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该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工作。尤其是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我国环保部门更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开始兴起了对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探索,努力把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从而促进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而且大多数人对于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认识还不充分,导致各项工作的制定并不科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其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规范生物毒性测定的管理,保证其能够在环境监测方面得到科学、有序的应用,以避免对其滥用的局面的发生,从而加强环境监测的作用,保证一切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得步伐的加快。本文基于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现状,分析了生物毒性测定应用于环境监测方面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具体对策,为了促进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2.
【目的】本研究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菌种编号ATCC15692)为对象,研究cntRLMN在锌离子摄取中的功能。【方法】在ΔznuBC的基础上,以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cntRLMN的各种突变菌株,通过质粒接合转移的方法构建其互补菌株及lacZ转录融合报告菌株,运用β-半乳糖苷酶酶活检测研究了Zur蛋白对cntRLMN的转录调控,凝胶阻滞实验(EMSA)检验Zur蛋白与cnt启动子及cnt启动子的突变片段的体外结合,并进一步通过生长曲线分析对cntRLMN中cntR、cntL、cntN等基因的锌离子摄取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鉴定。最终,通过构建大蜡螟幼虫的侵染模型来研究cntRLMN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发挥的影响。【结果】lacZ转录融合的酶活分析显示cntRLMN受Zur蛋白的负调控,其表达以Zur蛋白依赖的方式受锌离子饥饿的诱导;EMSA实验的结果显示cntRLMN的启动子可以与His-Zur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体,结合位点为GCGTTATAGTATATCAT;生长曲线和大蜡螟幼虫侵染实验的分析结果显示ZnuBC和CntRLMN的功能存在互补性,仅znuBC和cntRLMN双缺失突变时菌株在限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和对大蜡螟幼虫的毒性才受到显著抑制,说明CntRLMN代表另一种独立的锌离子摄取系统。【结论】cntRLMN是受Zur直接负调控的另一种独立的铜绿假单胞菌锌离子摄取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发挥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获得江苏沿海滩涂盐生药用植物中华补血草内生及根际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活性的细菌,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潜在促生活性。【方法】从中华补血草和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菌株,对其ACC脱氨酶活性定量检测,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系统发育地位。同时研究其固氮、溶磷、产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及耐盐能力。【结果】分离筛选获得18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内生与根际细菌,定量检测发现其中有13株菌的ACC脱氨酶含量在20 nmolα-KA/(mg Pr·h)以上,有11株菌可以固氮,7株菌能够解磷,9株菌产生IAA。菌株的Na Cl盐耐受范围多数在0–13%之间。16S r RNA基因测序表明,活性菌株分属于7个属,多样性丰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优势类群。其中菌株KLBMP 5180为节杆菌属的潜在新种。【结论】江苏沿海滩涂盐生药用植物中华补血草共生环境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具ACC脱氨酶活性的菌株,并存在潜在新物种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4.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病变弥漫、病变程度严重,患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找到其他的治疗途径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DCM的病理改变,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心室重塑,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着重就DCM的发病机制、MSCs对DCM的治疗机制及效果做一综述,为MSCs在DC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5.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  赵见明  李黎  司洪虎   《广西植物》2006,26(4):400-405
初步分析了鲜为人知的滇西南瑞丽莫里的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与地理成分。该植物区系中热带和主产热带的科占总科数的80%以上,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84.1%;典型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82.1%,该区系在科、属和种水平上均以热带成分占优势,明显属于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在其热带分布属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最多,占总属数的26.5%;典型热带分布种中也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的种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72.9%,反映了该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在其热带亚洲成分中,又具体以南亚—大陆东南亚成分比例最高,反映了滇西南的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由于地域邻接关系,受印度(喜马拉雅)—缅甸植物区系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在强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ezewalskic)视网膜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视网膜内GAP-43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存在于内网层;强光照条件下,GAP-43免疫染色部位主要出现在内网层、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的部分细胞核。在全黑暗条件下,在视纤维层和内网层呈阳性染色;提示视网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GAP-43的不同定位,可能与其在相应的环境下参与不同的视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建立适用于评价抗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及新药研发药效的动物模型,并探讨普通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湿热证UC的区别与联系.方法 随机将24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UC组、UC+DH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UC组接受5%DSS诱导,而UC+DH组大鼠先后接受"高脂高糖饮食...  相似文献   
28.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相似文献   
29.
苯丙胺类兴奋剂是全世界第二大滥用程度的药物,甲基苯丙胺作为苯胺类兴奋剂中的主要药物,是中国滥用的“头号毒品”。而现有的研究对甲基苯丙胺成瘾机制尚不清晰,且临床上对药物成瘾的治疗依然存在无药可医的局面。因此,发现新的成瘾机制和治疗策略尤为迫切。甲基苯丙胺成瘾与额前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中的多巴胺(DA)、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素(SNRIS)等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有关。研究表明,这些神经递质受到表观遗传机制中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和非编码RNA等调节,某些基因的表达在甲基苯丙胺的诱导过程中增强或被抑制,导致甲基苯丙胺依赖性产生。本文将针对表观遗传学对甲基苯丙胺成瘾机制的影响进行着重论述,以期推进临床开发甲基苯丙胺戒断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0.
鲈鱼生长激素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葡聚糖凝胶G-100过滤和反相高儿液相色谱纯化两步法,首镒从鲈鱼脑垂体中分离出鲈鱼生长激素,通过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测得鲈鱼非还原性的和还原性的生长激素分子量分别为19.2和20.7kD;等电聚焦证实鲈鱼生长激素等电点为7.15。Western免疫印迹反应证实,鲈鱼生长激素具有与大麻哈鱼生长激素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交叉反应的特性,而与大麻哈鱼催乳素和生长催乳素抗体无免疫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