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曲酸产生菌激光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经紫外线(UV)、^60Co、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得到的黄曲霉曲酸产生菌(UCN7—12),进行激光诱变处理。研究证实在经过UV、^60Co、NTG诱变处理后,黄曲霉突变株用He—Ne激光与YAG激光进行诱变处理仍能提高产酸率,其中He—Ne激光辐照处理20min,正变率为12.1%,产量提高约13%。YAG激光辐照处理300sec,正变率16.7%,产量提高18.3%。说明上述两种激光对黄曲霉曲酸产生菌有一定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462.
本实验研究了在闪光条件下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实验发现,与普通的日光生长条件相比,绿豆幼苗在闪光条件下叶的伸长、叶片的扩张生长比较差,但茎的伸长无明显差别;叶重比正常日光下的低,叶绿素含量也比较少。这种差别随闪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此外,闪光也使UBE强度大大增强了。这些结果表明,闪光处理对绿豆幼苗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463.
红闪光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实验发现,与普通的日光生长条件相比,经红闪光(加普通绿光和蓝光)处理的绿豆幼苗的茎生长比较快,而叶片生长比较缓慢。同时,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少,叶重也较轻,示红闪光使绿豆幼苗的干物质积累受阻。这种差别随红闪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此外,红闪光还大大增强了 1叶的UBE强度。这些结果表明,红闪光处理不利于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64.
表面响应法优化黑曲霉过氧化氢酶的发酵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表面响应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研究了黑曲霉发酵过氧化氢酶过程的搅拌与通风条件的优化,获得了1个二次模型用于描述搅拌与通风对产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当搅拌与通风量分别为691r/min,1.3L.L^-1.min^-1时,黑曲霉产过氧化氢酶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465.
重金属对土壤中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51,自引:4,他引:47  
测定了4种土壤(红壤、草甸棕壤、暗棕壤和栗钙土)条件下,Cu,Zn,Pb和Cd单一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主及其复合污染效应(暗棕壤条件下)。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重金属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抑制率,植物根对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比种子发芽敏感,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含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显著负相关(R^2OR=0.91,R^2K-N=0.92),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2PH=0.62,R^2CEC=0.60),在单一污染对小麦根伸长为刺激作用浓度(较低浓度)或为抑制作用浓度下(较高浓度),复合污染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66.
广西北部湾红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红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建立北部湾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种质资源库,为利用内生真菌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湾地区采集红树植物组织样本,采用表面消毒法分离真菌,通过测定分离菌株对宿主植物是否具有致病性来筛选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类与鉴定。【结果】从60个红树植物样本中分离得到1 764个菌株,经过致病性测定筛选获得41株内生真菌,分离率为2.3%。其中从宿主植物红海榄分离得到15株内生真菌,占总菌株数的36.6%,比例最高。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内生真菌在ITS-NJ、NS-NJ两个系统发育树上各聚为7个大分支,分属8个科(目)。其中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德福里斯孢属Devriesia、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Pleosporales等属(科)真菌是广西红树林的优势菌。【结论】广西北部湾地区红树植物内生真菌菌种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467.
首次对贵州新发现的虫茶品种“米仓织蛾—豹皮樟虫茶”(简称“仓樟虫茶”)的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用豹皮樟嫩叶饲喂米仓织蛾幼虫,获得仓樟虫茶,分析介绍了其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矿质元素等,并以三叶虫茶、紫白虫茶和米白虫茶等作为参照,对仓樟虫茶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仓樟虫茶蛋白质总量为23.8%,脂肪含量为2.8%,其必需氨基酸含量约为氨基酸总量的31.87%,4种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81%。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赖氨酸和蛋氨酸,此外,包含10种脂肪酸和多种矿物元素,Mg、Ca、Fe、K含量较高,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均在安全范围以内。由此可见,仓樟虫茶营养丰富适宜作为一种新的食品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和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468.
为探究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资源并发掘其生态功能,采用白菜为诱饵植物对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原始森林土样中的DSE菌株进行诱捕分离,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1-5.8S-ITS4-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从中选择4株DSE菌株接种当地先锋植物,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实验,并测定植株萎蔫指数、恢复浇水后的萎蔫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共从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22个DSE菌株,分属Exophiala、Chaetothyriales、Aspergillus、Oidiodendron、Tetracladium、Schizothecium、Camarops、Chaetomium等13个属,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干旱胁迫下,菌株TK566和TK73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任豆(Zenia insignis)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这两种当地石漠化修复先锋树种幼苗的抗旱和生长能力。由于内生真菌-植物互作方式非常复杂,DSE是否从酶系统调控层面来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则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DSE资源丰富,且部分菌株对提高植物抗旱性和生长具有正向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469.
利用稀释平板法从中华真地鳖体内分离得到52株共附生放线菌,活性筛选表明菌株BD2C2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超过23mm,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抑菌圈直径约17.5mm,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中等极性部位。在供试浓度为每张滤纸片30μg时,菌株BD2C2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约27.5、22.4和10.7mm,其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硫酸庆大霉素相当。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鉴定该菌为Streptomyces sp.,为一个潜在新种。作为微生物源杀菌剂,DB2C2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0.
采集了浙江、福建、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河南9个省的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P.Beauv.)及其变种的33份种子,分别播种在相同的环境下,获得33个种群,测定了种群的16个形态性状,筛选出重复性好的9条ISSR引物,从33个种群中扩增出了109个位点。基于这些形态性状和ISSR位点信息,对33个种群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模糊均值聚类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形态和遗传变化特点,及其与形态-遗传-地理背景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33个种群可以鉴别出形态性状相对一致的4组,能够识别出西来稗(E.crus-galli var.zelayensis(Kunth)Farw.)、无芒稗(E.crus-galli var.mitis(Pursh)Peterm.)、细叶旱稗(E.crus-galli var.praticola Ohwi);(2)基于109个位点信息对33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6组,部分组与形态聚类分组有一定的对应性;(3)33个稗草种群的遗传分化受地理背景因素的影响(r=0.684,n=33,P<0.001);形态变异也有较明显的遗传背景因素(r=0.425,n=33,P<0.02)。在相对一致的稻田生境中,可能存在着形态上的趋同适应,使遗传上分化的组间在形态上又往往有交叉过渡,致使稗原变种(E.crus-galli var.crus-galli)、西来稗、无芒稗、短芒稗(E.crus-galli var.breviseta(Döll)Podp.)在形态上难以区别;(4)基于遗传和形态数据分析,发现细叶旱稗无论在形态上,还是遗传上,均形成了明显的一组,推测与该种长期适应于干旱生境有关,建议将细叶旱稗提升为种的水平,并将其命名为Echinochloa praticola(Ohwi)Guo S L,Lu Y L,Yin L P&Zou M 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