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多份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静脉输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桥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MRI确诊),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脐血MNC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慢性期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脐血MNC组在常规治疗或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血MNC手背浅静脉输入,每例输入6次,每次细胞数大于或等于1×10~8个,每次间隔1~7 d。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FMA)及日常生活评价(ADL)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NFD评分(11.50±2.58)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6.83±5.55,t=6.18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4.33±5.16,t=5.442,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NFD评分(12.41±3.83)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3.10±4.54,t=10.184,P=0.000)和对照组治疗后(23.09±3.94,t=11.012,P<0.01);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Fuel-Meyer(上肢22.16±2.63,下肢32.00±5.32)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上肢11.66±2.94,t=-6.505,P<0.01;下肢12.66±3.01,t=-7.538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15.00±3.63,t=-3.871,P=0.003;下肢16.83±4.91,t=-5.048,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Fuel-Meyer(上肢15.10±2.08,下肢15.03±1.86)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上肢8.81±2.19,t=-11.748,P<0.01;下肢8.84±2.30,t=-12.619,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9.16±2.60,t=-10.069,P<0.01;下肢9.69±2.98,t=-11.441,P<0.01);脐血MNC组急性期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65.83±7.35)明显低于急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1.66±5.57,t=-11.916,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42.50±5.20,t=-6.387,P<0.01),脐血MNC组慢性期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63.40±9.19)明显低于慢性期脐血MNC组治疗前(25.20±3.81,t=-21.733,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9.90±5.36,t=20.361,P<0.01)。结论多份人脐血MNC手背浅静脉移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2.
选用36个随机引物对"寒丰A"、"寒丰B"、"8204A"、"8204B"、"R161"等5份杂交粳稻亲本材料进行RAPD扩增,对其中特异RAPD标记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获得的特异DNA序列设计序列特征扩增区(SCAR)特异的引物,将18个RAPD标记转化成6个稳定的SCAR标记.用这些SCAR标记对亲本和杂种F1代单株进行检测,实验室检测种子纯度的结果与海南田间种植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应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异的1对PCR引物,分辨出2对不育系/保持系亲本:"寒丰A"与"寒丰B"、"8204A"与"8204B".  相似文献   
53.
对8种漠甲昆虫线粒体Cytb基因579bp和COⅡ基因585bp的序列片段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8种甲虫在长度为1164bp的序列中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7%,21.2%,33.5和11.6%,A+T平均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第三位点A+T含量高达77.2%,而该位点G的平均含量仅为4.0%。序列中碱基替换多发生于第三位点,转换略多于颠换,转换主要以C←T为主,颠换以A←T为主。以土甲族的Eumylada potanini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漠王和漠甲以很高的置信值聚为一支,二者的关系与Bouchard最新的分类观点相吻合,即漠王族并入漠甲族成为一族;鳖甲族在支序图上另成一支,可视为一个单系群。  相似文献   
54.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和块根芍药Paeonia intermedia具有共同的第五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异常:与长臂相比,短臂在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之间存在巨大的背离。短臂的遗传距离约是长臂的1/28(块根芍药)和1/50(四川牡丹),短臂的物理距离约是长臂的1/3,物理距离是遗传距离的9倍以上。在四川牡丹中,五号染色体的环形二价体(两个臂形成交叉)和棒状二价体(仅一个臂形成交叉)的比率是1.94:98.06,而在块根芍药中是3.42:96.58。在这两个种中,棒状二价体大大多于环形二价体。四川牡丹和块根芍药第五号染色体的后期I倒位桥出现频率非常低,而且断片长度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55.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梁国栋 《病毒学报》2003,19(2):187-191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6.
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组织和血液中发现冠状病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RT-PCR从广东两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例的肺和脾标本中,以及北京、辽宁和宁夏非典型肺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出冠状病毒核苷酸序列。这些PCR产物为冠状病毒RNA聚合酶基因部分片段,所有测定的序列和国内外SARS病毒序列相同。这些发现提示,冠状病毒和非典型肺炎关系密切,有助于确定我国非典型肺炎的病因。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临床标本。由于血液中存在SARS病毒,进行血清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57.
GIS在描述某城区大气二氧化硫分布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1996年重庆市主城区大气二氧化硫分布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泰森多边形分析和区域插值对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避免了以点代面的缺陷,使大气污染物分布描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8.
D-160病毒是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本文利用该病毒全基因序列首先构建了全基因组cDNA克隆质粒,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病毒结构基因序列替换为含有多个单酶切位点的序列,得到复制子表达载体质粒pRepxjl60。为验证载体的功能,将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分别插入到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得到两个表达质粒;经体外转录获得的转录体RNA转染BHK-21细胞后14h,可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XJ-160病毒复制子型表达载体具有自主复制功能,可以表达异源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甲病毒载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最新的进展与动向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2 0 0 2年以来人们不再过多地纠缠于“抽样 -互补之争” ,对这一世纪课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 (1)人们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揭示更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多样性作用机制可能存在着动态变化———“抽样向互补转型” :群落建立初期 ,抽样效应是主要的多样性作用机制 ;随时间推移 ,生态位互补成为主要机制。理论研究则预测 :局域尺度上生态系统功能与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关系 ,在区域尺度上为单调上升关系 ;(2 )非生物因素与多样性 -生产力的交互关系吸引了许多实验研究。人们发现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可能会受到资源供给率和环境扰动的修正 ,环境因素可能是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的幕后操纵者 ;(3)人们开始重视营养级相互作用对于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生态位互补和抽样假说开始被扩展运用到消费者营养级上 ;(4 )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物种共存机制在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论模型研究表明 ,不同的物种共存机制会导致不同的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  相似文献   
60.
不同海拔藜芦种群繁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沿一定海拔梯度,对藜芦(Veratrum nigrum)这一雄花两性花同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藜芦开花植株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未开花植株的生物量。藜芦开花植株大小存在最小临界值,总种群的最小临界值为2.61 g,不同种群的繁殖临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花粉/胚珠比(Pollen / ovule ratio,P/O比)推测,藜芦应属于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雄花的大小与生物量都比两性花小,而且其开放时间也晚于两性花,但二者的花粉生产量却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与人们针对雄花两性花同株植物的雄花功能所提出的最优资源分配假说(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hypothesis)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