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Attractin(mahogany/mg)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在近几十年里受到很大关注。已经发现attractin在黑色素沉着、调节运动行为和基础代谢、中枢神经的形成及功能、协调T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反应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TTRACTIN蛋白可以抑制因多食而引起的肥胖,其在大脑中的表达水平与抑制肥胖症成正相关,这将预示它可能用来干扰哺乳动物的肥胖症,而且鼠类attractin基因位于包涵几个体重和肥胖QTL区域内。本文回顾了mg基因的研究历程,介绍其相关性基因及该基因的定位情况,并详细归纳了关于该基因产物在生理过程中的调节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Abstract:Attractin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gene and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within the last few decades.Attractin in different lines has been identified attractin to have multiple roles in regulating physiological process.It affects the balance between agonist and antagonist at receptors on melanocytes,modifies behaviour and basal metabolic rate,intervenes developi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its function,and modulate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ctivated T cell and macrophages.The attractin gene encodes a protein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suppression of diet-induced obesity,its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brain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obesity,the role indicates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attractin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Furthermore,the murine attractin locus is located in a region harboring several QTL for body weight and fatness.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hogany,introduce the related gene and gene mapping,and summarize its regulating mechanism in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Additionally,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gene is also suggested.  相似文献   
282.
植物外来种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植物外来种对土壤特性可产生深刻的影响。植物外来种可影响土壤的温度、湿度、土壤侵蚀等土壤物理特性 ;同样会影响土壤的含氮量、有机质、金属元素等化学特性。植物外来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在不同的环境里同一植物外来种可产生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 ,植物外来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有正面、中性和负面 3种效应  相似文献   
283.
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研究薇甘菊对萝卜、黑麦草、白三叶以及薇甘菊常见伴生树种马占相思、马尾松、大叶桉的生化他感作用。分别用薇甘菊地上部分、根部、枯枝叶和土壤的水提液以及地上部分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液按照一定浓度进行生物测定。研究表明,薇甘菊地上部分水提液能够显著影响受体植物生长,根水提液的抑制作用程度稍低,其枯枝叶水提液基本无作用。薇甘菊地上部分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均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作用最强烈,可使种子发芽过程受阻,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高达90%以上.显示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  相似文献   
284.
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食品级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lacF基因为食品级选择标记,构建了乳酸乳球菌食品级基因表达系统,并进而实现了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食品级表达。首先构建了含有lacF基因两侧同源DNA序列(0.5kb)的整合型质粒pUCEmDE,通过pUCEmDE与乳酸乳球菌MG5267染色体上单拷贝的乳糖操纵子之间的同源双交换,构建了lacF基因缺失突变的食品级受体菌WZ103 (Lac-),并经PCR及Lac表型检测所验证。然后构建了互补质粒pMG36eF,其lacF基因的表达受组成型的强启动子P32的控制。将其电转化导入WZ103后,Lac+表型得到恢复,表明WZ103中lacF基因的功能可被互补质粒pMG36eF上的lacF基因互补。随后,以互补质粒pMG36eF为基础,构建了不含任何抗生素抗性选择标记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食品级表达质粒pWZ104。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OD活性凝胶染色分析,检测到WZ103(pWZ104)中Cu/Zn SOD的表达,并且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85.
植物外来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管理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生物入侵是指物种借助于自身力量或外界力量 ,传入到其进化史上未曾分布过的地域 ,并能繁衍后代的过程。植物外来种的入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野生动物、风、水和人类的活动等传播 ,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生物入侵的范围、频率和强度超过自然入侵。目前已有部分外来的植物被人们确定为生物污染剂。生物污染剂不同于化学污染剂 ,后者可以随时间而减弱或分解掉 ,而前者则有持久性、倍增性和传播性。有些入侵性的外来植物可以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 ,使经过几千年协同进化的植物、动物、土壤和水分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当本地植物被外来…  相似文献   
286.
增殖性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显著增加从而导致胶原的过度沉积。利用核酶特异地抑制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可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为瘢痕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究用核酶抑制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可能及效果, 设计并构建了针对α1(Ⅰ)型及α1(Ⅲ)型前胶原基因的二个单价核酶串联的二联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体外切割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二联核酶的切割效果明显,均能有效地切割底物,为进一步研究核酶对前胶原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利用核酶防治瘢痕产生打下基础。   相似文献   
287.
水稻线粒体DNA中与雄性不育有关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该项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野败型,矮败型和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离到6条不育系特有的扩增片段,并对野败型,矮败型不育系共有的片段进行了Southern分析,DNA序列分析和SCAR验证,该片段全长1879bp,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架和8对重复序列,BLAST分析表明,该片段部分区域与Elytrigia elongata,小麦线粒体tRNA-Asp基因上游一段序列同源,并对该片段在线粒体DNA中的可能位置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88.
中国大豆(Glycine max)品种资源保存与更新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2000年底,中国已经保存国内外25144份栽培大豆资源,是世界上保存栽培大豆品种数量最多的国家。本文针对大豆品种资源在国家中期库保存的种子数量少、种子生活力差和特性鉴定内容有限的现状,提出更新与鉴定、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策略以及在保证种质安全性、品种特性和田间试验准确性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确保种质的安全更新。  相似文献   
289.
290.
近年来研究表明,天然抗氧化剂因其结构、剂量以及存在环境不同可能会发生对人体不利的促氧化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与促氧化用的研究进展,为正确使用天然抗氧化剂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