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88篇
  9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的用自制解脲与人型支原体培养基对泌尿生殖道标本支原体进行检测,并与传统的培养基比较.方法培养基以布氏肉汤为基础,并增加小牛血清含量;将传统培养基中的抑菌剂青霉素改为万古霉素、氟康唑与多粘菌素B;将解脲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改为氯酚红.结果用自制培养基对1 071例泌尿生殖道标本支原体检测,阳性346例,阳性率为32.3%,解脲、人型支原体与其混和感染,分别占阳性总数的63.3%、7.2%和29.5%.221例标本用传统与自制解脲培养基同时检测,传统培养基有尿素分解69例,其中32例有细菌生长,阳性检出率为16.7%.自制培养基有尿素分解82例,仅5例有细菌生长,阳性检出率为37.1%.结论自制培养基营养丰富、配制简单、选择性强和变色灵敏,与传统培养基比较,检出率高,污染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2.
织锦芋螺ο家族芋螺毒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从织锦芋螺(Conustextile)中尽可能多地分离出ο家族的毒素序列和研究其应用价值,在克隆了织锦芋螺α芋螺毒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织锦芋螺ο家族芋螺毒素基因的分离工作.从织锦芋螺毒管中提取m RNA,通过RACE(rapid am plification ofcDNA ends,cDNA 末端的快速扩增)-PCR方法扩增获得ο家族芋螺毒素cDNA 片段,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从织锦芋螺毒液中获得了6种新的芋螺毒素序列,且毒素序列的成熟肽部分均符合C- C- CC- C- C的保守半胱氨酸框架.这些是新的ο家族芋螺毒素序列,新序列的阐明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3.
梁国付  卢训令  贾振宇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6,36(10):2896-2904
以黄河中下游郑州地区为研究区域,根据林地面积比例高低,把确定的260块景观区域划分为林地面积比例高(50%)、中等(50%—30%)、低(30%—10%)和非常低(10%)共4个不同类型;采用概率连接度指数(PC)表征林地栖息地可用性程度。利用R软件里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了10、50、100、250、500、1000、2000 m和3000 m物种不同扩散能力下,反映林地景观组成和构型特征的林地面积比例(PA),以及林地面积比例(PA)与林地斑块数量(NP)、林地平均斑块大小(PS)、林地斑块隔离度(PI)组合作用对栖息地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林地面积比例高的区域,林地面积比例是决定栖息地可用性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林地面积比例中等的区域,除林地面积比例外,林地斑块隔离度和平均斑块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林地面积比例低和较低时,依据物种扩散能力的不同,需要考虑平均斑块大小和林地斑块数量的影响。景观中不同林地面积比例情况下,生物保护措施和管理要依据林地面积比例、林地斑块数量、林地平均斑块大小、以及林地斑块隔离度。  相似文献   
164.
系统地研究了可溶性BVP树脂对Escherichiacoli的抗菌作用,探讨了树脂的吡啶盐含量、平衡离子类型、第二单体及R1基团结构、分子量及聚合方法等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华东地区黑果蝇自然群体同工酶遗传多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顾少华  孔原 《遗传学报》1992,19(3):228-235
我们用标准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水平板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黑果蝇(D.virilis)在合肥、芜湖、九江、南昌、福州、泉州和常州7个自然群体中Est-α、Est-β、Amy、Acph和α-Gpdh 5个座位的遗传变异,发现Est-α、Est-β和Amy 3个座位是高度多态的,Acph、α-Gpdh两个座位则是单态的。根据这5个座位等位基因的频率,我们计算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综合何朝珍报道的宁波、杭州、南京和洪泽4个群体的结果和我们的结果,我们作出系统树并发现泉州、福州两群体和其他群体在基因频率的分布和遗传距离方面有显著差异;分析显示这种差异与群体间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166.
拟除虫菊酯农药降解菌HP-S-01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查彼氏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燕麦片培养基和理查德培养基等5种培养基对拟除虫菊酯农药降解菌Streptomyces sp.HP-S-01生长的影响,确定了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为菌株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以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中心组分旋转设计法(RRCD)和响应曲面法(RSM),优化了培养基关键组分中可溶性淀粉、硝酸钾和磷酸氢二钾的组成,以降解率为主要衡量指标,最佳配方包括可溶性淀粉25.9549 g/L、硝酸钾1.9975 g/L和磷酸氢二钾0.9505 g/L,最终优化出的培养基处理1 d后对50 mg/L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率达到99.61%,与期望降解率99.92%相一致,比优化前84.10%提高了15.51%.  相似文献   
167.
ApxI外毒素是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为了研究其N端多肽的免疫原性,分别将apxIA基因的全长编码区(apxIA,3146bp)及其5′端1140bp的片段(apxIA5)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表达产物ApxIA和ApxIAN均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blot检测证实两种表达产物均具有免疫反应性。将纯化的重组蛋白(rApxIA和rApxIAN)和提取的天然毒素ApxI(nApxI)分别经腹腔免疫BALBc小鼠,于免疫前、免疫2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了ELISA抗体和毒素中和抗体水平,结果表明,rApxIAN免疫组的ELISA抗体显著低于rApxIA免疫组和nApxI免疫组,但rApxIAN免疫组血清中和试验中测定的溶血素单位与rApxIA及天然nApxI免疫组没有显著差异。第二次免疫2周后,用1个LD50的APP血清1型J101株和2型标准菌株攻击试验动物,rApxIAN免疫组对血清1型和2型菌株的保护率分别为80%和100%。  相似文献   
168.
从元江仙人掌的茎中分离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抑菌物质的内生真菌,经测定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共21种病原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形态特征表明,该菌株与曲霉属(Aspergillus)中的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的特征基本一致,18S rDNA序列分析显示本菌株与土生曲霉的同源性高于99%,但该菌株的分生孢子梗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不同于模式菌株。因此认为该菌株为土生曲霉的一个变种,命名为土生曲霉云南变种(Aspergillus ter  相似文献   
169.
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细菌,因其安全性和高分泌特性,已被广泛用作异源蛋白的表达宿主。然而,相比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转化效率低,限制了其作为宿主的异源蛋白的定向进化。本文通过改变培养基、诱导剂浓度、质粒类型等参数优化感受态制备的条件,利用常规质粒进行转化,结果表明,用营养丰富的YN培养基替代常规LB培养基制备感受态,可以使转化效率提高4倍左右;加入1.5%的木糖诱导2 h,感受态的转化效率又提高2倍左右;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GM272来源的质粒又可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3倍左右。综合最优条件制备SCK6的感受态,转化整合型质粒pDG1730,效率可以达到10~6 CFU/μg,相对未优化的条件提高了2个数量级,为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酶的定向进化和代谢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是植物中一种主要的抗氧化酶,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及抗衰老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基因芯片数据中筛选获得小麦Cu/Zn-SOD基因的EST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后拼接得到小麦Cu/Zn-SOD的候选基因,利用PCR技术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BS366中克隆并获得该基因。通过对Cu/Zn-SOD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拥有连续且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495bp,编码16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蛋白具有保守的Cu/Zn-SOD功能结构域与典型的Cu/Zn-SOD三维结构,且定位于细胞质中。通过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L.)Beauv.)和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Cu/Zn-SOD蛋白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分别为89%和9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小麦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异性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叶、雌蕊、雄蕊、颖壳中均有表达,属于组成型表达,且在小麦的地上部含叶绿体的组织中含量较高;同时受多种胁迫诱导,可能参与了多种胁迫诱导调控途径。通过对该基因在不同育性环境中BS366育性转换期花药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可育环境下,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和减数分裂期的表达量分别约为对照的8倍与16倍;而不育环境下,该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而推测,小麦Cu/Zn-SOD基因可能参与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育性调控。本研究为深入研究Cu/Zn-SOD基因在小麦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