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70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生态环境胁迫过程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这种胁迫过程包括资源胁迫和环境胁迫,研究选了4个大类12项指标。运用数量分区分区的方法,制定了我国生态环境过程中区划方案,在三级分区基础上,共划分一级区2个,二级区10个,三级区29个,分别探讨了各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一种新颖的棉铃虫单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表达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含有低拷贝数的mini-F replicon、一个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一个lacZα基因8.6kb的DNA片段经同源重组置换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中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内,构建了既能在E.coli内复制又可在昆虫细胞内复制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acmid(HaBacmid-HZ8).另外将HaS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和P10启动子序列取代pFastBacDual质粒上的AcMNPV的多角体启动子序列和P10启动子序列,构建插入HaS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和 P10启动子序列的HapFastBacPhP10供体质粒.利用HapFastBacPhP10供体质粒将eGFP基因转位至HZ8的Tn7附着位点上,随后将含有eGFP基因的重组HaBacmid DNA转染至HZAm1细胞内.转染5d后,细胞核内能形成典型的多角体,在萤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显示出强烈的绿色萤光.结果证明我们构建的HaBac to Bcac 表达系统能有效的表达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993.
47例染色体异常患者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不同的血细胞/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比率系列转染冻存血方法建立永生淋巴细胞株,建株成功率达97.87%,并成功地对47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建立了永生淋巴细胞株,为今后不断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995.
本文报道珍稀龟类金头闭壳龟的生物学特性、分布、数量及濒危现状,并提出了新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96.
肉毒A、B、E、F型抗毒素血浆的试生产与检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的规定,在肉毒A、B、E、F型抗毒素血浆试生产前,制定了肉毒A、B、E、F型类毒素马匹免疫计划及相应抗毒素血浆效价测定方法,免疫结果显示:肉毒A、B、E、F型类毒素免疫马匹成功率分别为75%、75%、60%、100%。  相似文献   
997.
本研究于2010至2021年对海南省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植物园内的木生大型真菌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2 212份,经形态和分子系统研究,发现木生大型真菌702个种,根据最新分类系统隶属于19个目、68个科、256个属。其中多孔菌科、锈革菌科、炭角菌科、炭团菌科和丝齿菌科等16个科为优势科,共529个种,约占总数的75%;炭角菌属、锈革菌属、木层孔菌属、环纹炭团菌属、褐孔菌属、多年卧孔菌属、栓菌属和灵芝菌属等32个属为优势属,共357个种,约占总数的51%。此外,共有3个新属和92个新种是本研究根据采自海南省的模式标本发现发表的。这些物种中22种为食用菌,71种是药用菌,6种是有毒菌类。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究顺铂(CDDP)诱导C57BL/6J小鼠耳蜗螺旋神经元(SGNs)凋亡过程中Cav1.2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以下两组(10只/组):生理盐水组(Control组)和顺铂给药组(Cisplatin组)。Control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isplatin组每周期前4 d以3 mg/kg的剂量进行顺铂腹腔注射,后10 d每日注射生理盐水,重复三个周期。给药结束后,听性脑干反应(ABR) 检测小鼠听力阈值变化; 小鼠内眦采血,并断颈取耳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血清及耳蜗组织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耳蜗组织相关凋亡蛋白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形态学变化; TUNEL 染色观察小鼠耳蜗SGNs凋亡情况;免疫荧光观察耳蜗SGNs上Cav1.2的分布和表达。细胞实验:原代培养SGNs,根据CCK8选择顺铂5 μmol/L干预12 h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溶剂组(DMSO)、Cav1.2阻断剂组(N)、顺铂组(Cisplatin)、顺铂与Cav1.2阻断剂共同孵育组(Cisplatin+N)。Western blot检测Cav1.2蛋白表达;Hoechst33342染色观察各组SGNs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GNs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CA2+探针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膜电位变化,线粒体超氧化物指示剂(MitoSOXTM-red)检测线粒体释放ROS情况。结果: 动物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Cisplatin组小鼠听力阈值升高(P<0.01), 血清及耳蜗组织MDA含量、耳蜗组织凋亡蛋白 Cleaved-caspase-3、Bax 蛋白水平和TUNEL阳性率、Cav1.2蛋白表达水平等均明显升高(P<0.05, P<0.01);血清及耳蜗组织SOD活性、耳蜗组织抗凋亡蛋白 Bcl-2 蛋白水平和SGCs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细胞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Cisplatin组的Cav1.2表达、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水平、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以及ROS释放均明显增加(P<0.05,P<0.01);而细胞的Bcl-2蛋白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则明显降低(P<0.01);Cav1.2阻断剂可部分逆转上述改变(P<0.05)。 结论: 顺铂可能通过上调Cav1.2促进钙内流,进而使线粒体ROS增多,引起SGNs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诱导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9.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暴发以来,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建立一种快速、可靠、易操作的可用于SARS-CoV-2感染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SARS-CoV-2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是抗原检测的理想靶点。为了建立一种可快速对SARS-CoV-2 NP进行定量检测的诊断方法,本研究通过免疫山羊制备羊抗SARS-CoV-2多克隆抗体并作为包被抗体,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鼠抗NP单克隆抗体并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抗原检测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验证其线性范围及检测下限、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及准确度。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检测线性范围为1 000 ng/mL~7.8 ng/mL,R2>0.99,检测下限为3.9 ng/mL;敏感性为96.875%,特异性良好,与Vero细胞、SARSCoV-2刺突蛋白、流感病毒等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1%~11.7%和4.3%~11.8%;检测样品回收率在94.3%~104.8%之间。结果表明,该方...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蓍草Achillea alpine L.全草的化学成分。采用大孔树脂、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pre-HPLC等方法分离与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蓍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是(2 E,4 E)-N-(2-methylbutyl)deca-2,4-dienamide(1)、墙草碱(2)、(E,E,Z)-2,4,8-decatrienoicacid isobutylamide-8,9-dehydropellitorine(3)、N-2′-methylbutyl-(E,E)-2,4-decadienam(4)、methyl-(E,E)-2,4,9-oxooctadeca-10,12-dienoate(5)、(S)-14-(E,E)-10,12-methyl 14-hydroxy-9-oxo-octadeca-10,12-dienoate(6)、(E,E)-2,4-undecadiene-8,10-diynamide-N-(2-methylpropyl)(7)、(E,E)-2,4-decadienoic acid p-hydroxyphenethylamide(8)、sinapyl alcohol diisovalerate(9)、(S)-13-hydroxyoctadeca-(Z,E)-9,11-dienoic acid(10)、(E,E)-2,4-decadienamide acid p-methoxyphenethylamide(11)、erythro-N-isobutyl-4,5-dihydroxy-2-(E)-decenamide(12)、3-O-阿魏酰-奎宁酸(13)、肉桂酸(14)、绿原酸(15)、3-O-咖啡酰-5-O-阿魏酰奎宁酸(16)。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4~6、9、10、12、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1为首次从蓍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在四种不同的胃癌细胞株上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5与9在50μM时对MGC-803细胞株具有较弱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依次为38.7%、34.7%、3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