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62篇
  5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来源, 叶片脱落时间是影响其分解的关键因素。东北温带森林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落叶时间较其他树种晚, 在山脊等贫瘠立地叶片甚至第二年春天才脱落。我们假设: 相对于其他树种, 蒙古栎叶片养分元素含量过高、再吸收时间长, 导致叶片延迟脱落。为验证假设, 除蒙古栎外, 选择了落叶时间居中的色木槭(Acer mono)和落叶较早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对象, 持续监测叶片从成熟至凋落过程中叶片养分元素含量, 包括大量元素: 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 微量元素: 铁(Fe)、铜(Cu)、锰(Mn)和锌(Zn); 并分析养分再吸收率。结果表明: 蒙古栎成熟叶养分元素含量介于对照树种之间; 凋落叶N、P和K含量低于对照树种, Fe和Mn含量高于对照树种, 其余元素含量介于对照树种之间。该结果不支持“蒙古栎叶片养分含量过高”假设。蒙古栎叶片N、P和K再吸收率高于对照树种, 再吸收率高低与其落叶时间完全一致; 叶片Cu和Zn再吸收率与对照树种无显著差异; 叶片其余元素未发生再吸收, 其累积率与对照树种无显著差异; 说明养分再吸收与养分含量无关, 可能与树种的种专一性相关, 可能会影响叶片脱落时间。由于蒙古栎多生长在贫瘠土壤, 其成熟叶无法积累更多养分; 为避免叶片脱落后养分进入土壤被其他物种利用, 将养分尽量回收储存于自身, 即蒙古栎叶片养分再吸收过程较长, 叶片脱落较晚。生长在极端贫瘠立地的蒙古栎叶片次年春天才落叶, 可能是由于再吸收一直在进行, 来不及脱落而保留至新生长季开始。落叶晚的树种养分再吸收率高、有利于自身养分保存, 更能适应贫瘠土壤,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2.
牛晓莹  程凯  荣茜茜  许敏  赵以军  赵进 《生态学报》2012,32(22):6917-6924
在4个条件下培养了鲍氏织线藻:(1)25℃+400μmol/mol(CK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测定了藻的生物量及细胞大小,同时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相应条件下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藻细胞的大小均没有影响;CO2升高提高了宿主藻的生物量;温度和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使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提前,而且对吸附率和释放量存在交互作用,使其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影响属于协同作用,而对其释放量的影响则能够互相抵消。上述结果说明温室效应将能够导致噬藻体PP增殖能力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3.
吴旺宝  荚荣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8):1817-1823
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开展微生物学方面的素质教育非常必要。因此,我们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走进微生物世界"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本课程重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基础理论、生产应用和实践教学等教学内容依次展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差别化的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基于云课堂的即时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回馈及时,方便师生交流。经过3年的建设,本课程已形成教学方法有特色、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学科发展潮流的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4.
辽宁淡水鱼类寄生艾美虫属二新种(真球虫目:艾美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艾美虫属Eimeria Schneider,1875二新种:寄生于鲢、鳙肾脏的柳壕艾美虫,新种Eimeria liuhaoensis sp.nov.。寄生于草鱼肾脏的草鱼艾美虫,新种Eimeria ctenopharyngodoni sp.nov.。  相似文献   
155.
宗占江  何锡荣 《植物研究》1993,13(3):224-224
本文发表了棘豆属一新变种,即白花长白棘豆Oxytropis ane-rtii Nakai var.albiflora Zh.J.Zong et X.R.He var.nov.  相似文献   
156.
荚荣  尹若春 《生物学杂志》2013,30(1):103-105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已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了培养符合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我院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践体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7.
水稻细胞质型雄性不育系IR69700A的幼穗经离体培养,获得一个体细胞克隆突变体0A15-1。经短日照和低温处理表明,0A15-1具有在高温下不育和低温下转为可育的特性,是一例温敏不育突变体。花粉染色显示0A15-l属于典败型不育。通过与明恢63、优B和广陆矮等多个父本的杂交,其F2和BC1群体的育性分离比都揭示0A15-1的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并且为孢子体型雄性不育。该新种质可以用于对相关温敏核不育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及用于两系法生产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复方氨基酸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 antigen,CEA)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及2周后的肝功能以及AFP、CA199及CE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临床疗效较高(87.04%Vs 72.2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一周后实验组ALT水平较低(195.37±13.42 U/L Vs 154.72±13.44 U/L)、AST水平较低(323.41±21.33 U/L Vs 233.55±21.63 U/L),TB水平较低(125.36±4.26 U/L Vs 108.16±6.45 U/L)(P0.05),治疗两周后,实验组ALT水平较低(124.28±15.84 U/L Vs 78.53±12.55U/L)、AST水平较低(147.15±13.56 U/L Vs 83.42±20.88 U/L),TB水平较低(92.82±9.64 U/L Vs 56.32±7.43)(P0.05)。结论:复方氨基酸能够影响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9.
本研究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小麦条锈菌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引起病菌和寄主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菌丝和吸器内脂肪粒和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呈不规则加厚;菌丝分枝处无隔膜产生或隔膜畸形;有的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大都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初生吸器外间质内沉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次生吸器可产生多个不规则分枝,但不能扩张膨大;菌丝外渗的物质可能引起寄主细胞的坏死;大多数受侵寄主细胞可分泌形成较大的胼胝质,有时寄主细胞分泌的物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起来。上述结果表明,种衣剂17号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条锈菌,而且也可通过影响寄主而间接地影响病菌。  相似文献   
160.
湖北罗田县板栗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罗田县某些板栗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物候期(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Q型聚类分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品种的总苞、坚果形态特征和果实成熟期等性状稳定而且相互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作为板栗品种分类的依据;②品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表现在酶带数目和酶带活性强弱上;③聚类分析所揭示的品种间的相互关系,与品种间植物形态特征比较、同工酶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