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2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41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8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柑桔种质资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柑桔属,金柑属106份种质资源的阳极(酸性)过氧化物酶同工 酶。认为该酶为单聚体,由一个基因位点控制,有A、B、C、D、F五个等位基因被发现。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日本及印度的宽皮柑桔并无酶谱基因型差别。本文还对部分种类品种的过氧化物酶谱基因型及其分类学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2.
前言百余年来,虽然人们对栗蛤类(Nuculids,双壳纲)代表的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多有研究和报道,但正如L. R. Cox(1959)在“原鳃类的地质历史及栉齿类瓣鳃纲的双重起源”一文中所说:“Nuculacea超科和Nuculanacea超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相当难以区分的,如某些侏罗纪的Nuculana按分类位置属Nuculanacea超科,但未见均质结构,却见到了Nucula  相似文献   
83.
齐之尧  叶楝  黎焕琦   《广西植物》1982,(1):37-39
<正> 土壤侵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水、土、肥流失,生产力减低,从而威胁人民生产、生活的现象。它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地区本身受害,而且会使江河中的流水暴涨暴落,流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淤塞水库、湖泊、旱涝成灾,影响灌溉、发电、通航,危害农业、工业、交通,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4.
本文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l)进行了传代周期1—5天的超微结构观察。从第49、61、68和84代细胞的观察结果表明,传代培养5天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胞质内粘液颗粒的数量随着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3—4天)逐渐增多,并有粘液在异常的部位(变性的线粒体)积聚;与此同时,线粒体的数量相应增加,内部结构出现明显改变。当细胞生长活动处于相对稳定阶段(1—2天和5天),粘液颗粒和变性的线粒体明显减少。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以及正常形态的粗面内质网少的情况,在传代5天内变化不大,提示该系腺癌细胞粘液颗粒的形成与正常的粘液腺细胞不尽相同。结合细胞内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有的板层体的存在,文中进一步讨论了SP-C-A-l细胞系可能来源于人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发生粘液化生,而使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粘液的功能。  相似文献   
85.
从黑刺齿耳[Steccherinum adustum (Schw.)Banker][1]中分离出一种抗真菌抗菌素——黑刺菌素。该抗菌素是用乙醇从菌丝中抽提出的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62.5—63.5℃,分子式为C11 H8O30。它对某些真菌有活性。根据其物理一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抗菌素.  相似文献   
86.
双斑萤叶甲研究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坝下几县,普遍发生一种甲虫,主要以成虫为害玉米花丝、高梁、谷子花药,影响作物授粉。它还咬食上述作物刚灌浆的嫩粒,造成籽粒破碎。同时为害豆类、马铃薯、蔬菜、白麻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据阳原县统计,1976年发生面积达8万多亩。据群众反映,此虫发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年不为害庄稼,自1964年发现为害谷子,故称为“谷罗子”,它的发生程度与8月份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水量愈少,发生程度愈重。在同一地区,旱坡地一般重于水浇地和盐碱地。 此虫经过鉴定为双斑萤叶甲,学名是 Mono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 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分布极广,现已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江苏、  相似文献   
87.
据印度新德里最近(1979年4月)报道,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Andhra)发现了一件世界最古老的鸟类化石。这条消息是印度(南部)地质调查所的领导斯沃密纳思(J.Swaminath)提供的。他说,该标本发现于阿迪拉巴德(Adilabad)的科塔(Kota)岩层中,时代为早侏罗世,距今一亿八千万年。此前,我们所知的最早鸟类是发现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中的始祖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IFN-r(rs2069705)及IL-4(rs207087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饲鸽者肺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 准收集病例资料及血标本(总纳入92 例,其中患病组32 例,阴性对照组30 例,正常对照组30 例),对纳入者的全血标本进行 DNA提取,根据UCSC 数据库中SNP 位点附件的序列信息,利用MassARRAY技术平台设计引物、PCR扩增、SAP、单碱基延伸、 点样质谱检测IFN-r及IL-4 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结果:IFN-酌(rs2069705) 基因存在CC、CT、TT 三种基因型,IL-4 (rs2070874) 基因存在CC、CT、TT 三种基因型,IFN-r (rs2069705) CC、CT、TT 基因型在患病组、未患病组、对照组中分布频数以及C、T 等位基因在各组中分布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X2=2.607,P=0.626;X2=2.244,P=0.326);并进行基因型分布频率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X2=1.144,P=0.564;X2=0.534, P=0.766;X2=2.0,P=0.368)。IL-4(rs2070874)CC、CT、TT三种基因型在患病组、未患病组、对照组中分布频数以及C、T 等位基因在 各组中分布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X2=6.614,P=0.158;X2=5.408,P=0.067);但进行基因型分布频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患病组与 未患病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P=0.036);患病组中纯合子TT数量较纯合子CC及杂合子CT数量相比较,纯合子 TT 发生PBL 的相对危险度OR(95%CI)分别为0.11(0.02 ~ 0.68)、0.16(0.03 ~ 0.79),P 值分别为0.018、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纯合子CC 与杂合子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P=0.134)。结论:IFN-r(rs2069727)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维吾尔族 PBL的发生发展,但未在PBL发病机制中起作用,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而IL-4(rs2070874)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维吾尔族 饲鸽者肺(Pigeon Breeder''s Lung , PBL)的发生发展,IL-4(rs2070874)的携带纯合子TT 可能是维吾尔族PBL 易感的一个危险因 素,可能会增加维吾尔族饲养鸽子者发生PBL的风险,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 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探讨较深麻醉下拔管对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脑瘫患儿89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把患儿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0例。所有患儿都给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维持中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进行较深麻醉下拔管,对照组吸入七氟烷进行较深麻醉下拔管,观察两组患儿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的麻醉时间、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2.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 %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都显著高于术前1 d (P<0.05),且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Vs)、舒张末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d)都显著高于术前1 d (P<0.05),且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深麻醉下拔管在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应用能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且不影响麻醉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大脑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