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摘要 目的:分析淋巴瘤幸存者复发恐惧(FCR)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80例,根据病历资料获取患者婚姻状况、疾病分期、工作状况、年龄、治愈时间、文化程度、疾病类型、性别、医疗费用承担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瘤幸存者FCR的影响因素。将80例淋巴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变化。结果:淋巴瘤幸存者FCR总分为(86.90±5.96)分。不同婚姻状况、年龄、疾病分期、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患者FCR总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疾病分期、年龄是淋巴瘤幸存者FCR的影响因素(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瘤幸存者的FCR应得到重视,尤其针对年龄偏低、婚姻状况为离异/未婚/丧偶、家庭人均月收入偏低、疾病分期高的人群,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2.
iNKT细胞是一类特殊的固有样T淋巴细胞,在感染、肿瘤、自身性免疫疾病和代谢类疾病中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揭示调控iNKT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的细胞分子机制,对于阐释iNKT细胞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寻求可能的治疗途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托泊苷诱导蛋白2.4(Etoposide-induced protein 2.4,Ei24)可调控细胞生长、凋亡和自噬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其对iNK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仍不清楚. 本研究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成功构建T细胞中Ei24特异性敲除小鼠. 敲除Ei24后,iNK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肝脏和脾脏等组织中的iNKT比例和数目明显减少. 进一步研究发现,Ei24主要影响iNKT1和iNKT17 2个亚群,对iNKT2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小. 当腹腔注射iNKT细胞特异性活化抗原α-GC后,敲除Ei24后iNKT细胞的IFN-γ应答更低,但不影响iNKT细胞的IL-4应答. 以上结果表明,Ei24可以调控iNKT细胞的发育与功能.  相似文献   
73.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肝疾病,因其诱发和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构建了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ALF模型,通过检测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系数及形态结构进行建模评估,用大鼠基因组 230 2.0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和分析了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了其机制相关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靠的大鼠ALF模型。检测发现,6 681个基因发生了有意义的表达变化。其中,4 819个基因与ALF相关。在急性肝[功能]衰竭过程中,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等生理活动及IL-1、IL-6和IL-8等信号通路的信号传导活性增强,而细胞凋亡以及p53、ATM和AMPK等信号通路减弱。基于本文结果推测,在ALF的损伤和进展阶段,炎症因子IL-1R1、TNFR1和TNFR2等通过IL-1α→IL-1R1→→MAPK8→FOS/JUN途径和/或TNF-α→TNFR1/B→→ NF-κB→→ Caspases途径促进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抑癌基因TP53在进展和恢复阶段,通过p53途径调节细胞凋亡;TNF-α和IL-10在恢复阶段,通过NF-κB、JAK-STAT和MAPK等信号通路激活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促进肝细胞增殖。本文推测,在CCl4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中,IL-1R1、TNFR1、TNFR2、CASPASE3、TP53、PCNA和NF-κB等基因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为了解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74.
三人合力:发现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人和动物身处的世界充满危险,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时刻都在威胁生命机体的健康。但奇妙的机体也配备了强大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免疫系统。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机体健康防御系统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先天性免疫,又叫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反应会在人体被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后迅速启动,主要作用是在“入侵者”进入人体时作出第一反应,  相似文献   
75.
以莽草酸为起始物,经酯化及IBX氧化制备得到3-脱氢莽草酸甲酯。在甲醇溶剂中及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下,3-脱氢莽草酸甲酯与芳香伯胺类化合物发生缩合-脱水芳构化反应,制备得到一类二芳基胺类化合物,即3-芳胺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类化合物。该方法以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为起始物,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收率高等优点,是制备二芳基胺类化合物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6.
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的用药过程中,筛选耐药突变体.选定1名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抗病毒核酸类药物治疗,不同治疗时期提取血清HBV DNA,用引物P1(5′-AAGGG-TATCTTGCCCGTTTGTCGTA-3′)和P2(5′-AAGCAGGATAGCCACAGA-3′)为第1轮,P3(5′-AAGGCACTTGTAT-TCCCATCCGAG-3′)和P4(5′-AAGGTCTATTTACAGGGGA-3′)为第2轮引物扩增筛选耐药突变体.在18周和22周分别检测到突变体LMV rtH69T(YMDDlocus)和LMV rtT184T(YMDDlocus)、LMV rtM204I(YMDDlocus).在60周和70周分别检测到ADV T213S、ADV T222A、ADV K212T和ADV S196L、ADV S242H,其中ADV S196L和ADV S242H 2种突变体是首次检测到.HBV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突变体筛选,对研究HBV耐药的分子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77.
滇黄芩器官发生与不同继代次数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滇黄芩不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配比激素的MS培养基建立了滇黄芩器官发生,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茎段在MS+6-BA 2 mg/L+NAA 0.5 mg/L培养基上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100%:以相同培养基进行分化,并在MS+6-BA 2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上扩繁丛生芽.在1/2MS+IBA 0.2 mg/L培养基诱导生根,扦插继代.利用RAPD分析不同继代次数再生植株,所用的39条随机引物中只有1条引物带型发生变化.说明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遗传稳定,可多次继代培养,为滇黄芩进一步遗传操作和扩大药材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8.
一个未知的子宫雌激素反应蛋白ULF-250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鉴定一个未知的子宫雌激素反应蛋白(ULF-250)。去卵巢大鼠补充给予雌二醇造成子宫产生大量宫腔液(ULF),受雌激素调节的蛋白分泌其中。收集ULF分别进行SDS-PAGE和双向电泳(2-DE)分离;通过Western 和2D-Western确认抗ULF-250抗体识别的蛋白成分并与凝胶上的条带或斑点相对应;对目标蛋白分别用MALDI-TOF-MS和HPLC-ESI-MS/MS两种方法进行质谱分析并获得肽段序列数据;与蛋白数据库比对及文献检索鉴定未知蛋白。2D-Western显示抗ULF-250抗体特异识别的蛋白成分。从2D胶上切下对应的蛋白斑点进行MALDI-TOF-MS。 结果提示:ULF-250是ebnerin/DMBT1。另外,经SDS-PAGE分离的250 kD蛋白条带进行液-质联用分析。结果同样提示:ULF-250是ebnerin/DMBT1。与文献报道比较,ULF-250与ebnerin/DMBT1在子宫的组织定位和调节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认为ULF-250是子宫表达的ebnerin/DMBT1。通过2-DE结合质谱分析以及查阅文献确认未知的雌激素反应蛋白ULF-250是ebnerin/DMBT1。此外,我们的研究提示,该蛋白不仅在子宫上皮细胞表达而且分泌到子宫腔液中,其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9.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铁皮石斛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合各个阶段培养的培养基配方。种子萌发的培养基1/2MS+马铃薯汁15%;原球茎分化的培养基1/2MS+马铃薯汁20%+NAA 0.1 mg/L;壮苗培养基MS+香蕉汁10%+NAA 0.2 mg/L;生根培养1/2 MS+香蕉汁15%+NAA 0.5 mg/L。  相似文献   
80.
滇黄芩毛状根的诱导及其黄芩苷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发根农杆菌A grobacterizum rhizogenes1.2556感染滇黄芩再生苗的茎段和叶片,建立了毛状根培养及其植株再生体系。毛状根可直接从受伤的茎、叶外植体表面产生,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毛状根茎段的诱导率较叶片高,最高可达到14.44%;经rolB基因PCR分析和甘露碱纸电泳检测,证明Ri质粒T-DNA已整合到滇黄芩基因组中并表达;毛状根在附加6-BA2mg/L和NAA0.2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直接诱导不定芽,并在MS培养基上生根,形成再生植株。获得的毛状根系经MS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通过HPLC都能检测到黄芩苷,其中1个转化系黄芩苷含量为2.59%,是药材黄芩的0.20倍,而从3年单位时间黄芩苷生成量计算,毛状根是药材黄芩的7.18倍。本研究建立的毛状根培养体系,将对滇黄芩转基因技术的完善和利用毛状根生产黄芩苷的生物转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