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5篇 |
免费 | 123篇 |
国内免费 | 725篇 |
专业分类
18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正>第19次日美霍乱协作会议于1983年10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召开。会议宣读的论文日本方面11篇,美国方面28篇,共计39篇。此外还有美国的23篇书面材料,所有资料均很有意义。美国方面的研究范围广泛,以上接论文报告顺序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2.
本研究旨在观察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引起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产生超极化的机制。以豚鼠为实验动物,运用细胞内微电极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NFA和其它药物对急性分离的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NFA、indanyloxyacetic acid94(LAh-94)和diSOdium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isulfonate(DIDS)可使低静息膜电位的细胞产生超极化,但对高静息膜电位的细胞无明显作用。低静息膜电位细胞的平均静息电位为(-42.47±1.38)mV(n=24),100μmol/LNFA、10μmol/LIAA-94和200μmol/LDIDS分别使细胞超极化至(13.7±4.3)mV=9,P〈0.01),(11.4±4.2)mV(n=7,P〈0.01)和(12.3±3.7)mV(n=8,P〈0.01),这种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引起细胞超极化反应的效应呈浓度依赖性。NFA引起的超极化和外向电流几乎完全被100nmol/L iberiotoxin、100nmol/L charybdotoxin、10mmol/L tetraethylammonium、50μmol/LBAPTA—AM、10μmol/Lryanodine和0.1-10mmol/Lcaffeine阻断,但不能被100μmol/Lnifedipine、100μmol/LCdCI,和无Ca^2+灌流外液阻断。结果捉示:氯离_了通道的阻断剂NFA可通过平滑肌细胞内钙库的钙释放增加细胞内钙,进而激活钙依赖的钾通道,产生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超极化反应。 相似文献
153.
本文报道了葡萄孢盘菌属的一个新种: 蚕豆葡萄孢盘菌 (Botryotinia fabae Luet T.H.Wu sp.nov.)即蚕豆葡萄孢的有性阶段;并报道了新种子囊盘形成过程;新种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54.
155.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 (eupantotheria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6.
157.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多种植物激素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测定茶叶中赤霉素(GA)、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吲哚-3-丁酸(IBA)、细胞分裂素(CTK)等5种植物激素的分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中的运行电压、缓冲液pH值和添加剂SDS浓度等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发现在30 mmol/L H3BO4-KH2PO4、40 mmol/LSDS组成的pH9.0缓冲液中,选择18 kV电压,25℃柱温和200 nm波长,可在11 min以内实现茶叶中5种激素的分离检测。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5种激素的相关系数r=0.9907~0.9974,加标回收率为78.06%-95.5%,变异系数≤1.8%。利用本方法测定了茶叶不同部位的5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158.
159.
光照、湿度和培养基对苎麻疫霉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光照、湿度和培养基对苎麻疫霉(hytophthoraboehmeriae)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效应大小次序为培养基>光照>湿度,其中培养基和光照两因子影响均在0.01水平上显着。在供试的4种常用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量的大小次序为:SLA培养基(SLA)>利马豆培养基(LBA)>V6汁培养基(V6A)>澄清的V6汁培养基(V6B).在设置的3种光照条件中,卵孢子产生量以连续黑暗处理最高,连续光照最低,光照与黑暗交替处理居中。3个试验因子间的所有互作对卵孢子产生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湿度、培养基组合中,卵孢子产生量以低湿+连续黑暗+SLA组合最高,低湿+连续光照+V6B组合最低。 相似文献
160.
拉萨郊区藏族跖纹主线走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味精法采集跖纹,体视显微镜下追踪跖纹主线走向,分析了250(男女各125人)拉萨效区藏族健康人的跖纹样本。结果显示:A线主要走向1区,其次是7区;B线亦多止于1区和7区;C线主要止于和9区;D线止于1区 频率最高;E线主要走向13区;P三叉缺失较多。Pz^d线止共位置较高(13区和11区),而P^f线止区较低(7区)。在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提示藏族践纹主线走向有自己的特点,又呈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