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309篇 |
专业分类
9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Ⅲ.广东省2001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以及两个假说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对广东省2001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相似性系数为0.70阈值时,可将采集于广东省三大生态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96个菌株划分为12个遗传宗谱; 其中宗谱8和9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25% 和18.8%,为优势宗谱.从稻作区来看,宗谱3 和 8为各个稻作区的共同宗谱;而宗谱1和 2,7和11,以及9、10和12则依次是粤北、粤中和粤南稻作区的特异性宗谱.从生长季节来看,来源于早、晚季的菌株完全分属于宗谱图的上、下两个半区,彼此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宗谱;而且两个优势宗谱都集中于晚季供试亚群体.结合前两次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如下两个假说来解释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所表现的遗传特性一个地区或生长季节的病原菌群体,其优势宗谱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地区或生长季节病害发生就越严重;在长期的水稻栽培历史中,稻瘟病菌群体可能逐步地形成了早季宗谱(小种)和晚季宗谱(小种)的遗传分化.如何进一步验证上述两个假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4.
55.
56.
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以长江三峡干流河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TWINSPAN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高等级式划分。结果表明:河岸植物区系组成较为复杂,以温带成分为主,有着较高比率的世界分布成分。植物生活性方面,草本种类的比率略高于木本种类,藤本种类较少。藻、草丛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TWINSPAN和DCA分析显示,河岸植物群藻可分为6大类群,这些类群呈现沿湿度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57.
黄瓜幼苗对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25、50和75 mmol·L-1)的NaCl和NaHCO3对黄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研究黄瓜幼苗对NaCl和NaHCO3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黄瓜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NaHCO3处理下降幅度大于NaCl处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地上部Na+含量显著上升,K+含量显著下降,在相同的Na+浓度下,NaHCO3处理比NaCl处理下降幅度更大,具有更低的K+/Na+.与NaCl处理相比,NaHCO3处理的黄瓜叶片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更大.NaCl和NaHCO3处理使黄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受到显著诱导,而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58.
以茶梅叶片为试材,通过田间形态观测、常规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方法,测定茶梅叶片形态、叶片结构和气孔特征在自然变温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茶梅叶色由绿色逐渐变为暗绿色,并出现白色或紫色斑点;相对电导率和枯叶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月相对电导率和枯叶率最高,分别为56.0%和25.4%;2014年9月—2015年4月自然变温期间,茶梅叶片中脉厚度、叶片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中脉突起度、细胞紧实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细胞疏松度先降低后增加,各指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2014年10、12月和2015年3月茶梅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变化不显著,3月关闭气孔所占比例最高.茶梅通过叶片结构和气孔的关闭提高自身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