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69篇
  82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紫外诱导植物产生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诱导生物体的DNA产生损伤,产生的损伤主要有两种: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6-4光产物(即6-4嘧啶二聚体).这些损伤如果不经修复则可能会导致生物体死亡.最近的研究证明,植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修复紫外诱导的DNA损伤,包括6-4光产物和CPD的光修复作用.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一般的核酸切除修复(NER)以及旁路聚合酶(bypass polymerase)来修复损伤.  相似文献   
802.
秦岭太白山区羚牛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前言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俗名金毛扭角羚或白羊,隶属于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Antilopinae)。国内计有三个亚种:模式亚种(B.t.taxicolor)产于云南西北部;西南亚种(B.t.tibetana)产于青海、四川;秦岭亚种(B.t.bedfordi)产于陕西、甘肃之秦岭山脉(王宗禕、汪松等,1963)。 1961年5月我们在陕西周至县捕获秦岭亚种幼兽1只。1964年4—11月间又在秦岭太白山区羚牛  相似文献   
803.
施肥和杂草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年使用化肥和除草剂以及农业新技术的高投入,使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出现了生产力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失调和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来评估施肥和杂草多样性对冬小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采用裂区实验设计,施肥作为主因素,杂草多样性作为次因素。化肥和有机肥两个施肥处理,在两个施肥处理中进行杂草多样性设置,实验盆中心种植作物(冬小麦8株),四周种植杂草(8株),杂草种类选择野燕麦、苜蓿、菊苣、播娘蒿。杂草多样性处理设为0、1、2、4种杂草处理,0种杂草处理仅种植作物,有6盆;1种杂草处理为每盆种1种杂草,有12盆;2种杂草处理为每盆种两种杂草,有12盆;4种杂草处理为每盆种4种杂草,有6盆。结果表明:在两种施肥处理中,增加杂草多样性显著增加了土壤碳氮比和p H值,碳氮比都是在4种杂草处理中最高。施化肥处理中,增加杂草多样性显著影响真菌和细菌比,真菌和细菌比在4种杂草处理中最大,显著高于0、1、2种杂草处理。在施有机肥处理中,增加杂草多样性显著影响阳性菌和阴性菌比,阳性菌和阴性菌比在0种杂草处理中最低,显著低于1、2、4种杂草处理。在两个施肥处理中,土壤碳氮比与各类群微生物量显著相关,杂草多样性通过改变土壤碳氮比改变微生物群落构成,并且微生物群落结构转变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804.
本文报道人兽共患的泡状肝包虫病原,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Rausch andSchiller, 1954)泡状蚴和多房棘球绦虫Ech inococcusmultilocularis ( Leuckart, 1863)泡状蚴在KM株小白鼠发育成熟过程比较观察的结果.此两虫种泡状蚴的发育成熟过程仍然和它们早期发育的规律(唐崇惕等,2001)相同.虽然它们成熟的泡囊都被着生在网状结构中的许多原头节所充满,但是在多房棘球绦虫9-14个月的泡状蚴,仍然可以见到它们的原头节和网状结构都是起源于泡囊囊壁内表面的胚细胞层,并且始终保持与该层的联系.而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泡状蚴在鼠肺脏或肝脏的各泡囊中的原头节和网状结构是由可移动的胚细胞团发育生成,它们与泡囊囊壁没有如前者样的联系.西伯利亚棘球泡状蚴在各别小白鼠肝脏也能发育成熟,但不正常,宿主反应异常强烈.  相似文献   
805.
DNA于哺乳动物细胞质中的存在是一个危险信号,提示机体内微生物感染的存在。近五年来的研究显示,细胞质DNA的传导机制是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迄今为止已报道多种DNA传感器,其中STING是一个关键的衔接蛋白,参与大部分DNA信号传导途径。最近,c GAS-c GAMP第二信使通路、IFI16及其他传感器的发现为解析胞质DNA识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这些重要的发现有助于了解宿主防御系统,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06.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作用机理。回顾了昆虫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干预植物气孔的动态变化、适应植物细胞壁、降解植物防御性化合物等方式调控寄主植物防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唾液效应因子以干扰植物早期免疫信号通路、调节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与植物免疫蛋白互作等形式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本文依据CRISPR/Cas9、植物介导的RNAi、纳米材料介导的RNAi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昆虫效应因子开发的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以期为作物抗性的提高以及害虫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07.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电商时代的到来,线下物流快速发展,但城镇“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依旧存在,菜鸟驿站便应运而生。上海作为我国大型物流枢纽城市,探究其菜鸟驿站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更具有代表性。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菜鸟驿站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利用ArcGIS技术,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近邻分析等空间分析与文本分析等方法,解析上海市菜鸟驿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90%的菜鸟驿站分布于距离服务对象150 m的范围内,数量与服务对象设施最近出入点的距离成反比;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菜鸟驿站站点分布极其不均衡,大致呈南—北走向;菜鸟驿站站点在主城区和郊区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模式”,两者分布差异较大;驿站站点的分布不均衡,与城市规划布局高度重合,其数量与城区人口数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此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菜鸟驿站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08.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B逆行追踪、TH免疫组织化学和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在间脑及中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TH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在第三脑室尾侧部和中脑水管全程的腹侧室管膜上及室管膜内,其胞体呈倒置梨形、圆形或椭圆形、多角形和梭形;在中缝背核内可见少量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另在正中隆起部位TH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含量丰富.结论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存在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其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9.
目的:基于整合网络和联合策略预测心肌梗死的新致病基因.方法: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提出基于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信息,构建区域化的蛋白质互作的整合网络;通过疾病风险基因与已知致病基因的功能一致性程度和互作相关性的强度联合筛选的新策略,预测心肌梗死的新致病基因.结果:预测出10个心肌梗死的新致病基因(CCL19、CCL25、COMP、CCL11、CCL7、F2、KLKB1、HTR6、ADRB1、BDKRB2),其中8个基因(CCL 19、CCL25、CCL11、CCL7、F2、KLKB1、ADRB1、BDKRB2)经文献证实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2个基因(COMP、HTR6)尚需实验验证.结论:基于整合网络和联合策略预测出10个心肌梗死的新致病基因,此方法为探索复疾病的致病基因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阐明复杂疾病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810.
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试图梳理我国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发展和现状,探讨采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立智慧化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统一关键数据标准、口径,打通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时自动采集与传染病有关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相关数据模型,强化数据分析应用,达到早期识别和预警,做到遏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同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能够实时获得疫情的发生发展趋势,及时提出科学精准的有效防控策略.不断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我国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