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21.
为了探索氧化应激活性中间产物丙二醛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经丙二醛处理后,在第4、7、14、21 d分别提取等份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第7 d时提取RNA通过实时定量RT-PCR测定ALP和Runx2/Cbfal mRNA表达,并在第21 d进行von Kossa染色,茜素红染色.研究发现:丙二醛通过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ALP和Runx2/Cbfal mRNA的表达,抑制矿化骨节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丙二醛可通过抑制ALP和Runx2/Cbfal通路,抑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22.
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antigen 2,BST-2,又称Tetherin、CD317、HM1.24)是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可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的释放,HIV-1的辅助蛋白Vpu可通过跨膜区与BST-2的跨膜区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将其降解,下调其在细胞表面的数量,拮抗BST-2的抗病毒功能。本研究将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与BST-2的N端连接,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EYFP)与Vpu的C端连接,分别构建质粒RB和VE,使两种融合蛋白在细胞内共表达,产生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n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信号,进而建立稳定双表达细胞系,以BST-2和Vpu的跨膜区相互作用为靶点,应用BRET技术,建立两种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筛选模型,以期通过BRET信号变化筛选出相互作用抑制剂,发展新型的艾滋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23.
濒危植物凹叶厚朴的花部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濒危的生殖生物学原因,通过野外观测,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观测、人工授粉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凹叶厚朴种群的开花生物学、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凹叶厚朴单花花期一般为4~5d,单花花期根据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4个时期:蕾期、初开期、盛开期和凋零期;种群于4—5月开花,一般开花历时30d左右,但不同地点、年份间有所差异;种群无开花高峰,单株平均开花数量为171.4~188.8朵,平均开花振幅为5~6朵·株-1·d-1;凹叶厚朴杂交指数为4,花粉胚珠比为5728.86,结合人工套袋和授粉实验结果可确定,繁育系统为异交,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花粉活力较高(94%),且花粉活力可维持至散粉后的第6天。散粉后,柱头可授性显著下降,花粉高活力期与柱头可授期有5~6h的重叠;自然状况下结果率和单果出种百分率低,异株异花授粉可明显提高结果率和单果出种百分率,二者相对自然状况分别提高14.25%和43.66%。表明自然状态下传粉效率低、柱头最佳可授期短、同株自花授粉败育严重是其濒危的主要生殖生物学原因。  相似文献   
224.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启动子区及第一外显子区的CpG甲基化通常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而去甲基化则促进基因表达。已有的研究发现荷斯坦牛的乳房炎指标SCC(Somatic cell count)与产奶量呈较强负相关。文章分析并比较了这两类性状的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第一外显子、下游2 000 bp序列中CpG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乳房炎相关基因的启动子、第一外显子中CpG含量显著低于产奶性状相关基因,而两类性状基因下游2 000 bp序列中CpG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另外,文中提出了两个量化基因序列中CpG特征的指标,一个是CpG平均距离,用来衡量序列中的CpG分布;另一个是条件概率p(G|C),用以量化序列中二核苷酸CpG随碱基C出现的可能性,并对两类基因的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区域的这两个指标做了统计检验。研究结果对产奶性状与乳房炎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碳氮营养及其消耗对产漆酶的影响,了解白腐菌模式种黄孢原毛平革菌解除营养阻遏产漆酶代谢的生理生态特性,揭示白腐菌合成漆酶的碳氮生理调控机理。【方法】分别利用限碳限氮(CL-NL)、限碳富氮(CL-NS)、富碳限氮(CS-NL)与富碳富氮(CS-NS)4种条件培养黄孢原毛平革菌野生型(WT)与突变株,比较两者产漆酶动力学、菌体生长、葡萄糖与氨氮消耗差异及其相关性来揭示解除营养阻遏产漆酶调控生理特性,明确C、N营养对产漆酶的生理调控途径。【结果】突变菌株除消耗速率比野生型略慢外,两者氨消耗趋势一致,但对葡萄糖的消耗比野生型快且氨氮浓度对葡萄糖的消耗影响不大。在CL-NL、CL-NS、CS-NL、CS-NS 4种培养条件下,野生型分别在培养后期的第11、14、19和19天的次生代谢时期产生0.107、0.029、12.84和18.05U/L漆酶,启动漆酶合成及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基质中葡萄糖耗尽或接近耗尽的时刻,或同氨氮消耗至最低值的时刻相对应;与WT产漆酶特性不同,突变株产漆酶伴随整个培养过程且均有两个产酶高峰,分别在培养的第8、7、12天和12天出现298.83、343.14、271.22、251.49U/L漆酶第一个产酶高峰,在培养的第12、13、19和19天产生257.69、298.78、213.81、216.93U/L漆酶的第二个产酶高峰。碳氮营养对产酶的影响显示:两菌株只要初始碳源浓度相同(限碳或富碳),各自产酶动力学趋势基本一致;相反,即使初始氮源浓度相同但其产酶动力学趋势却不同,说明碳源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影响比氮源更为重要。【结论】野生型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受碳或氮饥饿调控,碳、氮各自独立发挥作用且在不同的营养条件下由不同营养素所调控,如在限碳条件下产漆酶主要由葡萄糖饥饿启动,而在富碳条件下则由氨氮饥饿所激发,以碳或氮菌体负荷表示是否达到启动酶合成的调控阀值比单纯碳或氮浓度更为合理。突变菌株漆酶合成的启动不受碳、氮营养所阻遏,可能涉及一个全局调控的改变,解除了漆酶合成的营养阻碍。  相似文献   
226.
在农田尺度下,如何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自身的控害能力,探索有利于害虫生态调控的农田种植模式是时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而间作作为一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控害能力的种植模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对马铃薯-玉米2:2间作、马铃薯-玉米4:2间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2:2:2间作、马铃薯单作4种作物种植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第一代高龄幼虫为害高峰期(6月28日-7月19日)与第一代高龄幼虫为害末期(7月26日-8月16)时,单作田高龄幼虫数量均高于3种间作田,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12日-8月2日)与第一代成虫羽化末期(8月2日-8月23日)时,单作田成虫数量均高于3种间作田,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调查期间,就高龄幼虫与成虫而言,3种马铃薯间作田虫量均小于单作田.此外,对3种间作田的天敌昆虫种群调查表明,优势天敌多异瓢虫的平均虫量马铃薯-玉米-马铃薯2:2:2间作田比马铃薯-玉米4:2间作田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马铃薯-玉米间作后期,间作田的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低于单作田,通过间作会对迁移能力较强的高龄幼虫与成虫有一定阻隔与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27.
【背景】分蘖繁殖和根茎繁殖是互花米草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但目前对地下根茎生长动态及其与分蘖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方法】调查了宁德市飞鸾镇海滨滩涂互花米草移栽苗分蘖、根茎数量的月动态,比较了分蘖和根茎生物量的月间变化。【结果】该地互花米草存在2个分蘖盛期,分别为5~6月和9~10月,其中,5~6月,分蘖快速生长的同时,根茎生长缓慢,该时期互花米草主要生长地上分蘖;9~10月,小分蘖数增加量明显大于5~6月,而分蘖生物量绝对生长速率(AGR)却明显小于5~6月,该时期产生的小分蘖生长受到了限制。8月起,分蘖生物量AGR下降,而根茎生物量AGR则明显增加,8月后互花米草侧重地下根茎的积累和延伸;9~12月,分蘖和根茎生物量AGR都持续下降,此时期分蘖、根茎生长减弱。【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认为,互花米草在7月前主要生长分蘖,7月后开始快速生长根茎,这为优化互花米草的防治适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28.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指人和动物获得外界知识的神经过程;记忆指将获得的知识储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突触蛋白(synapsin)是一种与突触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膜蛋白,在突触的可塑性以及长时程增强(long-timepotentiation,LTP)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突触可塑性是突触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是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LTP一直被认为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之一,是突触可塑性的功能指标,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理想模型。该文介绍突触蛋白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突触蛋白在学习记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9.
不同来源的活性羰基化合物(主要是非酶糖基化和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能和多种蛋白发生交联反应,导致其结构的改变及功能的丧失.利用小牛血清白蛋白/丙二醛(BSA/MDA)这一蛋白羰基应激模式,检测不同浓度的MDA对BSA吸光和荧光的影响.同时,通过向BSA/MDA反应体系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VB1),检测VB1对蛋白羰基修饰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蛋白的羰基修饰生成了老年色素类荧光物质(APFs),同时使蛋白的羰基含量增加;VB1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蛋白羰基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