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7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新生儿Fc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Fc受体(FcRn)是由α链和β链两个亚基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在免疫球蛋白IgG转运和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FcRn的分子结构、转运机制及其功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鱼类资源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是世界上最少研究的地区之一。通过多次零星的鱼类调查(1973-1986)和1990年5至8月间对本区进行的全面水生生物和鱼类考察。本文首次报道其有关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问题。诸如浮游动、植物的水平分布、优势和群和生物量及鱼类食性、年龄、生长、繁殖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二维凝胶电泳(2-DE)中有效分离牛乳中的碱性蛋白,本试验在等电聚焦上样缓冲液中加入异丙醇和甘油,采用杯上样方式,比较了三丁基磷(TBP)和二硫苏糖醇(DTT)两种还原剂对碱性区域蛋白的分离效果。结果发现,等电聚焦上样缓冲液以TBP为还原剂的碱性蛋白分离图谱水平条纹少,优于以DTT为还原剂图谱。表明等电聚焦上样缓冲液以TBP为还原剂,采用杯上样的方法可以改善牛乳中碱性蛋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腺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量和种类繁多的脂肪酸构成了牛奶中不同分子量和饱和度的甘油三酯,也是乳脂的主要成分.链长不同的脂肪酸来源也不尽相同,几乎所有的短链和中链脂肪酸都由乳腺内源合成,长链脂肪酸主要是由血液中转运而来,奶牛乳腺在转运和合成脂肪酸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将传统营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发现了大量与乳脂合成相关基因,并揭示了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就奶牛乳腺的脂肪酸摄取和转运,脂肪酸的内源合成,乳腺重要酶类,脂肪酸酯化和相关基因网络调控几方面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进行归类,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黑龙江省675例大学生的苯硫脲尝味能力、眼睑、卷舌、发式、发旋、额前发际、耳垂、达尔文结节、拇指端关节外展的调节类型共9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结果显示6个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而且黑龙江地区汉族多数遗传性状的隐性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存在显著差异。黑龙江省汉族人群已形成各地区汉族人群的遗传结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群落内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微生物群落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但是由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只能分离约1%10%的环境微生物,对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了解甚少。元基因组学、单细胞分析和群落遗传学等方法的出现,及其与微生物学的交叉融合,使得人们能够从微生物群落组成、物种功能、种间相互作用和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微生物群落。重点综述了元基因组学、单细胞分析和群落遗传学等方法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瘤胃微生物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重点领域,自20世纪中期以来,大量参与营养代谢的微生物被从瘤胃中分离和认识.当代,尽管分子生物学方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但传统的分离纯培养的研究方法,因能够获得新的微生物菌种,便于微生物生理功能与代谢的研究,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综述了2001年至2011年间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通过纯培养方法从瘤胃中分离微生物菌株(包括新属、种或首次从瘤胃中分离)的相关文献,并展示了这些微生物的形态和发酵特征,同时总结了瘤胃微生物的全基因组信息,旨在为今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菌种和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3对微卫星标记,对我国3个核心种源地(巴山、秦岭、川西高原)圈养林麝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在167份样品中共检测到142个等位基因(Na),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介于7~16,均值为10.9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6.3730,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均值分别为0.8302和0.3897。这些圈养林麝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较低的观测杂合度表明圈养群体存在近交现象。两两群体间的Fst 值和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种群之间分化程度不明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全部样本聚为3个遗传簇(最佳K值=3),其主体与3个地理来源相符,但种群间存在基因渗透现象。本研究中的秦岭种群遗传变异最为丰富,可以作为种质改良的基因池。  相似文献   
19.
Caveolin-3(CAV3)是微囊蛋白家庭成员的肌肉特异性蛋白,在心肌中表达丰富,目前发现它的基因突变与九种典型的骨骼肌和心肌病症有关: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1C)、波纹肌肉病(RMD)、远端型肌病(DM)、横纹肌溶解症(RM)、高CK血症(H-CK)、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长QT综合征(LQTS)、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有些突变可能导致两种以上的疾病同时出现,同种突变也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疾病类型,CAV3相关疾病报道越来越多,其致病机制尚待深入的研究。本文就CAV3突变相关疾病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HIV阳性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免疫能力递减的程度,易感马尔尼菲青霉菌之间的关系,给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3例HIV阳性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为例,总结分析其生物学特点。结果 三位患者都为中年男性,以间断发热、呼吸困难、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外院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确诊为HIV阳性,经血培养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血CD4+ T细胞计数后,CD4+ T细胞均<2%(正常值31%~60%)。结论 HIV阳性时,不明原因发热,肺部感染,免疫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时,易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临床症状较重并有很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