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生态缓冲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中氮、磷及除草剂等污染物质进入河流、湖泊。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早熟禾(Poa annua)、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等5种草本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通过野外模拟径流实验,探究植被类型及缓冲带长度对生态缓冲带阻控地表径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溶解磷(DP)、颗粒磷(PP)、乙草胺(AC)、阿特拉津(AT)等污染物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态缓冲带均显著提高径流及面源污染物的阻控效率,且随缓冲带长度的增加,其对污染物阻控效率逐渐增大。不同植被生态缓冲带可有效消减地表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白花三叶草>紫花苜蓿。其中,4 m长的黑麦草缓冲带对NO3--N、TP、DP、PP和AC...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建立小鼠血浆中黄卡瓦胡椒素B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KM小鼠采用尾静脉注射(20 mg/kg)、腹腔注射(20、40和60 mg/kg)和灌胃(200、400和600 mg/kg)给药后,在0、5、30 min及1、2、4、6、8、12、16和24 h眼底静脉丛取血,分离血浆样品,HPLC-MS/MS分析样品中黄卡瓦胡椒素B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评价不同途径给药下黄卡瓦胡椒素B的生物利用度。结果 在0.2~800.0 ng/mL浓度范围内,黄卡瓦胡椒素B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定量下限为0.2 ng/mL,准确度在-8.50%~12.50%,精密度在1.73%~12.03%,且无明显基质效应(88.68%~102.04%),确证该方法适用于小鼠血浆中黄卡瓦胡椒素B的定量分析。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黄卡瓦胡椒素B腹腔注射和灌胃给药后在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在给药0.083 h即为峰值,在腹腔注射20~60 mg/kg和灌胃200~600 mg/kg给药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3.
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家们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中剥茧抽丝, 逐步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而巧妙的调控网络。近日, 华中农业大学李林课题组联合杨芳课题组和严建兵课题组构建了玉米(Zea mays)首个多组学整合网络。该网络包括3万个玉米基因在三维基因组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和蛋白质互作水平的调控关系, 由280万个网络连接组成, 构成1 412个调控模块。利用该整合网络, 研究团队预测并证实了5个调控玉米分蘖、侧生器官发育和籽粒皱缩的新基因。进一步结合机器学习方法, 他们预测出2 651个影响玉米开花期的候选基因, 鉴定到8条可能参与玉米开花期的调控通路, 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EMS突变体证实了20个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此外, 通过对整合调控网络的进化分析, 他们发现玉米两套亚基因组在转录组、翻译组和蛋白互作组水平上存在渐进式的功能分化。这套集合多组学数据构建的整合网络图谱是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为玉米重要性状新基因克隆、分子调控通路解析和玉米基因组进化分析提供了新工具, 是解锁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一把新钥匙。  相似文献   
74.
这是《人类的近亲》一书的第一章。作者在这里生动地追述了她是如何决定远离家乡,深入非洲丛林去从事黑猩猩行为的考察的。应读者要求,特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75.
手性药物合成中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手性药物的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介绍了利用微生物及其酶系作为生物催化剂,进行外消旋底物的拆分或前手性底物的不对称化,以合成手性药物的生物转化方法;并评述了生物转化在合成手性药物这一领域的应用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6.
手性药物合成中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手性药物的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介绍了利用微生物及其酶系作为生物催化剂,进行外消旋底物的拆分或前手性底物的不对称化,以合成手性药物的生物转化方法;并评述了生物转化在合成手性药物这一领域的应用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间采用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3例设为治疗组,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另选取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经随访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经综合评价其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拥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此术式具有对骨折部位起到很好的显露及复位稳定等优点,且在治疗效果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治疗方式。故此方法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中药材中黄酮类物质被证实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治疗作用,但其中三七总黄酮对柯萨奇B3病毒导致的心肌炎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以探讨三七总黄酮缓解病毒性心肌炎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RT-qPCR检测心肌细胞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中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 O1,FOXO1)蛋白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Creativ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验miR-223-3p和FOXO1之间的靶向关系.实验结果显示,三七总黄酮能够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细胞的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并显著上调模型细胞中miR-223-3p的水平.敲除模型细胞中的miR-223-3p能够逆转三七总黄酮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23-3p靶向负调控FOXO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FOXO1可抑制三七总黄酮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但同时过表达miR-223-3p后,过表达FOXO1对三七总黄酮疗效的抑制作用被逆转.由此得出结论,三七总黄酮可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细胞的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miR-223-3p/FOXO1分子轴实现的.  相似文献   
79.
摘要 目的:分析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及其与生活质量和睡眠卫生意识的关系。方法:选取400例肺癌初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定患者睡眠质量,采用肺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FACT-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睡眠卫生意识量表(SHA)评定患者睡眠卫生意识,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IS总分与FACT-L总分、SHA总分的相关性。根据AIS总分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AIS总分>6分)和非睡眠障碍组(AIS总分≤6分),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肺癌初治患者共有252例发生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3.00%(252/400)。睡眠障碍组生理/情感/功能/(社会/家庭)维度、肺癌附加模块、FACT-L总分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患者SHA总分、睡前2h剧烈运动、白天睡午觉、定期服用催眠类药物、晚上喝酒得分维度评分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S总分与FACT-L总分、SHA总分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与性别、化疗次数、肿瘤分期、疼痛、焦虑、抑郁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焦虑、疼痛、肿瘤分期、抑郁(P<0.05)。结论: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且受疼痛、肿瘤分期、焦虑、抑郁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良的睡眠卫生意识可导致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0.
南海东沙岛及太平岛鱼类种类组成和动物地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笔者等在南海之东沙岛及太平岛两处海域所调查记录到的珊瑚礁鱼类,连同自1975年以来之文献与数据库的记录作综合整理.结果表明,东沙岛有73科652种,太平岛有56科466种,两岛合计共有76科759种.太平岛所记录的总鱼种数较东沙岛为少,主要原因纯系因太平岛之礁域面积较小,且调查次数甚少之故.根据各鱼种地理分布范围之分析,发现在此二岛所记录到的鱼种几乎全部都是印度-太平洋、印度-西太平洋及西太平洋等广泛分布的鱼种,目前只有黄头刻齿雀鲷(Chrysiptera chrysocephala)1种是只在南海发现之鱼种.由此可推测南海的鱼类相应与周边海域或珊瑚三角的鱼类相充分交流,并未有明显隔离或种化的现象.东沙岛及太平岛鱼类相之Sφrensen相似性系数值虽已达85.69%,但其中仍有240种是只分布在东沙岛及台湾(165种),或太平岛及台湾(75种),而未在另一岛屿发现之鱼种,且其中只在太平岛及东沙岛发现的21种及20种鱼中,大多为稀有种,非常不容易被调查到.故推测目前在此二岛所作的调查频度相当不足,如果调查能更密集更长期,则两岛的鱼相会更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