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树林作为海岸带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防风固岸、促淤造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认识红树林受保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遥感解译的红树林分类数据为基础,通过空缺分析,分析了我国红树林的就地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分布的红树林总面积为264 km~2(尚不含我国港、澳、台的统计数据),其中61.4%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从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来看,在海南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较少但保护比例高,广西和广东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大但受保护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在3种红树林类型中,红树-木果楝林和红海榄-木榄林分布面积较小,但受保护的面积都在90%以上,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分布的面积最大,但受保护的面积为52.6%。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区外红树林分布的关键区域,并建议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542.
朱杰  卢春天  石金莲  张丽荣  潘哲 《生态学报》2019,39(22):8299-8309
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在区域尺度上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并提高当地居民福祉。选择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福祉进行历时性研究。构建了不同于较大范围和行政区域尺度的福祉指标测量体系,包括了主、客观福祉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下的人类福祉,然后对保护区居民从1995经2005至2015年的主、客观福祉和人类福祉指标进行了定量评估和特征刻画。历时数据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保护区居民福祉有明显提升,2005—2015年阶段比1995—2005年阶段的增幅更多;居民主、客观福祉在各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人类福祉在基本生活与服务、安全、选择和行动的自由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健康方面有显著下滑。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受访者居住地与保护区的距离等部分人口特征对提升居民主、客观福祉和人类福祉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结合陕西省佛坪县实际情况,针对如何提升保护区居民福祉,提出了巩固生态系统服务成果、经济发展共建共享、社区共管助力旅游开发、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旅游就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543.
分枝杆菌灭活疫苗(inactivated mycobacterium vaccines)是一种最原始、简单制备方法的产物,但在结核疫苗史上始终拥有一席之地。从早期的旧结核菌素和死卡介苗以及中期唯一的分枝杆菌疫苗,到如今逐个出现的新疫苗,分枝杆菌灭活疫苗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用途也从结核病患者的免疫治疗,扩大到潜伏感染人群的预防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初免后的加强免疫。现就分枝杆菌灭活疫苗的临床研究历史和现状作一综述,为新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4.
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具有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分型更好地阐述了独立个体疾病的易患因素和疾病演变的倾向性,从而更好地诠释中医体系的个体化医疗。人体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精准遗传学信息来防病治病、促进健康,从而更好地诠释西医体系的个体化医疗。基于中医体质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学相结合的个体化医疗兼顾中西医学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案,其关联性的研究使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有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545.
目的:构建含有TF的胞外区和跨膜区基因的phoA-TF243分泌型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重组人组织因子(rhTF243)。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以RT-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并克隆到phoA载体中,在大肠杆菌MM294中表达rhTF243,产物采用免疫亲合层析进行纯化。结果:通过低磷酸盐诱导工程菌,获得重组人组织因子(rhTF243) ,表达水平占菌体总蛋白量的16 .3 %,经免疫亲合层析纯化,产物纯度达到95 %以上,分子量为27 .4kD。结论:获得了rhTF243,具有与完整分子完全相同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46.
急性酒精处理对大鼠脑内AQP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处理对大鼠脑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低剂量酒精组(LA)、中剂量酒精组(MA)、高剂量酒精组(HA)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其中前三组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酒精制作大鼠急性酒精中毒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脑内前额皮质、胼胝体和室管膜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AQP4表达于各组大鼠的前额皮质、胼胝体和室管膜,LA组平均相对灰度值(ARG)分别为1.455±0.142,1.583±0.114,1.422±0.111,HA组ARG值分别为1.432±0.131,1.567±0.143,1.412±0.119,均高于NS组ARG值1.414±0.119,1.523±0.123,1.402±0.128(P<0.05),MA组AQP4阳性表达显著增强,ARG值1.602±0.124,1.595±0.149,1.433±0.008,明显高于NS组ARG值1.414±0.119,1.523±0.123,1.402±0.128(p<0.01)。结论:急性酒精中毒能使大鼠脑内AQP4表达显著增加,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急性酒精中毒时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547.
摘要 目的:通过运用Alberta婴幼儿运动量表评估并且治疗脑瘫高危儿,探讨婴幼儿早期运动发育的评价方法。方法:从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保康复科普通门诊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脑瘫高危儿中选取24例脑瘫高危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通过量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对照组仅进行康复随访,评估三个月后患儿运动发育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Alberta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Alberta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指导评估、治疗脑瘫高危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48.
中国的狂犬病主要由农村家犬通过咬伤传染所致,为了研制高效实用的家犬用狂犬病口服基因工程疫苗,本研究把狂犬病病毒G蛋白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IRESneo,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IRESneo-G,转化入鼠伤寒减毒沙门氏菌SL3261,构建重组口服疫苗SL3261-pIRESneo-G。通过口服免疫小鼠,检测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及其病毒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经小鼠口服免疫接种一次后第三周能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水平,达到WHO要求的0.5 IU/mL;免疫小鼠经肌肉注射100 LD50/0.03 m L的野毒株GX074后获56%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49.
为探究榆树虫瘿叶片形成的分子机制,以不同时期榆瘿蚜取食诱导的榆树叶片为试材,利用iTRAQ技术分析榆树虫瘿叶片形成过程中蛋白表达丰度的差异。通过质谱鉴定,共得到2 689个蛋白,与KEEG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2 145个蛋白被注释到126个不同的代谢通路中,和本研究相关的蛋白有12条,涉及代谢途径的蛋白数量最多,为813(37.9%)个。未被榆瘿蚜取食的叶片与榆瘿蚜取食诱导叶片形成虫瘿的前期、中期、后期相比,差异蛋白分别有418个、390个、244个,筛选出虫瘿发育的共有差异蛋白29个,这些蛋白在榆瘿蚜取食形成虫瘿的初始形成期和成长分化期持续发挥作用的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还原酶类;在前期持续发挥作用的有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和肌动蛋白;在榆瘿蚜取食形成虫瘿的开裂期起到重要抗性作用的有溶质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70 kD热激蛋白等。在榆树虫瘿叶片发展过程中,数个蛋白基因涉及了应激防御反应、氧化还原、免疫系统过程和光合作用等生理反应过程,建议进一步进行榆树虫瘿叶片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50.
我国刺吸电位技术三十年应用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penetrationgraph,EPG)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的电生理仪器及其配套技术体系。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刺吸电位技术引入生物学和农业科学领域,主要应用于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抗性机理、昆虫传毒机理、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研究所涉及的昆虫种类包括半翅目的蚜虫、粉虱、叶蝉、飞虱、介虫、木虱和缨翅目的蓟马等。自2007年以来举办了5次全国性的EPG技术培训和研讨会,并对EPG仪器进行了创新设计,实现了EPG仪器的国产化,大部分消耗品(如金丝、银胶等)可以实现国内供应。人工饲料上的EPG记录、指标体系的优化等与EPG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主要是应用EPG技术进行各类农林相关刺吸式昆虫的研究,而在欧洲和美国,除农林害虫外,EPG近年来也开始应用于医学昆虫和畜牧昆虫方面的研究。欧美在波形库构建、仪器原理等方面比我们具有优势,我国今后应该加强在EPG仪器自动化和可视化、波形自动识别、指标体系完善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培养能够应用EPG的年轻一代,尝试将EPG应用到医学昆虫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