报道了杀菌剂二氧化氯对热电厂除盐水系统中有害菌的杀灭作用,并与氯的杀菌率作了比较。利用二氧化氯进行杀菌时,对粘液异养菌使用2ppm;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使用1ppm;真菌使用2ppm,杀菌率达90—99%;而使用氯达到同样杀菌率需4—5 ppm。杀灭天然菌膜中细菌、真苗则需比人工混合菌提高三分之一以上的投药量。在5—60 min的接触时间内杀菌率提高5%,低剂量下随环境pH值(6一11)和温度(10—50℃)的上升,杀菌率有所提高。除50ppm以上的蛋白胨外,所试的糖、酸、氨均不影响二氧化氯的杀菌活性,但明显降低氯的杀菌作用。二氧化氯杀菌中出现失话余量,它同初始投量相比,杀菌率最高可差20—30%。  相似文献   
574.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局部给氧促进兔耳缺血性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8只大耳白兔,双耳背各造成直径2.5cm全层皮肤缺损,结扎中央血管神经束及后边缘动静脉,形成缺血创面。56个创面随机分为七组:A组(-50mmHg负压同时给氧,浓度为40%±5%,每日4小时)、B组(持续-50mmHg负压4小时继之局部给氧1小时)、C组(负压治疗4min,停止1min,每日4小时,之后给氧1小时),D组(-50m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E组(-125m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F组(单纯给40%±5%氧1小时)和G组(空白对照)。在创面形成第0、1、3、5、7、10、14、18天拍照,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在各时相点切取创面标本,组织学观察创面肉芽、上皮生长、水肿和炎细胞,Ki67免疫组化标记增殖细胞并计算增殖指数,TUNEL法计算凋亡指数。结果:负压给氧组在相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高于单纯负压、氧疗或空白组(P<0.05),创面肉芽生长快,水肿和炎症轻,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联合局部给氧能显著促进兔耳缺血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57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每年约有15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近半数胎儿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由于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形成的免疫耐受,往往成为慢性甚至终身携带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I3-Akt信号通路与妊娠生及或病理过程关系密切,在感染HBV的胎盘组织中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增高,且HBx Ag干扰该通路调节凋亡功能。推断HBx Ag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影响胎盘功能,是HBV宫内感染的一种重要分子机制。为今后阻断HBV宫内感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76.
577.
通过多维度探索排矸平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期植物群落稳定性、系统自组织能力、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构建费省效宏的西北干旱荒漠区排矸平台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以排矸场平台区4种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乔灌草(M1)、灌草(M2)、观赏型灌草(M3)和灌木林(M4))为研究对象,以人工播种(柠条、沙蒿、苜蓿)后未采取任何保育措施的近自然恢复模式(CK)为对照,利用普通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的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恢复初期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利用能值法分析各配置与保育模式的系统环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①4种植物配置与保育模式植物种类组成均增加,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其中,M3 > M1 > M2 > M4 > CK;②购买能值在能值投入结构中占主导地位,4种模式的可更新资源利用程度均低于CK (99.86%);M1的不可更新资源利用率最高,为29.52%;③不同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能值指标相比,M1的净能值产出率(EYR)和能值自给率(ESR)高于其他模式,在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最大优势,独自发展能力较强。M3的能值投资率(EIR)和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EISD)高于其他模式,环境负载率(ELR)低于其他模式,表明M3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低,产生的压力较小,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④从群落特征结构、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产生的依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考虑,M3为最优模式;从对生产效率、独自发展能力方面考虑,M1为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578.
吕秋爽  周斌  王朋 《生态学杂志》2020,(10):3492-3499
探讨免耕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可以为科学管理保护性耕作提供依据。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免耕显著降低玉米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降幅分别为13.8%、15.7%和22.8%,而免耕对玉米根系生物量、生物量密度和比根长影响不显著;免耕显著降低了玉米产量,降幅达8.4%,并与土壤p H有关(pH<7.0,P<0.05; pH≥7.0,P>0.05)。免耕显著增加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幅为3.5%、13.0%;减少了土壤含水量。沿土壤剖面,免耕对生物量密度的影响从负效应(10~20 cm,-22.2%)、无影响(0~10 cm和20~30 cm,P>0.05)到正效应(30~40 cm,33.3%),而对生物量密度在水平分布上无影响;免耕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0~20 cm)和穿透阻力(0~10 cm)。鉴于免耕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环境的负效应,建议实践中由常规耕作转变为免耕后同时结合秸秆覆盖(或还田)策略,未来应加强研究作物根系属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以及免耕/秸秆还田等多策略的长期观测试验研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  相似文献   
579.
调查安徽省内养殖业较发达地区各养殖户所用饲料及饲料生产厂原料及成品中粉螨孳生种类.从养殖户家中及饲料厂生产车间及原料、成品仓库中采集相应样品,采用水膜镜检法和电热集螨法进行粉螨分离并进行螨种鉴定,记录粉螨在饲料及饲料生产原料中孳生情况.结果 查获孳生的粉螨有20种,隶属于4科13属,总体孳生率为45.2%(506/1120).安徽省动物饲料中粉螨孳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养殖户的除螨、防螨教育,减少粉螨对农牧业生产及人类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580.
基于CA-Markov模型的三川流域景观格局分析及动态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刚  张祖陆  吕建树 《生态学杂志》2013,32(4):999-1005
以济南南部山区三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在ArcGIS和IDRISI平台的支持下,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观指数并引入Kappa系数对三川流域1990-2010年景观格局、动态度进行分析,最后运用CA-Markov模型对流域景观格局进行动态趋势预测.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三川流域景观类型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1990-2010年三川流域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余各景观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复杂度提高,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渐趋均衡.景观格局变化前10年比后10年明显,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显著.Kappa系数表明:景观变化由各景观数量比例变化逐渐转变为各景观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下的景观空间位置上的变化.随着2000年后政策的引导,景观整体的变化渐趋稳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有所下降.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流域内各景观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降低,均衡性持续提高;景观间的转入转出幅度不大,仅占总面积的3.08%,景观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斑块交界处.总的来看,三川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更趋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