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人胎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含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的发育。胎龄分别为16,21,23,28,31,38周。NOS阳性神经元在基底外侧核群存在有两种不同的发育模式。1.在外侧核和基底核,单位面积内的阳性细胞数分别在21周,23周时较多,随后渐减,从31~38周又开始增多。2.在付基底核,21周时阳性细胞数较多,23周时减少,随后渐增多。从31~38周又渐减少。NOS阳性神经元在整个基底外侧核群内的均面积的变化,从16~28周NOS阳性神经元的均面积是渐增大的,从28~31周有所减少。从31~38周又渐增大。结果提示,NOS阳性神经元出现于人胎基底外侧核群的发育早期,在此核的发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以自然语言处理和视频图像分析为主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聚焦相关应用领域的共性需求,通过大数据、强算力和复杂算法的高效协同与深度融合,构建通用预训练模型,广泛适配下游任务,有力提高模型的处理性能与研发效率.因此,大模型技术为医学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大模型的研究进展、关键技术与核心算法,分析总结生物医学领域一系列标准数据集和预训练模型的发展特点,结合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实践,深入剖析医学领域大模型构建的应用需求、解决思路与研发经验,助力推动医学大模型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3.
血小板生成素 (TPO)有望成为特异性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理想药物 .对TPOcDNA离体细胞表达和基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了初步尝试 :构建了pcDNA3 TPO高表达质粒 ,基因转移离体细胞 ,检测表达产物rhTPO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 ;pcDNA3 TPO分别注射正常小鼠和血小板减少症小鼠 ,小鼠血浆中检测到rhTPO的表达 ,并且正常小鼠血小板水平上升至 1 .9倍 ,血小板减少症小鼠血小板降低的幅度减小、恢复的速度加快并达到原来值的 1 .8~ 2 .0倍 .该结果为TPO基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  相似文献   
54.
织锦芋螺ο家族芋螺毒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从织锦芋螺(Conustextile)中尽可能多地分离出ο家族的毒素序列和研究其应用价值,在克隆了织锦芋螺α芋螺毒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织锦芋螺ο家族芋螺毒素基因的分离工作.从织锦芋螺毒管中提取m RNA,通过RACE(rapid am plification ofcDNA ends,cDNA 末端的快速扩增)-PCR方法扩增获得ο家族芋螺毒素cDNA 片段,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从织锦芋螺毒液中获得了6种新的芋螺毒素序列,且毒素序列的成熟肽部分均符合C- C- CC- C- C的保守半胱氨酸框架.这些是新的ο家族芋螺毒素序列,新序列的阐明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基于PEST模型对宁波市网络餐饮行业进行宏观环境分析,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餐饮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调查,探讨宁波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水平,并结合监管部门的实际工作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较高,监管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消费者对媒体报道、政府信任度高,社会公众参与度高,食品安全市创建氛围良好,但餐饮企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强化落实第三方平台和餐饮企业的主体责任,开辟多渠道调动社会监管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56.
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细菌,因其安全性和高分泌特性,已被广泛用作异源蛋白的表达宿主。然而,相比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转化效率低,限制了其作为宿主的异源蛋白的定向进化。本文通过改变培养基、诱导剂浓度、质粒类型等参数优化感受态制备的条件,利用常规质粒进行转化,结果表明,用营养丰富的YN培养基替代常规LB培养基制备感受态,可以使转化效率提高4倍左右;加入1.5%的木糖诱导2 h,感受态的转化效率又提高2倍左右;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GM272来源的质粒又可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3倍左右。综合最优条件制备SCK6的感受态,转化整合型质粒pDG1730,效率可以达到10~6 CFU/μg,相对未优化的条件提高了2个数量级,为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酶的定向进化和代谢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为材料,从种子的吸水率和发芽率两个方面分析休眠原因与打破休眠促进萌发的方法,为中国鸢尾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的吸水率比较显示,玉蝉花和山鸢尾的种皮透水性最好,其次是燕子花的种皮透水性,溪荪的种皮透水性最差;种皮的透水、透气性差及致密的胚乳是抑制马蔺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另外,变温可增加野生无髯鸢尾种子种皮和胚乳的透水性。(2)马蔺和溪荪种子的种皮对萌发存在强烈的抑制作用,而燕子花、山鸢尾和玉蝉花种子的种皮抑制作用不显著;珠孔端胚乳是5种野生鸢尾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3)温度对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萌发影响很大,变温处理显著提高了马蔺、溪荪、玉蝉花种子的萌发率,且最适条件为:变温30℃/20℃、8h光照/16h黑暗,但该条件对山鸢尾和燕子花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即单一因子不能打破燕子花和山鸢尾种子的休眠。研究发现,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和萌发特征各异,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但珠孔端胚乳是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低温层积处理与变温30℃/20℃相结合能明显提高野生无髯鸢尾属种子的发芽率,是其种子打破休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8.
在核酸检测领域急需一种能够经济、快速、操作简便且同时检测多个靶标的新技术。常规多重PCR能够同时扩增多个靶标,但由于在一个试管中引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重数往往受到限制。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操作简单的多重PCR芯片,可以同时进行54个靶标的扩增。芯片结构简单,一条微通道将正下方平行排列的多个微孔连接在一起,微通道只留加样口和出样口。同时整个微通道呈疏水状态,微孔呈亲水状态。将不同的引物对和低溶点琼脂糖提前固定于不同的微孔中,通过一次加入PCR mix,并加入矿物油推动PCR mix进入到每个微腔室中,同时微孔也被矿物油相互隔离避免交叉反应。加样后将芯片放置于平板PCR仪上进行扩增,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低溶点琼脂糖呈液态,反应结束后凝固成固体,便可引入核酸染料进行染色,最后利用自制小型的紫外照射仪上进行可视化检测和拍照记录。利用此平台成功实现了对7种非常重要和常用的转基因作物靶标的并行检测,结果显示此平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特异性。此技术经过进一步优化可应用于包括转基因检测在内的多重核酸检测领域。  相似文献   
59.
热疗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肿瘤治疗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磁流体热疗技术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热疗手段,克服了常规热疗的缺陷,可以辅助治疗,甚至发展成独立治疗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磁流体热疗基础研究及试验领域的最近进展,首先对磁流体特性、常见磁流体材料和交变磁场装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磁流体肿瘤热疗技术在体外试验、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状况。虽然磁流体热疗逐步进入临床阶段,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0.
从2012 年11 月至2015 年1 月, 利用红外相机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连续监测。经鉴定, 红外相机拍摄的哺乳动物有23 种, 隶属4 目 13 科20 属。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准确反映了南岭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和区系的基本特征, 并能记录到珍稀哺乳动物的代表种类。这表明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哺乳动物多样性监测的主要方法。建议建立红外相机监测标准或规范, 开展哺乳动物多样性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