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8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司矗东 《化石》2011,(3):20-24
对第一次出野外采集化石的我而言,2010年10月24日的军庄镇之行无疑成了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在这次野外之行的几个星期以前,我们就得知“古生态学课”将有外出实习的机会,所以这一天早就成了我和同学们心中期盼的日子。当它真正到来的时候,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做好了准备,即便遇上了阴雨天气,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准时聚集到了约定地点。潘云唐老师分派好地质锤“责任人’之后,我们便搭上了前往北京郊外的大巴。  相似文献   
982.
黄瓜苗期耐低温性及相关生理指标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6份黄瓜材料9504、9507、9506、9517、9511、9514按Griffing方法Ⅱ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1进行低温弱光处理(昼/夜温度12℃/8℃,每天光照7.5 h,光照强度30μmol·m-2·s-1)14 d后调查幼苗耐低温性、保护酶(POD和S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其遗传规律.结果显示,黄瓜亲本9504、9507及其组合F1幼苗的耐寒性较强,保护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较高,黄瓜幼苗耐寒性与其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关系密切;黄瓜幼苗耐低温性、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所有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它们的广义遗传力分别达82.133%、93.351%、97.368%、59.230%、93.460%,狭义遗传力达73.170%、53.191%、26.316%、58.587%、45.963%.研究表明,黄瓜耐低温性、POD和SOD活性、脯氨酸含量适于早代选择;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可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983.
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梭梭和白梭梭的降雨再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梭梭与白梭梭0~100cm的浅层根系分布进行了调查。回归分析发现,梭梭与白梭梭茎流率、穿透率、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对数关系。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梭梭与白梭梭之间降雨分配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梭梭和白梭梭各自的降雨再分配存在显著差异。20mm·h-1的降雨强度有利于产生更多的茎流,梭梭和白梭梭茎流率在降雨强度20mm·h-1的情况下是30mm·h-1的情况下的2.3倍和2.9倍。白梭梭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60cm的土壤深度内侧根数占0~100cm内总侧根数的86%。白梭梭在0~20、20~40、40~60cm土壤深度的水平侧根极显著高于梭梭,分别是梭梭的10.0倍、9.6倍和10.9倍。白梭梭水平侧根伸展距离极显著大于梭梭,白梭梭根系冠幅半径为7.1m,梭梭为2.3m。综上所述,白梭梭主要通过植株特殊形态结构增加茎流等降雨再分配和地下根系协同作用,来充分的利用降雨;梭梭浅层根系分布稀少,故其利用降雨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更趋向于利用地下水。  相似文献   
984.
氧化亚氮(N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和最主要的臭氧层破坏气体.填埋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方式,而垃圾填埋场是N2O的排放源之一.实验室研究和现场测定均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可以有高的N2O释放通量,但不同填埋场测定数据差异很大.目前,对生活垃圾填埋场N2O排放量的原位准确测定以及排放机理和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很多不足.本文概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N2O排放研究现状,从垃圾堆体和覆土层两部分探讨了传统厌氧卫生填埋场的N2O产生和排放机理,并就此对新型脱氮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做了相应探讨.最后,就静态箱法、涡度相关法等N2O通量测定方法在填埋场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填埋场N2O排放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5.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IP2)是一种分布在细胞膜内侧面的微量磷脂。虽然含量很低,但PIP2在细胞信号转导以及膜蛋白功能调节等方面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胞膜中PIP2的含量水平呈动态平衡,在其代谢调节改变时,PIP2局部浓度的变化可影响特定蛋白的功能。该文就近二十年来针对PIP2信号和PIP2代谢调节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6.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引起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药物设计和筛选技术的日臻成熟,针对各种靶点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Ⅹ a 因子抑制剂、凝血酶抑制剂等,我国药学研究者也在这些靶向抗血栓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综述我国学者近些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中所涉及的各类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和血栓溶解剂的结构、活性和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987.
建立健全高素质高水平临床医疗队伍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医疗质量的关键。医院医学教学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医院医学教学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巨大挑战,加快医学教育模式改革进程,从医学认知教育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进一步接近国际化标准,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是当前医院医学教学的重大目标。本文就当前医院医学教育利弊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完善医学教学模式的设想,以期为医院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8.
目的:检测PDCD4和DNMT1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卵巢、25例卵巢良性肿瘤、4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DCD4和DNMT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及良性卵巢组织中PDCD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癌组(P0.05),卵巢癌的FIGO分期越高,PDCD4的表达越低,卵巢癌的病理分化程度越低,PDCD4的表达也越低,PDCD4的表达与卵巢癌的组织类型、腹水、年龄、是否绝经无关。正常及良性卵巢组织中DNMT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卵巢癌组(P0.05),卵巢癌的病理分化程度越低,DNMT1的表达越高,但其与卵巢癌的FIGO分期、组织类型、腹水、年龄、是否绝经均无关。卵巢癌中DNMT1的与PDCD4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DCD4和DNMT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DCD4的表达下调和DNMT1的表达上调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9.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LP1)患者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1例充血糜烂型及14例光滑型OLP患者为研究对象,1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对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IL-4和IFN-gamma的表达进行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各组血清中IL-4 m RNA和IFN-gamma m 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LP患者IL-4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增高,而IFN-gamma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则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充血糜烂型及光滑型OLP患者组间比较发现,IL-4 m RNA和IFN-gamma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P发病机制与Th1与Th2的表达失衡有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住院患者80例,按照患者有无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抗病毒治疗组(A组)50例和未抗病毒治疗组(B组)30例,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1出院时A组好转率70%;B组好转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3,P=0.0010.05)。2治疗14周后A组乙肝病毒DNA阴转率72%;B组阴转率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0,P=0.0000.05)。3A组出现细菌感染45例,电解质紊乱4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肝性脑病10例,肝肾综合征10例,B组出现细菌感染30例,电解质紊乱27例,消化道出血6例,肝性脑病10例,肝肾综合征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5,P=0.0970.05)。4随访5年,A组存活36例,死亡14例,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5%、71.2%、71.2%,B组存活5例,死亡25例,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4%、27.5%、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