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8例小儿亚急性重症肝炎合并胆道周围感染进行了临床分析。其结果,8例胆道周围感染的B型超声图像均有特征性显示,其中以壁厚、呈双边征,胆囊水肿显示率最高;8例胆道周围感染中,血象仅有1例在正常范围内,余均超过正常范围,白细胞升高者占87.5%,8例血象75%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认为,(1)胆道周围感染与肝脏病变互为因果。感染是小儿重型病毒性肝炎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2)继发感染在重症肝炎时易被忽视,感染灶不易被发现,临床表现多不典型。B超图像特征性显示,对胆道周围感染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研究了新疆棉区棉花长期连作与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土壤生物活性受到作物连作障碍的负面效应和秸秆长期还田培肥地力的正面效应的双重影响.在短期内(5~10年),连作障碍明显,连作与秸秆还田5和10年的土壤微生物总量比种植1年降低36.54%和25.66%,细菌、放线菌数量下降较快,分别为种植1年的61.12%、70.16%和67.91%、145.79%,而真菌所占比例提高;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比种植1年降低0.76%、2.52%和28.12%、11.44%,连作与秸秆还田5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种植1年降低9.21%.长期连作与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生物性状趋于好转,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与短期(5年)相比,连作与秸秆还田15和20年的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71.52%、61.03%和141.74%、240.83%,而真菌所占比例下降,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加.淀粉酶活性在短期内上升,连作与秸秆还田5和10年分别比种植1年增加11.38%和10.41%,连作与秸秆还田20年则降低31.34%.  相似文献   
83.
镇江北固山湿地芦苇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用便携式L I-6400光合测定仪,在晴朗的天气,对芦苇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 s)、细胞间CO2浓度(C i)、叶温(T l)、叶周围气温(T a)和蒸腾速率(T r)等影响因子进行田间测定,研究芦苇的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芦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主峰出现在10:00,次峰出现在15:00,光合“午休”现象明显,且气孔限制是产生“午休”的主要原因。净光合速率日均为20.01μm o l.m-2.s-1,蒸腾速率日均为6.15 mm o l.m-2.-s 1,光补偿点为98μm o l.m-2.-s 1,光饱和点为2 125μm o l.m-2.-s 1(自然状态下达不到),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060 4 m o l.m o-l 1,暗呼吸速率为2.91μm o l.m-2.-s 1,CO2补偿点为53μm o l.m o-l 1,饱和点为1 368μm o l.m o-l 1,羧化效率为0.064 7。数据显示,芦苇是一种高光效阳性植物,对于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4.
气温上升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张卫建  许泉  王绪奎  卞新民 《生态学报》2004,24(8):1742-1747
在 2 0世纪内 ,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 0 .6℃ ,并预计到本世纪末仍将上升 1.4~ 5 .8℃。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生态系统对气温上升的反馈已成为国际生态学界的研究热点 ,而且所研究的系统也已经从过去简化的模拟系统到复杂的真实生态系统。但是 ,现有对真实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上植物群落和土壤气体交换等领域 ,对在土壤有机碳分解和保护中起决定作用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较少。为此 ,在美国大平原地区进行人工提高气温 (上升 1.8℃ ) ,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气温上升的反应。结果表明 :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效应 ,但可以提高微生物的 C∶ N比。另外 ,磷脂肪酸分析发现 ,气温上升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中的细菌比重 ,提高真菌的份额 ,从而显著提高了群落中真菌与细菌的比值。而且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底物利用方式和磷脂肪酸特征的主成份分析 ,发现增温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转变。可见 ,气温上升可能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优势 ,而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该变化将可以提高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利用效率 ,并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护  相似文献   
85.
在秦岭链霉菌(Streptomyces qinlingensis sp. nov.)的菌种改良中, 应用原生质体再生并结合物理化学诱变能够得到产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的菌株。筛选实验表明: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菌株R-72、诱变菌株NTG-1和H30-7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均提高了20%以上, 并且连续培养10代, 其遗传性状均比较稳定。进一步的生测实验表明菌株R-72、NTG-1和H30-7对5种病原细菌和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相比原始菌株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6.
外源α-萘乙酸对花期干旱大豆碳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旱性大豆品种晋豆21和干旱敏感性大豆品种徐豆22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α-萘乙酸(NAA)对花期干旱大豆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徐豆22相比,晋豆21净光合速率(P_n)下降幅度较小,光呼吸速率(Pr)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较小,而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活性、根系蔗糖含量增加幅度较大.NAA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Pn,并降低了Pr,进而明显缓解了干旱胁迫对大豆植株的生长抑制;降低了叶片淀粉分解酶、酸性转化酶(AI)和SS(分解方向)活性,从而抑制了干旱胁迫诱导的可溶性糖积累;NAA处理也能增加干旱胁迫下叶片SPS、SS(合成方向)活性、根系蔗糖含量、根冠比,表明NAA处理促进了叶片中蔗糖向根系的转运.总之,在干旱胁迫下,外源NAA能够通过调控碳代谢增强大豆植株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7.
对1978年4~5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和1984年4~7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期间采集到的底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了七星底灯鱼、耀眼底灯鱼、带底灯鱼、冰底灯鱼和巴拿马底灯鱼5种仔稚鱼,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构建了种类的分类检索表.首次记录了巴拿马底灯鱼在我国东海外海的分布,以及冰底灯鱼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1°10′N,171°30′W;水深5 465 m)的分布,填补了这两个种类在我国及其邻近海域分布记录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88.
本文报道了heng形目14种鸟的核型,并发现该目种类间染色体数目变异很大,由石heng的2n=40至沙锥的2n=98不等。这种变异是由原始的2n=80核型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在heng小目中,小染色体相互融合而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减少;在鹬小目中,大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而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增加。  相似文献   
89.
细胞培养生产抗体的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许多方面。但这些抗体大多来自动物细胞而缺乏临床治疗价值。近年开始出现了一些细胞培养产生特异性人抗体的报道。本文简介这方面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所用的两个克隆的盐田蚕豆虫(Fabrea sarlina)Z_3、Z_4分别从青岛南万盐场及新疆艾比湖分离出来。Z_3虫体的平均大小为200×118μ,Z_4为228×150μ;孢囊大小Z_3为134×108μ,Z_4为135×108μ。Z_3、Z_4对盐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9—150‰,9—180‰。Z_3、Z_4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均为-5℃-40℃。Z_3、Z_4对pH的耐受范围分别为4.01-12.27、3.36-11.70。Z_3在盐度60—100‰及40℃时生长得最好,而Z_4在盐鹿100‰及30℃时生长得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